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不應該只能“生活在樹上”

好作文不應該只能“生活在樹上”

▲滿分作文截圖。

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引起熱議,題目是《生活在樹上》。

只要掃一眼,就能發現這篇作文的“吸睛”之處。海德格爾、嚆矢、“樹上的男爵”、達達主義、實踐場域……數不盡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大都是偏僻晦澀的,尤其是對高中生來説。

用浙江省高考作文閲卷大組組長陳建新的話説,“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包括陳建新在內的作文審查組老師一致給出高評,他們認為,“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

但是在不少人看來,這篇作文就是“不好好説話”。包括職業作家在內的許多寫作者,也大都不認可這篇滿分作文,尤其不贊同將此文拿出來做範例進行宣傳。

好作文不應該只能“生活在樹上”

▲專家點評截圖。

高考作文,不同於“日常對話”

如果説之前走紅的《××經》問題在於太“平易近人”,那麼這篇《生活在樹上》則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和普通人的語言世界距離太遠。

實話實話,如果你願意耐着性子把這篇作文裏每一個不認識或不熟悉的詞組都查一下,你會發現它的語義基本是通的。當然,有好事者做了考證,發現了一些錯誤。但總體來看,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準確度是可以保證的。

也就是説,這仍然是一篇由人來創作的文章,作者大體知道自己在表達什麼,不是機器創作的無意義的文字排列組合。

對一位高中生來説,這樣的詞彙量和閲讀面當然是值得驚歎的。

不過,縱使有人認識到了這一點還是會忍不住要問:有必要嗎?

正如有網友調侃的那樣,明明是辦了個加油卡,非説成“跟世界五百強企業達成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這樣有必要嗎?

對於日常場景來説,答案是明確的:不必要。如果誰這樣説話,只會被當做怪人。

然而,高考作文不是日常對話,高考作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考察考生的閲讀量、知識面。考生總不能在答卷上寫“我讀過XXX、XXX、《XXX》《XXX》……”,因此只能通過類似“掉書袋”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積澱。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在樹上》一文成功達到了目的,雖然也冒了一點風險,第一個閲卷老師只給了39分。

如果説《生活在樹上》是以自我介紹為目的,旨於在考生和閲卷者之間進行信息傳遞,讓閲卷者知道“這是一個讀過很多書、知道很多東西的學生”,那麼這不失為一段佳話。

拿此文章做範例,合適嗎?

這樣一篇“生活在樹上”的作文不僅得到滿分,而且得到公開表揚,其次生效果是不容忽略的。

需要指出的是,陳建新的評語最後加了一句友情提醒:“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但是滿分本身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示範效應,“不希望效仿”更像是一份無力的免責聲明。

不過,如果來年真有效仿者出現,恐怕為難的反而是閲卷組,不打高分似乎不合前例,都打高分則將伊于胡底?會不會有一天,浙江高中的課堂上大家都在抱着枯燥的理論書籍苦讀,不為別的,只為多背幾個高深詞彙寫作文用。

話説回來,一個閲讀量、知識面和文字功底都堪稱優秀的考生,之所以會寫出《生活在樹上》這樣的作文,恐怕僅僅出於自身的原因。這種寫法或許受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往年高考作文的評分邏輯;二是當今學術圈的習氣。

Ta讀的很多書,尤其是翻譯的西方哲學家的學術名著,都是這個味道,所以自然覺得這是一種“高級的味道”。而如果碰巧這樣的味道正好是閲卷人喜歡的類型,比如Ta之前這樣寫就得到過學校老師的表揚,那麼在高考時便會想使出“十成功力”。

為了避免《生活在樹上》可能造成的單一性示範效應,浙江高考作文閲卷組不妨公佈更多的高分作文、滿分作文,讓大家知道好作文不應該只有這一條路。

無論如何,通過高分作文的榜樣來激勵孩子多讀書是好的。但是同樣應該傳遞這樣的信息:書籍文章不是用來堆砌裝潢的材料。

蘇軾早就批評過“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説”的風氣,道理至今仍有效。我們並不反對引用冷門的作者、學説,但應該出於必要,而非為了引用而引用,要避免以辭害意。文章歸根結底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製造閲讀障礙的。

□子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0 字。

轉載請註明: 好作文不應該只能“生活在樹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