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高考心理問題 家長請關注
■早報記者 張美娟 文/圖
“考得不好,憂心忡忡;考得好,也是焦慮不止;考得不好不差,更是寢食難安”,網上多人對高考後芸芸眾考生的這般點評。
有資料表明,高考考生心理危機發生率考後多於考前,家長應關注考生的“後高考心理”。很多考生在經歷幾個月緊張迎考之後,各種心理需求在高考後一段時間會出現“井噴”現象,加上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考後心理不像考前那麼關注,因此,很容易出現後高考心理問題。這期間如何調整心理也不啻於一場考試,考驗着學生和家長。
高考後易患得患失疑慮多
“兒子這次自己估分夠不上自己想讀的大學,考完試後就悶悶不樂,最近情緒很不好,吃飯説吃不下,也不怎麼説話。”市區劉女士擔憂地説,“我和他爸是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
“我兒子高考後,就放飛自我了,白天不見人影,晚上打遊戲到半夜。”“我女兒要不追劇要不窩牀上不起來。”“原本考完以後計劃着去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去旅行,看沒時間追的韓劇,可是真的考完了,卻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好像做啥都挺沒意思的。”應屆考生小雯對記者説。
從高度緊張到突然鬆弛,或再加上估分成績不理想,容易爆出不少心理問題。高考心理諮詢專家指出,高考後兩週,近兩成考生會因心理困惑影響日常生活。通過調查統計,考生容易出現以下幾種心理問題類型。
放縱型心理:狂歡幾天幾夜
認為高考結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頭了,得好好犒勞一下自己,彌補自己多年來的艱苦奮鬥,有的考生一睡好幾天,有的一連玩幾天幾夜的網絡遊戲。壓力的宣泄要緩慢進行,最忌諱的就是從考前的極度緊張到考後的極度放鬆、放縱,驟然的壓力釋放易染上一些不良習慣。
抑鬱型心理:自怨自責情緒低落
這類考生在估分結束後,覺得自己會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表現為吃不好、睡不好,情緒低落,有些還伴隨出現強迫思維強迫行為,自怨自責。
有的人甚至由於性格突變暴躁,讓人覺得難以理喻,與家人爭執中情緒一觸即發。
焦慮型心理:患得患失嚴重
考後焦慮型心理也比較常見,許多考生在考後會出現患得患失的狀況,尤其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的考生。他們往往期望值比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裏,由於不確定性而變得焦慮。這種焦慮對於那些心理素質弱的考生,還會持續加重。比如有些高考學子會出現由焦慮到失眠,再從失眠到抑鬱等。尤其高考後父母對自己的生活學習要求的變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數上時,這種感覺更明顯。
迷茫型心理:一下子失去生活重心
考生從原來緊張的高考學習中一下子放鬆下來後,會出現一種虛無、無所適從的真空狀態。特別是對一些在學習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師推着走的考生,這種感覺會更明顯。
考生往往美美地睡幾天,把長期缺失的睡眠補一下。但過了幾天,卻發覺自己無所事事,心裏空空的,茫然不知所措、百無聊賴,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標,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將這種心理帶到了大學。
考生要“放縱有邊,鬆弛有度”
考生經歷了高考前的思想焦慮和心理疲勞,如果考得不理想,又承受着來自家庭、學校的壓力,精神高度緊張、疲憊,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泉州師院兼職副教授陳元堂博士表示,這些症狀其實是心理失衡的正常情緒表達,家長不用太緊張。不過如果心理壓力過大、時間過長,就不利於心理健康,甚至還會轉化為心理障礙。因此此類考生要懂得宣泄悲觀情緒,學會積極休息。
有些考生對高考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這是不理智的,高考只是通往未來的一個轉折點,並非終點,他鼓勵考生切莫迷失、沉淪在高考的陰影裏太久。
對於考得不理想而抑鬱、焦慮、茫然的考生,陳元堂表示,焦慮的根源在於是否接納自己當下的那種情緒,“一個健康的心態是自我接納的狀態,包括對自己情緒,我考差了,哭一會兒,接納我的成績,接納難受情緒,接納我的生活,跌倒了,面對它,戰勝它,這種狀態就是良好的”。
而有些人考得好,希望可以考得更好,考得差,不服氣,難受哭了,又自責自己這麼脆弱,結果,情緒變得更加鬱悶、沮喪。“這就是不接納的狀態。”陳元堂表示,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接納現狀是雖然難,但如果站在思想的高度來看,很多事情我們就容易去接納了。“我生而為人,是來體驗人生的種種,成功、失敗、苦澀……塞翁失馬,都是我來體會的;如果一直站在個人的得失來看,就很難去接納生命中出現各種的不利。”
如果心情鬱悶,陳元堂推薦一種放鬆方法: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閉上眼睛,關注你的呼吸,每次呼氣的時候,默認一個“松”字,如果有眼淚掉下來,你就允許自己的眼淚掉下來,如果你的胸口很堵,很不舒服,也允許很堵很不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然後,你靜靜體會這一切,一般來説,當你持續體會20分鐘,這種鬱悶的感覺就會完全消失掉。“這個叫感覺和觀察自己的情緒,情緒來了,我去感覺它,接納它,慢慢它就走了。”
他提醒,當心情不好,不要壓制它,更不要被情緒支配,做出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為。除了上面的放鬆方法,也可以選擇用一些合理、健康的方式宣泄消極情緒,比如找親朋好友傾訴、痛哭、去運動、去遊玩。更重要的是在此時更要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待自己,失敗不失志,千萬不可認為一敗俱喪。
陳元堂鼓勵考生應積極調整心態,勇敢面對結果,合理安排考後生活,積極面對未來的人生。
家長調整巧疏導 做好“避風港”
陳元堂表示,其實高考後考生家長們也要有個心理調整的過程,充分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對於考得不理想的孩子,要積極關注與鼓勵,營造寬鬆的氣氛,鼓勵、允許孩子把煩惱和痛苦説出來。不要埋怨指責,更不能諷刺、奚落、打罵或是懲罰,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發泄到已有巨大壓力的孩子身上。這樣只會助長孩子的自卑情緒,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當考生因考得不理想而鬱悶、焦慮時,父母主要是陪伴他,如果孩子想哭,允許他哭,不要説‘你怎麼這麼軟弱,這麼不好,這麼沒用呀’這類批評的話,因為,孩子聽了會認為自己真的很沒用,情緒會越來越糟糕。”陳元堂説:“相反的,父母也不要説安慰孩子説‘沒關係呀,你很好,很行呀’這類鼓勵他的話,因為孩子聽了會更內疚、難受,覺得自己沒有像父母心目中想的那麼好。”
“批評他,他難受;鼓勵他,他也難受。”所以建議家長多些時間好好陪伴孩子,讓他知道,無論他考得怎麼樣,你們都愛他,都會陪在他身邊,無論他經歷什麼,都堅定地與他在一起,讓孩子覺得有依靠有安全感,這樣,無論孩子將來遇到什麼難事,都能跨越過去。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有很大關係。家長也可以利用等待成績的這段時間,幫孩子尋找一些興趣愛好,讓他們的身心得到放鬆。同時,可以梳理未來發展規劃,引導孩子找準專業方向。
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