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超長假期,我們可算有了機會跟娃“親密”接觸。
要説細數最近帶娃翻車的名場面,孩子玩遊戲因“輸不起”哭鬧絕對值得擁有姓名。
比如醬嬸兒的:
還有醬嬸兒的:
還有媽媽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擔憂:
輸不起的孩子,真的就這麼沒有未來嗎?
01
太小的孩子,無法應對輸贏的壓力
很多孩子對輸反應強烈,一個常見的原因, 是當他勝利時,我們會非常激動的讚美和慶祝他們。
這種發自真心的讚賞和鼓勵初衷是好的,但父母因為獲勝表現出來的熱情也會讓娃敏鋭地察覺到“爸媽喜歡看我贏”。
但硬幣還有另一面—— 如果我失敗,父母會有負面表現——不給予慶祝和讚美。
因此,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失敗是雙重打擊——不僅輸掉了比賽,而且錯過了父母的認可。
在競爭性遊戲中,孩子認為大人會根據自己的表現和獲勝能力評估、衡量自己,如果輸掉,這會對他的自尊心構成重大威脅。
至少8歲之前的孩子,無法坦然應對這種輸贏的壓力。
因為在乎,所以孩子會覺得很緊張,哭鬧等行為也就接踵而至。
很多父母因為不理解,就直接給娃貼上了“輸不起”標籤,娃就更委屈了,甚至做出“怎麼勸都不再玩”的決定。
教育全在細節之中,如果這些細節我們處理不當,日後孩子發展的方向可能也會南轅北轍。
所以,下次娃贏的時候,請不必過於激動的歡呼。
02
孩子不能接受不公平
CC5歲前,也是不喜歡輸,為了讓她明白玩遊戲有贏有輸、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嘗試引入“剪刀石頭布”作為遊戲規則,比如規定地點和終點,贏的人往前走N步,誰先到終點誰就贏。
但每次划拳她輸了都哭,我跟她重複了好多次規則,這個遊戲誰都有機會贏,也可能輸,輸不是你的能力問題。
後來雖然不哭了,但每次輸,都能看出她是為了繼續玩 在強忍着不讓自己哭出來。
因為我告訴她,如果這麼輸不起,一輸就哭,別人可能就不想跟你玩了。
後來我才知道,是我錯了。
5歲左右的孩子開始關注公平,但受認知侷限的影響,不能完全理解。
他們信任父母和其他權威人物,無法接受成年人 成為不公平的人、行不公平之事。
不幸的是,一些常見的遊戲(抽牌、骰子、划拳、撲克牌裏的趕大車)都是不公平的。
因為它們基於運氣,而非技能。
孩子們難以理解運氣和賭博,當他們輸了時,會認為這是極其不公平的。
如果父母贏了,他們甚至會認為是父母耍詐、以大欺小。
這不僅僅是輸了遊戲的問題,這簡直動搖了他們關於信任的世界觀。
所以,我們必須要清楚,某些“輸不起”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遊戲。
遊戲的選擇很重要,除了適齡,對於小 齡的娃,相比輸贏遊戲, 合作類的共贏遊戲更適合!
如何培養孩子輸得起?
當然,説這些不是讓大家當鴕鳥,把娃呵護成温室裏的小花,不讓他承擔輸贏的壓力, 只是我們應該擺正心態,正視孩子“不願意輸”這件事。
不要誤會孩子,更不要像當時的我一樣,盲目的“逼”着CC當一個“輸得起”的孩子。
所以接下來再聊一聊,怎麼培養孩子輸得起?
世上所有的談話或許都不足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但是,積極的經驗可以。
所以,家庭教育中陪娃做輸贏練習也很重要。
01
正確的輸贏練習
很多家長怕孩子輸了不開心,每次都會故意輸給孩子。
眾星捧月,一味退讓,導致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會認為自己永遠都能贏,只能接受贏不能接受輸。
不過,為了調動娃參與競技遊戲的積極性,最初父母可以適當隱藏實力,多讓孩子贏一些。
但也要注意,對孩子的“贏”,不需要表現得過於激動。
否則,孩子的潛意識裏會認為,贏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輸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同樣的, 如果孩子因為輸而哭,也無需過度關注。 因為輸了就是輸了,並不需要太多的心理疏導。
我們唯一需要做得到就是共情,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很難過,你以為自己贏,但你輸了,這讓你很生氣。不過隨着你玩得越來越熟,你會變得更好,並且很快就會贏。
現在告訴媽媽,我們剛才玩得開心嗎?你想再來一次嗎?你覺得剛才哪兒可以做更好?
通過提問讓孩子去思考,幫他從情緒腦轉到理性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深陷悲傷情緒不能自拔。
02
引導孩子關注過程、總結經驗,期待下次能贏
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人都比較關注對孩子輸了之後的心理疏導。
其實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關注提高自己的過程,而非眼下輸贏的結果。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則實驗:
讓一羣孩子嘗試解決一些對他們而言有點困難的問題。
結果發現,那些沒能解決問題的孩子(左側)擁有的是固定型思維,因為害怕答錯大腦基本沒什麼活動;
而第二種孩子(右側)的大腦在高速運轉,剖析錯誤並從中學習,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相信通過鍛鍊,自己會有所提升。
怎麼做才能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引導孩子關注經驗的總結、戰術的提高。
拿我們最近跟CC玩的五子棋為例。
每玩完一局,我都不急着重新開始下一局,而是引導CC觀察這盤棋,為什麼爸爸/媽媽/你贏了?
然後總結:
每次總結到一個經驗CC都超滿足,完全忘了自己輸了,因為,她知道就算輸也沒關係, 眼下的輸,是為了下次的贏。
除了在戰術總結上引導娃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在心態上也要培養娃養成“成長型心態”。
我曾專門跟CC探討並總結過她輸掉遊戲的負面想法,然後再一起將這些消極的想法轉換成積極的想法。
我很建議 帶娃把這些畫下來,貼在隨處可以看到的位置。
畢竟孩子都是視覺動物,當情緒出現的時候他們很難去理性思考,但是, 如果能直接看到,就可以快速參考,幫助自己轉換思維方式。
強化努力的過程,弱化事件的結果,轉變思維模式,會賦予娃更多的自信。
03
引導孩子練習成為優雅的贏家
孩子不喜歡輸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勝敗的待遇差別過大,勝利者會歡呼、會雀躍,甚至會在對手面對吹噓自己,俗稱得瑟!
相較而言,失敗者則顯得灰溜溜。
所以,在家庭遊戲中, 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成為優雅的玩家。
當取勝時,跟對手擁抱或者握握手,説“謝謝您和我一起玩”, 幫孩子專注於他玩遊戲的樂趣,而不是誰輸誰贏。
當你教孩子對輸者表現友善時,輪到他輸,就不會感覺落差很大。
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臨牀心理學家約翰·韋克特説:孩子喜歡勝利是因為勝利帶來了成就感和認可。
你也可以 用一種明確的方法讓孩子理解獲勝並不是全部,幫助他更好地看待遊戲。
比如,在我家,遊戲結束後的收納整理就是贏家的工作,這樣就減少了勝利者吹牛説自己是最好的得瑟 。
C媽説:
孩子怕輸不一定就是脆弱,怕輸的孩子也不一定沒有未來。
未來很長很遠,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他眼下的輸贏,而是父母面對孩子輸贏後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