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山去外面看看,是很多住在山村的孩子許下的願望。有一些人,為了讓這夢想成真,甘願從城市走進山村,守三尺講台,揮筆寫春秋。因為他們選擇留下來,更多的孩子可以有機會走出去。9月10日,教師節,是他們的節日,向這些托起夢想的山村教師致敬。
王嬌芹從寧洱學院畢業,她本可留在當地一所重點高中任教。躊躇的她卻隻身返回家鄉——龍陵,在個國家級貧困縣當起了一名鄉村教師。圖片來源:ICphoto
湖南永州市道縣蚣壩鎮下湖洞村小學偏遠,在這裏,只有年過六旬的孫玉光一人任教。因招不來新老師,退休後的孫玉光被道縣教育局繼續返聘。何紅福 攝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因校址海拔高度2400米,被稱為“雲上學校”。2018年,為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曾組過樂隊的教師顧亞決定在學校組建搖滾樂隊。顧亞通過午飯後的課餘時間給學生們教授各類樂理知識和技巧,並在2018年、2019年先後組建了兩支搖滾樂隊。顧亞説,音樂不僅點亮了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內心,也成為了大山與外界連接的紐帶。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靈溪邵塢小學,這所學校雖只有兩名學生,但設施卻非常齊全。在老師張緣的悉心教導下,兩個孩子即使是在偏遠的大山深處,也能接受到現代化的教育。劉佔昆 攝
汪開寬所在的河北教學點位於河北自然村,該村四面環繞着裕溪河,是個面積約1.1平方公里的小島,目前人口不到100人,村民出島必須乘船。在安徽省含山縣運漕鎮楊謝小學河北教學點,唯一的老師汪開寬正在給3名學生上課。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查冬萍老師,一名“95後”鄉村女教師,自2013年師範畢業後,就一直堅守在家鄉偏僻的小村莊——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周家山村,做一名普通的代課老師。一間教室,一個老師,三個學生,語文、數學、音樂、體育,全是查老師一個人教。劉佔昆 攝
彭有興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的一名“90後”教師,2018年他進入織金縣龍場鎮雙山小學任教。該小學的生源主要來自龍場鎮雙山、營倉兩個村,村與校之間有一段距離,學生上下學需沿公路步行許久。為了確保學生安全上學,彭有興主動擔起了接送學生的責任。兩年來,每個工作日他都會跑步到村口,沿途組織150餘名學生排隊上下學,每次接送里程8公里。彭有興説:“為了學生的安全,只要沒有特殊的事情,我會一直堅持接送他們上下學,陪他們一同走下去。”
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巴山大峽谷附近高山上的一所村小內,唯一的代課老師正在給僅剩的一名學生王龍澤上課。王龍澤家境貧寒,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就去世,家中只有他和殘疾多病的父親,除了這個村小以外,無條件再前往其他學校就讀。考慮到實際問題,唯一的代課老師賴貞元決定留下來,陪着王龍澤一起堅守。鍾欣 攝
河北東廟小學位於平鄉縣、廣宗縣、曲周縣和邱縣四縣交界處,因地處偏遠師資匱乏。1986年,高中畢業的趙秀格回到母校當上了代課老師,一干就是32年。“鄉親們把孩子交給我,我就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我不會讓每一個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一丁點的委屈,我要讓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這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這是趙秀格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大別山腹地安徽省嶽西縣青天輔導小學大坪教學點,是青天鄉最偏遠最簡陋的一所學校,環繞在羣山之間,交通極其不便。汪正柏既是校長,也是教師,還是炊事員、護理員。課間休息結束,汪正柏又充當了打鈴人。這隻響鈴已在山巔迴盪30多年了,當地一些返鄉學子聽到鈴聲,格外親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團堡鎮太坪龍村和朝南村相鄰且地處偏遠,村裏的兩個教學點成了孩子們求學的神聖殿堂。周文田老師負責太坪龍教學點、周美成老師負責朝南教學點,為附近村莊低年級的孩子提供教學服務。楊順丕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達佑屯教學點,周宏軍在上課前批改學生的作業。這是他堅守山區的第46年。王以照 攝
處安徽省大別山腹地的嶽西縣有個磨衝教學點,隱藏於海拔1751米的大別山第二主峯駝尖山中,隸屬和平鄉。1975年3月,不滿20歲的小夥子陳在明走進和平村磨衝小學教書。40多年來,他目送數百名學生走出了大山。浙江日報 儲永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黑山島位於渤海深處,是山東省長島縣所轄的30多個海島之一,黑山小學是島上唯一的學校,近兩年來,學校只收了5個學生。謝在庫是這所小學的校長兼音、體、美老師,張萬華是學校的語文、數學、品德老師。兩位老師教5個學生,這是城市學生夢寐以求的“小班”教學。 方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