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恨不得讓孩子3歲前就掌握上千個詞彙。然而家長要知道,孩子識字並不是越早就越好,揠苗助長反而會適得其反。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如果做不到這4點就等於過度開發,認字的效果也會弊大於利。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一、把握3-5歲識字敏感期
育兒專家表示,識字最好在4歲左右的識字敏感期進行。3歲以前,孩子對字體的分辨能力很弱,不能清晰地分清字體的結構與差別。而處於識字敏感期,孩子不僅能夠分清字體的筆畫與形狀,還對認字有很大的興趣。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在識字敏感期,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去認字呢?
興趣式引導認字。
孩子喜歡吃蘋果,寶媽就可以拿出一張寫着“蘋果”兩個字的圖片,告訴孩子“寶寶,你最喜歡的蘋果是這樣寫的。”再拿出寫着英文蘋果的單詞,讓孩子跟着雙語讀,效果也會意想不到的好。歌德曾説:“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不會有記憶”。
孩子對蘋果有興趣,自然對蘋果兩個字也好奇。那麼他的思維就會活躍,記憶力也就持久,對這個字也能記憶深刻。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二、給孩子豐富的文字環境
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科學家也表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當我們在生活積極營造文字的痕跡對孩子的心理進行干涉,他就會有意識地去學習文字,記憶力也得到開發,能促進右腦的開發。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日常生活細節教學。帶孩子去超市,給他佈置一個小任務,告訴他“媽媽買東西,你觀察媽媽買東西上面的字體,看它們有什麼不同”。
孩子能通過實物與字體做對應,認字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可以把家裏的包裝袋拿給孩子看,讓孩子觀察上面各種不同的文字。通過生活中的細節來增加孩子對文字的熟悉感,對文字學習很有益處。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三、理解字的大概含義
當孩子明白字的大概含義,就能加深對這個字的印象,記憶文字的速度也就更快,同時也能增加對文字底藴的認識,瞭解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稱呼的文字教學
可以從家長的稱呼學起,在卡片上寫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稱呼,讓孩子跟着稱呼認字,形成印象。當孩子喊爸爸時,這兩個字就能出現在腦海裏,方便儲存和記憶。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有畫面感的文字
先讓孩子閉上眼睛,家長在旁邊暗示,告訴孩子你眼前有藍天白雲,還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面還盛開着五彩繽紛的花朵。
當孩子跟着家長描繪的情景走,就會有很清晰的畫面感,這時就可以寫下“藍天白雲、花草”等字,孩子看見這些文字就能和腦中的畫面一一對應,對文字印象也更充實有畫面,想象力也能得到開發。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四、結合閲讀的馬太效應
閲讀的馬太效應是有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提出的,指的是小時候愛讀書,長大以後也會愛讀書,並且還容易走向成功。而若是從小能讓孩子喜歡認字,那麼他會越來越喜歡認字,並且會認很多的字。那麼如何發揮這種效果呢?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大量閲讀書籍
閲讀不僅是一種充實自我的過程,還是提升認知力與大腦思維活躍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閲讀能促進思維活躍,提升情商。在閲讀書籍的過程中,也是在對文字的進一步複習,對認識生字和複習熟字有雙管齊下的作用。
給孩子準備一些生動有趣的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也能愛上閲讀,提升對閲讀的理解力。同時也能鞏固文字,加深自己的文字底藴,還能獲得閲讀的成就感,對自信心的建立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7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識字不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4點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