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如果被問到什麼時候最快樂,大部分成年人的回答總是高中時期。

就像《看見》中白巖松曾經説的一句話:人們自認為生命中最美好的歲月,總是他們最痛的歲月,只是經歷過後再回憶起來,顯得很美好。

也就是説,那些不平凡的日子經歷,起來總是痛苦的。就像學習,本質上就是一件煎熬的事,必須為之付出努力才能學到知識,得到他人的認可,而這與人類慣常的惰性是相違背的。

對於孩子而言,同樣有一個需要學習的時期,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幼兒園。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就是玩耍,不僅有老師照顧,還有許多小朋友和他在一起,應該過得很快樂吧。

可實際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接觸到的“小社會”,小朋友們之間的相處,也沒有大人想的那麼簡單。

2004年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幼兒園》,就顛覆了大人心目中的想法。

01幼兒園孩子經歷的那些挫折與苦痛

1)初入園的分離焦慮

從這一點上,小朋友們的表現就不一樣了。

有死死抓着媽媽的衣服不撒手的;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有不停哀求父母讓他們帶自己回家的;

有入園時沒什麼,坐着坐着突然反應過來,情緒瞬間崩潰的;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更有吃飯時想到遠離父母,待在陌生環境中感到孤獨,從而眼淚橫流的。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當然,孩子們也會出現一些讓大人意料之外的行為。比如吃飯哭得很厲害,但也會自我安慰“吃完就可以回家”。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大部分家長都會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自己去接時,孩子一定會甚是想念,趕緊撲到自己懷中。

但真正經歷過的家長才知道,孩子多半可能趴在桌子上委屈哭泣,像在訴説媽媽把自己留在這裏的不滿。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2)獨自學會生活的無助

儘管小朋友們被塞進幼兒園之後,都會一把鼻涕一把淚。但事實上,他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成長的過程。

哪怕在家中練習過獨立穿衣服、吃飯,但在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中,他們還是做得很糟糕。

比如這個小朋友脱衣服時,被自己的笨手笨腳氣到差點崩潰。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而這個小女孩吃飯時把飯弄灑在腿上和地上,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3)孩子們的社交百態

第一次在沒有父母陪同的情況下,接觸到這麼多陌生的孩子,許多孩子在社交上都會存在諸多問題。

比如有些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搶了玩具,自己生氣但又不敢説,最終只能用哭聲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

有的小朋友不知道應該如何與人相處,喜歡用暴力表達情緒。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還有的小朋友想要用搞怪和討好的方式來獲得認可,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總喜歡做誇張的表情和搞笑的動作來逗別人笑。如果得到對方的期盼與肯定,就會接着做下一個。

哪怕趴在桌子上被別的小朋友打,也照樣用自己搞怪的表情做回應。但這個孩子的內心,應該是不快樂的吧!

下一次他趴在桌子上時,那個小朋友又跑過來打他,他不再用搞怪的表情逗樂,而是強忍着裝作睡着。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他不知道應當如何正確與同齡小朋友相處,更不知道在面對他人的強勢時應該如何回應。

而且,即便是在幼兒園這樣天真爛漫的年紀,也會存在抱團與孤立。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02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當這些細節被放大化看待的時候,許多家長才開始發現,原來孩子們的人性已經表達得淋漓盡致。

儘管他們生來就帶有不一樣的氣質類型,但這部紀錄片揭露的真相是: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之中,也隱藏着家庭教育的影子。

他們善良但不完美,也會有惡,而且不懂得掩飾。

正如導演張以慶説的那樣:幼兒園中的這些,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客觀的鏡頭下,我們會看到幼兒園一天之中發生最多的打鬧,這雖然是小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但其中也隱藏着成人的規則。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那些被教導乖巧、懂事、謙讓的孩子,總會被強勢、嬌生慣養的孩子欺負;而那些寬容、性格好的孩子,總是會被不依不饒的孩子糾纏到情緒崩潰。

這其中也是大人為人處事的一種反應,以及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性格烙印。

最直接的證據是節目組的採訪,一個小朋友表示自己的夢想是當科學家,以後就能研究武器打日本人。

而被問及“你恨他們嗎?”之時,孩子表示不管好人還是壞人都恨,這來源於父母平時跟他説的話。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另一個孩子説長大了想成為一名警察,理由是他的乾爹是交警,會沒收車子。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這個年紀的孩子還缺乏自己的主張和價值觀,因此父母認為的就是孩子認為的,父母表現出來的就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甚至無需告知。

更可怕的是,這會一代代繼承下來。

03家長們能得到什麼啓發?

1)有悲有喜,才會成長

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有的網友表示不想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去了,我相信這絕不是導演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現在很多成年人都會説,想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

但回想一下,我們自己以及所有人的童年,都僅僅只包括快樂和幸福這樣的積極元素嗎?並不是這樣,還有無助、恐懼和悲傷。

孩子進入幼兒園,就是為了給他們今後的社交做準備,他總要學會適應社會,而幼兒園這個“小社會”就是培訓班。

與其有這種想法,家長倒不如給孩子接納和等待,並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適時伸出援手。

也不用太過擔心,這部紀錄片中除了現實的畫面,也有很多温暖的畫面。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除了衝突之外,這羣孩子也會在看見他人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他們之間互相照顧、互相呵護。

並且,幼兒園老師也會在需要的時候介入衝突,幫助孩子。

教育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正如導演想要表達的那樣,家長通過這部紀錄片最應該學習到的一點是:孩子就是縮小版的自己。

很多時候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不僅僅在於口頭教育,而是身體力行,孩子會從父母的行為中發現這個世界的“潛規則”。

就像不想讓孩子過分乖巧,被打也不知道還手,父母在日常教育中就要告訴他不要遇到一切都選擇逆來順受。

不想讓孩子成為幼兒園中的暴力者,父母就要拒絕嬌慣,平時為人處事隨和一些。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不想讓孩子成為幼兒園中用搞怪表情來討好他人的人,父母就要給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讓他也可以自信一點,相信自己身上擁有的閃光點足以吸引朋友。

所以,面對孩子一些情緒性的行為時,父母千萬不要選擇逃避,正視它並且找到背後的原因。

是否因為自己在生活中表現出了同樣的態度和行為,才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是這樣,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就必須先改變自己。

這部視角奇特的紀錄片拿了很多大獎,它告訴父母的是,我們真的沒有那麼瞭解孩子,在教育中做的也沒有那麼好。

但我們仍然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生活百態,並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如何成長為不卑不亢、自強自立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61 字。

轉載請註明: 幼兒園是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孩子能否勝任,全寫在家庭教育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