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第一次完全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從抗戰的全局過程來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國民黨,始終堅持在正面戰場抗擊日寇,為最終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於這一單,沒有人會否認國民黨的功績,可是由於本身的侷限性,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政治策略、戰術策略上,都出現了很大的失誤。也正是這些失誤的存在,推遲了抗戰勝利的進程,也仍中國軍民付出了更大的犧牲。
那麼國民黨在抗戰中,到底出現哪些失誤呢!
第一,抗戰決心不徹底。
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日本帝國帝國主義開始對中國進行軍事入侵,這個時候,中國最大的矛盾已經上升為中日民族之間的矛盾。對於這樣的一種狀態,國民黨一直缺乏清醒的認識,尤其是蔣介石仍頑固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極其錯誤的選擇。
這與國民黨的階級性有關,他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代表的是無產階級,終極目標就是推翻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這就是國民黨一直把共產黨當,做心腹之患的緣由所在。而對於日本,他只是為謀求利益,並不是推翻國民黨,因此蔣介石集團只是將其當作“疥癬之疾”。蔣介石甚至説過“中國亡於帝國主義,國民黨只是當亡國奴,還能苟延殘喘,若亡於共產黨,則國民黨就會成為奴隸,再無翻身之日。”
從蔣介石的角度來説,優先反對共產黨,是正確的。
國民黨參加抗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迫於形勢,被動加入的。
首先,九一八之後,日本又發動了一二八和華北事變,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全國軍民抗日情緒高漲,救國運動如火如荼。在這樣的階段,國民黨如果不抗日,其政權肯定會被民眾拋棄。
其次,日本的入侵,已經嚴重的危害到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民黨只能調整戰略,停止內戰,優先抗日。
三,國民黨在抗日之時,具有兩面性
抗戰初期,國民黨十分的積極,武漢失守之後,中日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國民黨集團就開始動搖了。
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一,日本開始進行政治誘降。
二,國民黨害怕共產黨,在抗日的過程中,發展壯大,開始製造摩擦,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皖南事變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國民黨始終對美、蘇留有幻想,希望通過國際干預,或者他們直接參戰,結束中日戰爭。
第二,戰略戰術使用不恰當
國民黨堅持的持續消耗戰,本身就存在巨大的缺陷。國民黨一直都是應戰不求戰,只是依靠現有的部隊,層層防守,在消耗戰中爭取時間,等待國際局勢的變化。這種消極的防禦戰術,讓國民黨十分的被動,並在初期讓國民黨損失了大量的部隊。
國民黨最初的構想:
通過節節抵抗,把軍隊的主力逐漸遷移到,以四川為中心的大後方,於日寇對峙於平漢粵漢路兩側。
於是在初期的作戰中,國民黨的軍隊不撤退,一直到武漢會戰結束,才完整上述的軍事戰略部署。可是付出的代價也極為的慘重,國民黨軍隊於日軍長期對峙,時間一長,軍隊日益腐敗,戰鬥力下降,經常吃敗仗,作戰戰術也呆板被動。
第三,民眾動員不夠廣泛
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多大的必要説,國民黨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在他們的眼中,只是追逐利益的工具而已。
盧溝橋事變之後,蔣介石也曾説過“如果戰端一來,那就不分南北,部分老幼,無論什麼人都有守土抗戰之責。”
可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完全不是這樣。國民黨一致的認為,抗戰是政府和軍隊的事情,而百姓唯一的能做的,就是為軍隊提供必要的經濟補給。同時又擔心,農民覺悟提高之後,對他們的統治造成威脅,因此在抗戰期間,國民黨對民眾欺騙、壓制、利用的成分更多一些。
尤其是到了關鍵時刻“一切服從於軍事”,往往會置廣大民眾生死於不顧。比如最明顯的例子,為了阻止日本前進的步伐,國民黨直接炸開了“黃河花園口大堤”,在軍事上,他有一定的意義,可是給當地的民眾帶來的巨大的苦難,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大民眾怎麼還有熱情,擁護國民黨一起抗日。
無數的事實證明,國民黨採取的措施,全部依靠於他的階級性質,本身就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怎麼會在乎無產階級的命運。抗戰後期國民黨逐漸的失去民心,也為其以後的戰敗,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