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看似“慵懶散漫”的美軍,戰鬥如此強悍,是因為武器精良?

摘要:在二戰中,看上去“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成了手下敗將。美軍戰鬥力如此強悍,難道只是因為武器裝備精良先進嗎?

在二戰中,看上去“慵懶散漫”的美軍,在戰場的表現卻相當出眾,德軍日軍都成了手下敗將。美軍戰鬥力如此強悍,難道只是因為武器裝備精良先進嗎?

應該説,過去小編也一直認為一支部隊,像大閲兵那樣,紀律嚴明,作風頑強,像鋼鐵一樣的整體,才會有強大的戰鬥力。直到聽到一個故事;話説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兵變,這時從兵力上説李世民其實並不佔優勢,選擇在玄武門,也是有着利用地形的考慮,並且事先策反了守門軍官,等太子進了宮就關門落鎖,可是太子一系也不是完全沒防備。身為太子,身邊的護衞自然也會有各種突發狀況的預案,所以一定會有機動部隊來奪門救援!怎麼辦呢?又不能預先埋伏大部隊來封堵玄武門,這樣顯然會暴露意圖,所以李世民就決定用死士,在玄甲營中找了一些老兵,讓他們預先到玄武門外候着,人不能多,以免暴露意圖,等到玄武門關門落鎖之後,如果太子的人馬趕來,就要不惜代價拖住太子的後援。老兵慷然應允,李世民居然也放心。第二天太子和李元吉進玄武門,還都看見附近有幾個沒騎馬,衣甲散亂的玄甲營老兵在玄武門外晃悠,李建成兄弟還就此嘲諷了李世民幾句。當太子進了玄武門,大門突然關門落鎖,李世民隨即帶人衝了出來,隨後兄弟相殘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個跟我們説的事無關,就不多囉嗦了。我們説的重點是在玄武門外,八九個看上去懶散懈怠的老兵,一看見關門落鎖,接着見煙塵大起,太子的援軍急如星火地趕來了,老兵們時機掐的很準,就八九個人,硬生生衝向了大隊騎兵,而且還真的就把太子的援軍給擋住了。表面上看這幾個老兵也是這樣的散漫,但太子的後援一看就知道遇到硬茬了,這可是玄甲營的死士!雖然自己這邊人多,似乎用人命,就算幾個甚至十幾個換一個,也能很快解決這幾個老兵,但這種百戰餘生的老兵,是不會跟你死拼,而是很油滑的拖着打。面對必死之戰,最怕的就是這種心態能放鬆到嚇死人的老兵。玄武門外太子的後援也都是打老了仗的人,一看這陣勢,就知道自己會被幾個死士拖住,既然沒用了,還是先別動手,給新主子留個好印象吧……

到了宋朝,出了個岳飛,會帶兵,會練兵,有人問他選兵的訣竅,岳飛留下了我國古代選兵的名言—— 平時訓練多嚴整都沒用,得上陣,初上陣看見敵軍,手還拿得住槍矛,嘴裏還有口水,那就是好兵!而後來我國曆代練兵,都是講究嚴肅、嚴苛、嚴酷。勇悍的部隊也不是沒有,不過仗沒打就自己緊張到營嘯的也很多。所以,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強悍與否,其實和武器裝備的關係不太大。

美國這個國家,跟我們完全不是一個文化環境、一種思維的國家,在二戰中,因為工業發達,軍器犀利,打下了一直到今天,都號稱藍星第一的名號,那麼不願意承認,不黑他不舒服怎麼辦呢?

當然是學二戰日本鬼子那套糊弄他們底層民眾的花招,宣傳美國兵除了武器好,什麼屁本事都沒有!你看他們在戰壕裏還放蕩的跳扭屁股舞、你看他們一聽槍響就撅屁股亂爬、你看他們成天吊兒郎當……意思其實很簡單:我們才是藍星第一!只要我有那些武器!絕對碾壓這些美國少爺兵。

但是編這套鬼話的人從來不想,現代軍隊的紀律性、協作性,就是建立在工業社會的紀律性、協同性之上,在這方面比你差,怎麼可能成為最發達的工業國家?!

現代軍隊講究的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完後如何放蕩不羈,如何吊兒郎當,都是自己的事。美國軍隊整體放蕩不羈的面紗下,是在軍校裏一年級的新學員走路都得沿着地上畫好的油漆線走!連我們的軍校也沒有嚴格到這種程度吧?抗戰期間在印度訓練駐印軍的美國教官,大都只是士官,一把刮鬍刀,可以玩出幾十個花樣,為士兵提供的雜誌,可以專門細化到步槍手、機槍手、狙擊手都各不相同的程度,這些看不見,只看到他們牀上的黃色雜誌,這似乎就有點選擇性失明瞭吧。

也不知道這是誰給美軍定義的“光輝形象”啊?以前許多説法是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之上, 只是用於形容一下美軍的形象,幾句輕描淡寫的評論。可是“慵懶散漫”之類的話,只是一半,還有後面一半,現在斷章取意,把前面的部分變成重點,而把後面的部分乾脆都抹去了,這完全就成了一個段子。

所以在二戰中,德國人,日本人,結果都發現吊兒郎當的美國兵,在戰場上也會拿着拉掉保險的手雷,伸進碉堡不放手,等着它在手裏爆炸,這樣的場景比看見自己戰友自裁、切腹還震撼。

對,武器是要人來使用的,但你也要知道,用着比你更先進武器的人,未必就一定是不如你的窩囊廢,這裏面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看看海灣戰爭爆發後,那些已經服完兵役,解甲歸田的老兵,重新回到戰場,他們也許是沒有什麼信仰,眼裏只有美元,可是在戰場上拿起武器,無論是勇氣還是專業技能,一點點都不比你差!沒上過戰場,沒見過血的人,去猜測人家這不行、那不行,有什麼用?

所謂的“慵懶散漫”,從某種意義上説,也不是戰鬥力的另類表現。相比之下,美國大兵確實待遇相當優厚:油桶裏的油才用了一半就可以扔掉,把成箱的軍用口糧浪費或是與敵佔區的老百姓作交換。就算在冰天雪地裏,也要想着法創造條件燒熱水刮鬍子,甚至利用戰鬥機來“生產”冰淇淋……這確確實實是美軍給世人留下的印象,至今仍然存在。

但是這一切,其實都因為有個前提——美軍後勤補給充足。作為一個在二戰時期就可以做到軍隊打到哪,就可以把可口可樂灌裝廠蓋到哪的國度,美國大兵們好日子過慣了自然不會在意這些。更何況,在諾曼底登陸這樣的大戰打響前,艾森豪威爾甚至還向上級馬歇爾要求給美軍提供300萬瓶可口可樂,登上歐洲大陸後每個月至少提供600萬瓶可樂。

美國在獨立後就已經開始建立相當完善的工業體系,進行着資本原始積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經濟實力就已經上升至世界第一——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西歐大多數國家元氣大傷,美國卻大發戰爭財,然後再抓住時機派出軍隊參戰,名正言順成了“戰勝國”。此後,在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反而在“羅斯福新政”的推動下,重振經濟,穩坐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位置。

有了經濟和工業作為基礎,還得有軍隊訓練體系。美軍新兵營要經過十四周的新兵訓練已經是傳統,這點恐怕在當時沒有多少個國家能做到。除了隊列以外,美國新兵們還需要掌握射擊、使用炸藥、急救等基本作戰技能,然後分到不同兵種,再根據各兵種的特殊要求進行專項訓練。

很多人只看到美國兵散漫的一面,卻看不到素質高的另一面,這才是當時美國大兵的真實寫照。放眼全世界,也許還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滿足這樣的訓練條件。再加上完整的後勤體系,美國大兵基本上不會為了吃不上飯而發愁,更不會因為受了傷得不到救護而擔憂——美軍是世界上第一支做到將青黴素和嗎啡都配置到一線醫療站的軍隊。二戰時,美軍甚至在每個士兵的急救包裏都配有嗎啡。

更何況在戰鬥開始前,充足的火力準備或是情報準備,基本上是美軍每場戰鬥的標準。美軍可不會吝嗇這些。在對面被劈頭蓋臉一頓狂轟的情況下,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在瓜島戰役中是有真實戰例的:日軍組織的最大一次衝鋒,動用了一個旅團約5400人的兵力。結果美軍光105毫米榴彈炮炮彈就打了兩千發,在美軍鋪天蓋地的火力下,日軍幾乎在衝鋒後的幾分鐘裏傷亡就超過一千人。換言之,一個旅團還沒衝到美軍陣地就被打殘了。

而美軍步兵班,也是能完美壓制日軍一個排。美軍一個班9-14個人,裝備1-2支衝鋒槍,1-2挺勃朗寧BAR輕機槍,7-10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論槍械自動化程度完全是當時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單單兩支M1加蘭德就能吊打日軍一個步兵班,這仗還怎麼打?

後勤保障有了,兵員素養有了,武器裝備更是先進。缺的無非就是實戰經驗,新兵蛋子、指揮官打個一兩場仗下來就熟稔了,對於兵力、火力的分配也就手到擒來了。加上合理的戰略戰術安排,美軍的戰鬥力強悍自然也不是什麼意外。

當然,美軍強悍的戰鬥力還離不開武器精良,這點也是無法否認的。

二戰中,美軍的飛機坦克的產量動輒以萬計,數量上簡直就是碾壓德國日本,那鋪天蓋地的B-29、B-17轟炸機把德國日本炸的快回到石器時代了。美國的這個厚實家底,德國日本根本就拿不出來的。而戰爭的勝負關鍵,就是裝備的性能好壞以及裝備數量,其次才是戰術。任何再先進的戰術,在絕對優勢的裝備面前,其實都是蒼白無力的。

但也並不能否認美軍單兵的戰鬥力,二戰中的美軍不同於一戰中的美軍,一戰中的美軍是典型的不會打仗。一戰美軍參戰之後,是英國人法國人帶着美國人訓練,基本是手把手教,結果上戰場之後,美軍還在玩早已過了時的集團衝鋒,被德國人一頓鄙視。但是,德國人卻架不住美軍人多槍多炮多。

而二戰中的美軍就不同了,這時的美軍已經是非常專業了,他們已經把士兵訓練的非常專業,對於戰場上的不同情況,都已經能夠遊刃有餘了,能夠非常合理的運用裝備。其實他們並不懶散,在訓練中士兵學會的一切,都運用到了戰場上。

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當然可以抵消部分戰術、紀律帶來的戰鬥力差距。二戰時美國作為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可以研發當時所有先進武器裝備。再加上美國軍事工業狂魔的身份加持,幾乎可以無限量獲得先進裝備,而且不用考慮節藥彈藥。

所以大家會發現二戰美軍的作戰模式完全就是傾泄鋼鐵,對德國、日本採用戰略轟炸,將德國和日本的所有軍工生產企業炸個底朝天,將對手戰爭潛力降至最低。而在太平洋戰場的奪島之戰中,往往以鋪天蓋地的轟炸機、戰鬥機、艦炮將火力點轟上天,就算在登陸之後也是火力支援隨叫隨到。對於美軍來説可以花費幾噸彈藥消失一個火力點,或者一個狙擊手,可能對於其他國家軍隊來説簡直無法想象,不過這就是國力。

大家在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日軍在這種不對稱優勢下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選擇自殺衝鋒。不過在看似散漫的美軍強大火力面前只有徹底捱打的命。這種對比其實在裝備上的差距就很清晰,日軍以手動式三八大蓋為主的單兵火力對陣美軍大量自動火力再加火炮支援、空中支援,再強大的意志力在這種場景下都會歸為零。

其實各國軍隊都有其自身的符號,如德軍以紀律嚴明、作戰強悍著稱,而日軍則是最兇殘。美軍則看似吊兒郎當實際遵循嚴瑾的作戰原則,在強大的裝備優勢下能發揮出更強的戰鬥力,總而言之武器和人的有效結合才是戰鬥力強大的保障。二戰美軍戰鬥力的表現主要靠裝備,當然也不能忽視其強硬的作戰風格,這方面可以參考《血戰鋼鋸嶺》等影視作品。

人們對於美軍的印象在於他們吃好喝好玩好,看似很懶散,實則這是後勤保障充分,物質條件優越的體現,和懶散不懶散,不搭邊。無論是在諾曼底,在阿登森林,還是在太平洋上那些小島,美軍也都沒有什麼怕死的表現。

美軍在二戰中的裝備是非常讓人羨慕的,而且產量非常高,在戰爭中總共建造了十萬輛坦克,二十九萬架飛機,一百多艘航母,這樣雄厚的裝備,這仗還咋打?還要啥戰術,直接把這些武器堆過去,仗不就打完了,還用得上玩戰術麼?當然,説到底一切戰術都是圍繞裝備展開的,比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的打法震驚全世界。那會兒人們才真正意識到什麼是裝備技術上的代差。

不過,還要清楚一點,沒有一支軍隊能夠單單依靠精良的武器裝備贏得一場戰爭,還需要頑強的作戰意志,高度的榮譽感 和嚴明的戰場紀律等原因。

美軍一直以強大的戰鬥力聞名於世,目前毫無疑問是藍星最強,但美軍私下的紀律生活作風就比較差勁了,營房內務隨心所欲,牀頭貼着豔星海報,士兵衣着隨意,喝着可樂,嚼着口香糖,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從二戰以來就是如此,但美軍的戰鬥力卻完全沒有受到影響,這是為什麼?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表象。

美國新兵從入伍之後,都要進行14個星期的基礎訓練。2018年之後,新兵基礎訓練時間又延長了2個月,總共達到了22周。美國講究務實主義,因此新兵訓練中隊列訓練很少,基本都是體能、射擊、戰術訓練,尤其是戰術訓練,戰術小組之間的火力配合、呼叫火力支援的訓練等等.除了單兵輕武器之外,重機槍、迫擊炮、反坦克導彈等重武器操作也在新兵訓練內容當中。美軍還十分重視實戰演習,著名的歐文堡基地就是用來進行模擬實戰狀態的對抗演練,每年都會有大批的士兵在此進行近乎實戰環境的對抗訓練。

美軍新兵入伍的時候,一般都會被灌輸“國家至上,榮譽至上”,強調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還會進行軍人行為準則教育,為保衞國家利益勇於犧牲,維護部隊的榮譽,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總之,我們在軍隊中做的事情,美國也同樣會做。所以,美軍還是有比較強的責任心和榮譽感的,尤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王牌部隊,士兵也會用生命去捍衞榮譽,例如二戰阿登戰役中的101空降師死守巴斯托,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依然捏拒絕投降。

從來沒有人質疑過美軍的作戰能力,美軍的裝備精良是一方面,但是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人員素質方面也是重要因素,美國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人員素質很差,相反人員素質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高。美國受教育水平很高的,從軍官到士兵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素質基礎都不錯。至於所謂散漫,那只是一種外表形象而已,某些人過於刻意強調這一點,實際就是想表達美國人沒有嚴明的紀律。但美軍在歷次作戰行動當中表現的也是相當頑強,可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差勁,僅僅強調幾個現象,不能完全體現美軍的實際情況。

要知道,在二戰中,美國士兵上戰場前的訓練時間是各國士兵中最長的,訓練科目最完善的。美國雄厚的工業基礎,保證了美國在參戰後不像其他國家一樣嚴重匱乏物質供應。

所以美軍的後勤保障在所有參戰國中是最好的,至於其他國家很多連美軍的零頭都做不到。同時美國本土和戰場分別隔着太平洋和大西洋,讓他們可以在士兵上戰場前有足夠的時間訓練。走出新兵營的美軍士兵基本已經具備所有班組一級的戰術。另外美國本身是富裕國家,士兵在當兵前基本素質就已經不錯。舉例來説,美軍飛行員的標準是飛行120小時,這一標準,不算軍方,就是民間飛行俱樂部能達到這一標準的在冊飛行員就有50萬人之多。而日本隨着太平洋戰爭爆發,飛行員的訓練標準從100小時一路降到60小時,但全國上下滿足這樣條件的也才一萬出頭。至於中國,汽車兵還需要動員海外華僑,士兵的文盲率超過90%,中下級軍官甚至很多人看不懂地圖。

除了士兵,美國的戰場支援也非常不錯,無線電基本覆蓋到班。比如在影視劇裏經常看到,美軍士兵呼叫座標xxx申請火力覆蓋,這種場景就很少有國家能做到。當然能做到這一點,除了無線電裝備充分外,士兵也要能夠知道火力點的座標位置。

所以,美軍“慵懶散漫”只是我們看到的表象,在戰場上美軍就是另外一種表現了,另外,長期高強度的戰爭會讓士兵產生很大的壓力和恐懼,總需要途徑發泄出來,美軍官方上層也明白,因此只要不太出格,其他方面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96 字。

轉載請註明: 二戰中看似“慵懶散漫”的美軍,戰鬥如此強悍,是因為武器精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