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公元1775年—1783年,這一時期,我國正處在清朝的乾隆帝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1776年的時候,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瓦特的蒸汽機成功運行,英國進入工業革命時代,最為主要的是美國的獨立戰爭而且宣佈獨立。
那麼獨立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76年,這一年乾隆帝在幹什麼呢?這一年是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在這一年,乾隆帝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結束了持續29年之久的大小金川戰役,乾隆皇帝可以自稱“十全老人”了。
在乾隆四十一年的時候,最重要的事還不是大小金川戰役,而是“議諡事件”,這在歷朝很少有這種大規模追諡前朝大臣的事。也就是説,乾隆帝開始追諡前朝大臣,這樣的事,無論是在清朝還是在整個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那麼乾隆帝追諡的是什麼人呢?從1775年冬天就開始,乾隆帝就開始追諡前朝的將臣,這樣做讓人摸不着頭腦。乾隆帝這樣做,是為了表彰在薩爾滸戰役戰死的明朝官員以及努爾哈赤佔領遼地時自盡殉國的明朝官員。所以此次追諡名義叫“殉難明臣”。
1618年,努爾哈赤攻佔撫順。次年,明朝派出楊鎬為經略,杜松、李如柏等人為副經略,率明軍9萬人想滅掉努爾哈赤。楊鎬為北路軍指揮,從開原進軍;杜松為西路軍指揮攻撫順;總兵李如柏率南路軍出鴉鶻關;東路軍從寬甸進攻。
由此出現了後金與明朝的第一場大戰“薩爾滸之戰”。萬萬想不到的是,薩爾滸之戰中,明朝慘敗。明朝將領潘宗顏、麻巖、王宣、趙夢麟等將領戰死,總兵賀世賢、馬林也戰死。《清高宗實錄》記載:“我朝王業肇基之時,他們逆天抗顏,似不可取,然跡其冒鏑攖鋒,竭忠效命,未嘗不為嘉憫”。
在乾隆帝看來,這些將領為了明朝的生死存亡,不顧一切的戰鬥到最後。乾隆能拋棄敵我雙方,站在道義一面評價明臣,值得稱讚。其後乾隆帝追諡了與明軍作戰中死亡的明軍將領,其中熊廷弼、袁崇煥最有名。只不過這次是在皇太極建立清朝後。
熊廷弼在遼東的策略是“小警自御,大警互援。更選精鋭為遊徼,乘間掠零騎,擾耕牧,更番迭出”,也就是説,熊廷弼採取守勢,卻讓清軍無法進攻。袁崇煥鎮守遼東之後,他即刻修復寧遠、錦旗等城,對後金構成防線。此時的袁崇煥開始鎮守遼東。
乾隆對熊廷弼、袁崇煥兩人很欣賞,對此乾隆帝表示為“為之動心欲淚”,如此忠貞的大臣被判極刑,“明欲不亡得乎”。最後一種就是乾隆帝追諡了清入關後忠於南明政權而戰死的明官。比如説劉武周就是其中之一。在喜宗時,他就反對魏忠賢,被革職。
清軍入關後,他和其他大臣擁立朱由崧即位,多鐸攻下南京時,他悲憤的説:“北都之變(即北京)可以死,可以不死,以身在田者,尚有望於中興也。南都(即南京)之變,主上自棄其社稷,尚曰可以死,可以不死,以俟繼起有人也。今吾越(即浙江)又陷矣,老臣不死,尚何待也?若曰身不在位,不當與城為存亡,猶不當與土為存亡乎?”
最終的劉武周絕水而死。對於這些錚錚鐵骨的明臣,乾隆對史可法、劉宗周、黃道周等人很佩服,他曾説:“史可法之支撐殘局,力矢孤忠,終蹈一死以殉。又如劉宗周、黃道周等之立朝謇諤,牴觸僉壬,及遭際時艱,臨危授命,均足稱一代完人。”
按照明臣殉難職位的高低及事蹟悲壯程度,分為“專諡”和“通諡”兩種。像袁崇煥、史可法等確實有感人的事蹟,這些人明臣給予“專諡”。其餘官員給予“通諡”,分為“忠烈”、“忠節”、“節愍”、“烈愍”四種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