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佔了半壁江山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存在感”暴跌,銷聲匿跡?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唐末年間,出生於販賣私鹽家庭的黃巢在屢試不第以後爆發了農民起義。起義軍一路撻伐,使得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末佔了半壁江山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存在感”暴跌,銷聲匿跡?

李克用率領他的沙陀軍隊,南下勤王。迫使黃巢的齊軍退出長安,而黃巢本人也隨後自殺。李茂貞等人挾持唐昭宗,沙陀軍隊再度入關勤王。可以説,沙陀人延長了唐朝國祚至少半個世紀。如果沒有他們,唐朝早就已經覆滅。

(一)、來自西北,投靠李唐

根據《中國民族史》記載,沙陀原本屬於西突厥的分支。因為居住在今天新疆的沙陀大沙漠一帶,因而中原人給了他們如此稱呼。

唐末以前,對於沙陀的記載是少之又少。首先是遊牧民族沒有寫史的習慣,其次,距離中原較遠,大部分人對其也不太瞭解。但是在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民族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輝煌。

1.匡扶唐室,割據自立

“克用年二十八,於諸將最少,而破黃巢,復長安,功第一,兵勢最強,諸將皆畏之。”這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於沙陀領袖李克用的評價。他可以説是沙陀人的代表,其建立的豐功偉績,使得很多人都為之羨慕。

沙陀人起初為吐蕃所迫,而後不斷地侵擾唐朝邊境。儘管如此,他們也常常受到吐蕃人的猜忌。經常讓沙陀人衝鋒陷陣,充當炮灰。他們轉而投靠唐朝,被安置在山西和寧夏地區。沙陀人的戰鬥力非常強勁,憲宗年間沙陀人幫助朝廷清繳了一部分藩鎮勢力。並且還多次攻擊過吐蕃、回鶻、党項等民族勢力。

在唐末年間,隨着李克用的二度勤王,沙陀人如日中天。他們民風彪悍,所以常常能夠以一當十。安定下來以後,李克用被封為晉王而朱温則是梁王。隨後朱温又顛覆了唐朝自立為梁國皇帝。但是李克用仍然沿用唐朝天佑年後,致力於復興唐朝。

唐末佔了半壁江山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存在感”暴跌,銷聲匿跡?

2.五代十國,建政頗多

“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接管了他的勢力。隨後於洛陽稱帝,建立了後唐。代表着他們才是唐朝的正統。當然,李家本姓朱邪因為屢立戰功才被賜以國姓。從這方面,也能看出李唐皇室對沙陀人的重視。

後唐的版圖,是五代十國中最大的他們以一當二,攻滅了後梁。但是兒皇帝石敬瑭借遼兵入洛陽,篡奪了政權。但是他也是沙陀人,只不過不是李克用家族的嫡系。劉知遠本為石敬瑭手下士卒,在他死後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是為後漢。

在唐末和五代十國中,沙陀人先後建立了三個國家。但是這全部歸功於李克用,因為石敬瑭本來是李嗣源的部下,也就是李克用的兒子。劉知遠是石敬瑭的部下。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沙陀人。

(二)、杳無音信,再無記述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舉平定了自唐末以來各國交戰的局面建立起了大一統的王朝。但是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了關於沙陀這個民族的記載。按理説他們在五代十國時,如此輝煌,這份榮光應該得以延續。但歷史上,就是沒有了他們的消息。那麼,這其中究竟有何緣由?

1.民族人數過少

沙陀族在唐末年間,叱吒風雲主要還是出了幾個優秀的領導者以及歷史人物。他們本來就是生活在西北地區的一個小部落,而後在吐蕃人的統治下經常與其他政權作戰。這就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削減,況且其本民族人數並不多。

而投靠唐朝之時,據《新唐書》記載他們出發時僅有三萬餘人。但是這一路上還有吐蕃軍隊的圍追堵截,損失了大半人口,抵達寧夏時僅僅剩下了一萬餘眾。

唐末佔了半壁江山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存在感”暴跌,銷聲匿跡?

來到唐朝他們也是僱傭般的存在,哪裏有仗就讓他們去哪裏。打回鶻,打吐蕃,打吐谷渾,打各地藩鎮的節度使等等。其實皇帝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沙陀人戰鬥力強悍,第二個則是利用戰爭來削弱他們對自己的威脅。

而且李克用的父親在鎮壓龐勳起義以後,自恃勞苦功高,目無法度,因此唐朝還派軍圍剿過沙陀部隊。在這場戰役中,沙陀人近乎全部滅亡。直到李克用勤王之時,手下的沙陀軍也大都是臨時招募的百姓。

2.後世難出名人

後唐的建立者朱邪氏,他們屬於沙陀部落中的上層人口。而底層的民眾,在連年作戰和北人討伐之中,所剩的數量寥寥無幾。所謂的沙陀叱吒風雲,也僅僅是李家後代的作為。比如李克用所率之軍,並不全是沙陀人。

這其中包含了許多韃靼部隊以及當地的漢人等。正是因為李克用鎮守河東,才能夠獲得充足的人力物力。後唐一統中原的時候,也用到了許多河南諸藩鎮軍。後漢也是如此,他們在河東起家,僅僅統治者是沙陀人。

所以,沙陀人的確曾經在中原雄霸一時。但是稱王稱帝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而且他們手下的部隊多元化趨勢。沙陀人雖然有,只佔了很少的一部分。隨着歷史的不斷推進,沙陀人建立的政權全部覆滅以後,他們自然也就不足以再出現於史料當中。

唐末佔了半壁江山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存在感”暴跌,銷聲匿跡?

歸根結底,沙陀人少而能人則少之又少。史書沒有必要花時間去浪費在這個民族身上,而且他們自己也沒有寫史的習慣。自然而然的,就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裏。宋朝建立以後,沙陀人便沒有進入過權力中心。

(三)、民族融合,同化入漢

在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如此多的少數民族紛至沓來都在中原地區生活。但是如今的他們也已然沒有了蹤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與當地的百姓融入進了一起。無論哪個民族統治中原,當地的漢人都是作為主體民族的存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始終處於劣勢因此天下屢屢易主。但是當權的遊牧民族,長期在此生存必然會融入當地的民眾。

1. 泯然眾人矣

宋朝建立之時,沙陀人已經陸續的建立了三個政權。所以,他們自然也有資本融入到主體民族當中去。而且後唐的建立者,被賜姓李,還進入了家譜之中。當他們建立的政權滅亡以後,沙陀人自然都流入到了民間。

而且奪權者,往往回對前任皇帝進行的大清洗。所以,為了逃避戰亂和清洗,許多沙陀人都改了名姓。其中,有很大部分人都隨了李姓。況且,沙陀族的人口本來就不多。只是在唐朝有合適的機遇,所以才能成事。

到了宋朝以後,他們都潛伏在了民間。其中絕大部分都留在了山西北部地區,因為這裏是李克用興兵的地方而且還有一定的統治基礎。作為少部分,自然會被當地的漢人所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便與普通百姓無異。

唐末佔了半壁江山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存在感”暴跌,銷聲匿跡?

宋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前期統治還算穩定。而且,非常忌憚武將。但是沙陀人是以彪悍勇武著稱的,宋朝皇帝連自己的兵都不想用,更何況是外族。北宋末期,戰亂頻仍但是沙陀人早就失去了其本民族的特徵。而且他們也沒有實力,在羣雄並起的中原分一杯羹。

2. 存在感較低

其實關於沙陀人在五代十國以後,就沒有了記載這一説法有失偏頗。因為趙匡胤的一位妃子,正是後唐公主的一個後裔。在朱邪家族被賜姓後,李克用對於唐朝可謂是忠心耿耿。不僅自己不稱帝,還不願意叫兒孫稱帝。

但是礙於李唐王朝已經覆滅,所以李存勖才建立了後唐政權,意思是唐王朝的延續。同時,他積極地推動沙陀族與漢族的通婚。他們改用漢姓,經歷過長時間的共處以後容貌自然也與普通漢人無異。

沙陀族沒有史書,也無法考證如何辨別。當時宋朝剛剛建立,自然也不會多費心思去分別誰是沙陀人誰又是漢人。對於他們而言,中原文化無疑是要高出一個維度。他們沒有本民族的文化,自然就要學習更先進的文化經驗。

所以,沙陀人並沒有消失,而是在民族融合中逐步的喪失了本民族的特徵。這一點與北魏的鮮卑族很相像,孝文帝改革以後,鮮卑族也就隨之銷聲匿跡了。所以,沙陀人口一部分死於戰亂之中,另一部分則融合在了中華民族之中。

唐末佔了半壁江山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存在感”暴跌,銷聲匿跡?

他們從未在宋朝消失,只不過是後代的名人太少。即使有,也很少有人會認同自己沙陀人的這個身份。其中,也不乏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是沙陀人。而且漢民族的同化能力太強,五胡十六國那麼多少數民族也全都融入了進來。

結語:

“世稱李道為賢相,帝重嚴陵是故人”。歷史上沙陀最後一位名人,便是元朝的儒學大德李孟。祖籍山西長治,史書中明確的記載了他是後唐沙陀貴族的後裔。當然,在今天的沙陀人仍然廣泛的分佈於全國各個地區。比如在山東禹城,有一支李姓,其家譜上明確的記載了是李克用的後裔。

參考文獻:

《新唐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1 字。

轉載請註明: 唐末佔了半壁江山的沙陀人,為何在宋朝“存在感”暴跌,銷聲匿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