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本文轉自【成都商報】;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務院發出通知,公佈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退役軍人事務部發出公告,公佈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羣體名錄。記者隨後從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獲悉,位於成都市人民公園內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袁治等3名川籍抗日英烈被列入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羣體名錄。
2014年、2015年,我國公佈了兩批共1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和900名抗日英烈、英雄羣體。其中,位於宜賓市翠屏區翠屏山的趙一曼紀念館,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包括李家鈺、王銘章在內的12名川籍將士被列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中,解固基、王麟等14名抗日英烈入選。
截至目前,四川共有兩處紀念設施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9名川籍英烈入選國家級抗日英烈名錄。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2013年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區祠堂街9號。成都市民又通常稱該紀念碑為“無名英雄銅像”。紀念碑坐西南朝東北,由基座、碑體、塑像三部分組成,整體高約8米,佔地面積約為60平方米。紀念碑塑像造型是一國民革命軍人,身背大刀、斗笠、揹包,身着短褲,扎綁腿,穿草鞋,手握步槍,跨步向前,即刻準備衝鋒。士兵造型的原型是川軍第22集團軍第45軍第125師第373旅第745團3營傳令班長張朗軒。
據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褒揚紀念處負責人介紹,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川軍七個集團軍共40餘萬人即赴前線殺敵。抗戰期間,四川籍將士350餘萬(另有340萬之説)人加入國民革命軍等部隊出川抗日,傷亡達64萬之眾,傷亡人數居全國之冠。為紀念川軍抗日陣亡將士,1944年成都市文化界和社會團體,邀請雕塑家劉開渠先生創作設計“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同年7月7日,紀念碑落成於成都市老東門城門內。1965年該紀念碑因交通建設被拆毀。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在萬年場二環路口重塑該紀念碑,後又因二環路改造而將其遷移至人民公園; 2007年8月15日該紀念碑又被遷立於人民公園東門前。
每逢清明節、抗戰勝利紀念日成都市民常於此緬懷先烈,寄託哀思。2011年11月,該紀念碑被成都市青羊區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羣體:
3名川籍抗日英烈入選
據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梳理,入選第三批國家級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羣體名錄的3名川籍英烈,分別是袁治、彭仕復和彭為工英烈。
袁治(1892-1938),四川瀘縣人,國民革命軍23集團軍第144師兼第442旅旅長
國民革命軍23集團軍第144師兼第442旅旅長袁治,四川省瀘縣安賢鄉人,1937年,率隊伍出征,奉命移師浣南留溪、南陵守衞江防。1938年11月21日,數千日軍協兵艦強攻留溪,戰鬥中壯烈犧牲,戰後追贈為陸軍中將。
彭為工(1923-1942),四川成都人,華北八路軍總部電台隊長
華北八路軍總部電台隊長彭為工是四川成都人,1937年,他參加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革命青年秘密核心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成都部隊。同年12月,經中共四川地下黨批准並介紹赴延安學習,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3大隊,後到中央軍委通訊學校學習無線電通訊技術。1938年冬,畢業後被分配到延安王家坪中央軍委辦公廳機要科做報務員。1939年初,被派到華北八路軍總部任電台隊長,在八路軍總部參謀長左權將軍的直接領導下,為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指揮華北抗日戰場服務。1942年5月3日下午,在隨左權將軍在山西對日寇的反掃蕩戰鬥中光榮犧牲。
彭仕復(1901-1944),四川蒲江人,國民革命軍第178師第532團上校團長
四川蒲江人彭仕復,國民革命軍第178師第532團上校團長。1934年,彭仕復任四川陸軍李家鈺四川邊防軍第五混成旅李注東部第12團團長,駐防新津。1937年,任第47軍第178師第619團團長,率部北上抗日,駐防山西長治,先後在松塔、平陸、夏縣、張良村等地開展游擊戰,襲擾、打擊日軍,屢獲戰果。1944年,任第178師第532團上校團長。5月奉命掩護第4集團軍總司令孫蔚如部第38軍、第96軍撤退。13日率部轉戰到河南新安縣河上溝村。日本3架飛機轟炸,數門山炮轟擊金斗巖,戰鬥激烈。池縣日軍200餘人襲擊團部,彭仕復率領士兵向敵人衝殺,被榴霰彈擊中殉國,年僅43歲。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賜彭仕復為少將。1947年9月18日,入祀成都忠烈祠。1988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彭仕復為烈士。
綜合新華社、川報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