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後,擔子可算是放下了,心情總算是放鬆了,前途一片光明瞭,可以準備旅遊了。REALLY?別鬧,老老實實先把志願填了,這可是人生十字路口之一哦。來,跟我學,四步走,填好志願上大學。不用專家、不用老師,自己填志願,也是棒棒噠!
成績出來了,先幹啥呀?當然是找排名啦,每年的高考呢,難度不一致,導致分數起伏很大呀。我來舉個栗子好不好?對,沒錯,就是栗子,我就不説是例子。你看啊,位於哈爾濱的哈爾濱工程大學,2015年在黑龍江最低收分是542分,2400名,2016年537分,2000名,2017年542分,1900名,下面是提問環節:如果招生計劃沒有大變動,你2018年考了542分,你敢不敢報?不一定敢對不對?但是如果你542分,還知道自己是1800名你敢不敢報?一定敢!所以排名的精確度要好於分數,明白了嗎?
確認了排名,下一步咱就看看往年的數據對吧,一般啊,這個最低錄取分數和最低排名意義都不大,你手裏最好是有往年的平均錄取分數,這個其實很多大學的官網上找得到,一些靠譜的填報軟件上面也有準確信息(避免廣告之嫌,不能説具體名字哈哈哈),用那個平均排名來參照就靠譜很多,而且呢,當你排名高於平均排名時候,你要知道自己選擇專業的話語權還是比較高的。
既然説到了專業,你找往年數據的時候,也要關注具體專業的招收分數和排名,有兩種專業,大概率下分數相對較高,那就是學校的優勢專業,還有社會普遍認知的熱門專業。比如同一個學校的臨牀醫學可能比護理學高了20多分都正常,你拿只能進護理學的分去報臨牀醫學,我只能説,祝你平安!這部分我就不展開説了,畢竟你應該知道從哪找得到這些信息。
我來説説如果你分數沒絕對優勢,又想上分高的專業怎麼辦呢?教你一招,你找一找那些優勢專業的相近專業,比如説,如果一家大學既招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也招收物聯網工程,由於前者社會認知比較清晰,所以一般比較受追捧。這種情況下,你選擇後者有幾大好處,一則本科有很多課程相仿;二則如果兩專業屬於學校的同一個院系,轉專業會比較輕鬆;三則未來考研的時候,還可以選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向。
第三步是縮減院校和專業範圍,這個説實話該提前下下功夫的,基於父母對於孩子的認識、老師對於孩子的觀察、孩子自己的自我認知,選擇適合和喜歡的專業以及大學的層次和地方。那如果你沒提前做怎麼辦呢?先來一招比較費勁兒的,你把所有能報的專業裏面,自己打死也不想學的專業先扔到一邊,然後就剩下的這些還算不討厭的專業來選擇,也能大幅度提高效率。當然,不費勁兒的也有,市面上比較流行的測評你也可以參照,我的觀點是:測評可以解決傾向性問題,但是不能解決指向性問題,懂吧?
最後就是確認填報方案啦,根據拉開梯度的原則,把整張志願表一頭一尾的兩所院校間設立好20分(保險一點還是30分)以上的差距,按照自己喜好,挨個把志願填進去吧。
你可以不關注我,但你要關注孩子或者自己的高考!
你可以不給我點贊,但我要為你努力學習高考知識點贊!
本文由繆登峯老師原創,謝絕一切未經許可的轉載,仿冒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