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第一部分詳細呈現了SPIW的起源,第二部分介紹的是SPIW的研究與進展情況——
SPIW的前身——APHHW泰勒將軍反對0.223英寸口徑AR15步槍的方案,但接受了另一個軍械部門的建議,他相信一種彈道更平直的武器會成為M14步槍的替代者,這種武器應該發射AAI箭形彈,並稱為“全通用手持武器”(All-Purpose Hand-Held Weapon,簡稱APHHW)。他的支持為AAI公司“0.22英寸口徑箭形彈”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但首先AAI公司的彈藥得經過軍方的認可才行,於是AAI公司的工程師們加班加點對“0.22英寸口徑箭形彈”進行反覆試驗和改進,趕在1960年初交給步兵委員會進行射擊試驗。
步兵委員會在1960年3月18日提交的試驗報告中,列出了這種箭形彈的不足之處,包括彈殼缺乏剛性和硬度;半自動射擊的精度並不能令人滿意;武器似乎容易過熱而導致精度下降;彈託的危險區太大(指在槍口附近分離的彈託容易傷到附近的士兵);槍口焰太大。
不過,該報告得出的總體結論令AAI公司的工程師感到鼓舞:單枚箭形彈在温帶氣候條件下有足夠的軍事價值;單枚箭形彈比7.62mmNATO彈有更大的潛力,建議採用發射這種彈藥的手持武器。
1960年5月初,第一代AAI箭形彈獲得試驗型的命名,此前一直只是被人們稱為“箭”,現在則被正式命名為“5.6mm XM110槍彈”(5.6mm XM110 Cartridge)。
隨後,1000發XM110箭形彈與一批7.62mmM59、M80普通彈及温徹斯特的0.224英寸小口徑步槍彈一起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進行極地環境的射擊試驗。由北極試驗委員會在1960年5月7日撰寫的試驗報告中再次對XM110箭形彈的單發精度進行了批評。
不過,陸軍對XM110箭形彈還是非常喜愛,在報告中有兩點非常突出的肯定:由於單枚箭形彈平直的彈道,在射擊274m和457m目標時精度極佳;3發單枚箭形彈射擊457m距離目標時,散佈在203mm的範圍內。所有箭形彈都穿過靶子。
總的來説,APHHW被認為是絕對值得進一步研製的。
AAI的競爭對手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正式建立了箭形彈射擊武器及其彈藥的研究計劃,由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負責拿出一個箭形彈射擊武器的方案,另由法蘭克福德兵工廠(Frankford Arsenal)負責研製代替XM110彈的產品。也就是説,美國政府雖然看好箭形彈,但卻不想把寶都押在AAI公司身上。
不過,他們對AAI公司箭形彈的鋼製針狀彈頭和牽引式彈託都很滿意,所以法蘭克福德兵工廠就研製了一種採用AAI的箭形彈彈頭、但採用傳統結構的FA T186E1型底火的箭形彈,這種彈的長度比XM110要短一些,被命名為XM144。
之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開始研製發射XM110與XM144這兩種箭形彈的步槍。
APHHW變身SPIW:要求點面火力結合1962年1月,對發射箭形彈的武器的指標要求形成文字後,正式提交給軍械總管辦公室(Office, Chief of Ordnance,簡稱OCO)批准。文件中用了一個新的項目名稱,取代了短命的APHHW,被稱做“特種用途單兵武器”(Special Purpose Individual Weapon),簡稱SPIW。
SPIW的指標中提出了新要求,即既能發射箭形彈射擊點目標,也能發射當時新推出的M79榴彈發射器的40mm榴彈,具有面目標殺傷火力——這種武器系統可使單兵對付400m距離內的點/面目標。指標中還樂觀地預測,SPIW可在1966年6月成為“A標準”(Standard A,指全面大量裝備部隊的制式武器)。
但是,SPIW的技術要求中有些項目恐怕不那麼容易實現,比如:包括至少3發麪殺傷榴彈和60發點目標箭形彈及其他必要的配件在內,總體質量不得超過4.5kg;抵肩射擊時應感覺不到明顯的後坐力;發射時的拋射物(應該是指彈託之類的)不會傷害到附近人員。
就以上要求而言,就可以看出夢想與現實的差距有多大。尤其是在嚴格的質量和尺寸的限制下,要憑1960年代的科技水平來實現那些理想的性能要求真的不容易。前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工程師弗萊德·裏德(Fred Reed)曾直言道:“SPIW的命運從一開始制定指標時就已經註定是失敗的。”然而,經過論證後,OCO在1962年3月22日批准了這份文件。
選擇4家承包商1962年12月,SPIW得到來自軍工行業的10家承包商的正式書面回應,而且每一家企業都拿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陸軍在1963年2月選定了4家承包商參與SPIW的競爭研究,其中兩家理所當然的是AAI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其他兩家則是生產M14的民營生產商哈林頓-理查德森公司(H&R)和奧林/温徹斯特公司——因為在同年1月份,國防部作出停止採購M14的決定,這意味着現有的生產合同完成後,就沒有新的政府訂單了。
停產M14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隨着美國在越南的軍事介入程度加大,暴露出M14的一些缺點表明其不適合在越南戰場上使用。但由於此前美國陸軍拒絕採購AR15,此時停止採購M14是否會導致前線部隊缺少裝備?為此美國參議院成立了質詢小組對美國陸軍的決策提出質疑。後來陸軍部長賽勒斯·萬斯(Cyrus Vance)説“儘管現在停產M14可能具有一定風險,但陸軍經過考慮後認為SPIW是可以接受的。”所有的測試機構都認為SPIW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前景是樂觀的,樂觀到陸軍自信滿滿地地把SPIW的採用日期提早一年,定為1965年6月,因為已經簽訂的M14的生產合同將在1965年全部生產完畢結束,這樣SPIW的量產時間就正好接上M14的班。
儘管技術上有困難,但4家承包商還是在1964年3月交付了用於鑑定和試驗的第一代SPIW原型槍。其中3支原型槍在整個夏季中進行了各種測試,剩下的1支原型槍沒有進行射擊試驗,因為它太重及設計上有安全隱患。這4支原型槍分別是:
H&R公司的三角彈SPIWH&R公司的SPIW便是4支原型槍中惟一被拒絕接受的。該槍採用了發明家戴維·達迪克(David A. Dardick)所發明的三角彈技術及相應的轉輪式開放彈膛設計。
達迪克發明的這種特殊的三角形塑料彈早前已經在他自己發明的手槍上使用,這種彈為三角柱體,因此命名為“三角形槍彈(Triangular Round)”。其三角形彈體裏有3個彈室,分別裝入1枚傳統的手槍彈彈頭,而H&R公司所研製的三角形彈體的3個彈室則分別裝入1枚AAI箭形彈及其牽引式彈託,但共用一箇中心底火,因此命名為“5.6×57mm三管三角彈”。
發射這種彈藥的武器彈膛類似於轉輪手槍的轉輪式彈膛,轉輪上共有3個彈膛,這種彈膛的外側設有開口。三角彈是預先裝在一條塑料彈鏈上,並纏繞在一個彈鼓中(容彈量為20發)向槍供彈,射擊時彈鏈上的三角彈先是嵌進轉輪上處於裝填位置的彈膛開口內,然後彈膛旋轉三分之一圈使新裝填的彈藥對正槍管,此時轉輪上方會有一塊弧形內凹的鋼塊正好遮擋着開口形成封閉的彈膛,此時便可以發射。接着再旋轉三分之一圈後拋出空彈殼。在此期間,另外兩個彈膛也同時分別在裝填及射擊。這樣的設計可以大大提高射擊速度。由於每次擊發都同時射出3枚箭形彈,因此射彈會形成三角形排列的集羣,理論上可以很好地覆蓋目標區域,提高單次射擊的命中率。
由於設有3個彈膛,因此H&R SPIW的原型槍大大超重。此外,這種開放式彈膛的封閉不是很嚴密,射擊時彈殼本身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H&R SPIW最初在自己進行的射擊試驗中就發生過彈殼脹裂的情況。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箭形彈中的3枚彈頭在彈殼內的發射藥空間卻是共用的,雖然擊發後3枚彈頭幾乎是同時離開彈殼,但實際上由於發射藥的燃燒並不完全是均勻的,因此3枚彈頭的離開存在先後順序。因此第1發箭形彈頭離開就會導致膛壓下降,這會影響到後面2枚箭形彈頭的初速降低,進而影響其射程和精度,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剩下的箭形彈頭卡在彈膛裏。
此外,H&R SPIW的全槍質量達10.8kg左右,所以在進行技術指標鑑定的時候就已經被論證與研究部(D&PS)拒絕了。
奧林/温徹斯特公司的SPIW奧林/温徹斯特公司的SPIW原型槍發射常規底火的斯普林菲爾德XM144箭形彈,在其508mm的滑膛槍管上發射時初速為1398m/s,武器裝滿彈後全槍質量5.7kg,比較接近指標要求,該槍單發射擊,也可進行連發射擊或預設的3發點射。
奧林/温徹斯特SPIW的特點是採用了“軟後坐”技術,以大幅降低後坐力,滿足指標中對於低後坐力的要求。然而,在實際試驗中發現“軟後坐”技術沒有預期得好,首先是理論射速降低到大約700發/分,這樣的射速下進行3發點射並不能達到“齊射計劃”所要求的“一瞬間射出3發槍彈”的效果,而且在3發點射時產生的後坐力也是相當明顯的。
在經過試射後,奧林/温徹斯特SPIW便被拋棄了。不過,該槍還是有可取之處,其整合研製的前推式榴彈發射器被認為是所有原型槍中最好的設計,因此這種榴彈發射器被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SPIW研究小組所接受。
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無託式SPIW
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最初設想的是一種模塊化方案,機管和機匣是通用的,更換不同的部件後可在傳統有託和無託之間轉換,且在1963年就造出了原型槍。但這個模塊化方案很快就被棄用,只有無託結構保留下來,並作為第一代原型槍在1964年提交用於鑑定和試驗。
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第一代SPIW原型槍採用活塞導氣式自動原理,迴轉式閉鎖槍機,發射XM144箭形彈,由於為無託式,主要零部件都裝在槍托裏。裝上榴彈發射器後,全槍的質心位於射手的兩手之間;不裝榴彈發射器時,質心在槍的握把上。
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點目標彈匣設計很獨特但偏離要求。SPIW的容彈量要求是60發,為了達到容彈量要求,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解決方案就是把2個30發雙排彈匣前後排列起來。
在射擊時,往復運動的槍機先是使用前面的彈匣供彈,後面彈匣的槍彈會通過一個裝置往下壓低一些,這樣雖然槍機後坐時是一直運動到2個彈匣的後面,但復進時卻不會推後面的彈匣供彈。直到前面的彈匣打空時,就會有一個類似於空倉掛機的裝置釋放了後面的彈匣,使其上升到槍機運動的路線上。不過,後面的彈匣口部沒有設計供彈斜坡,因此復進的槍機會把頂部的槍彈從後面的彈匣一直頂到前面的空彈匣的託彈板上,再接着推進彈膛裏。
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無託式SPIW的設計主管是理察德·科爾比(Richard Colby),他沒有選擇單個雙排彈匣設計也是經過一番考慮的,即使XM144箭形彈的尺寸已經很小,但如果採用單個雙排彈匣的設計,它的寬度仍然是非常大,這樣不但供彈簧的拉力會很大,在野戰條件中用手往彈匣裏壓彈時往往在壓到最後的時候會非常困難。此外,這樣笨重的彈匣在卧姿射擊時也是個大麻煩。
而温徹斯特兵工廠和AAI公司的SPIW都採用滾筒式結構的60發彈鼓供彈,但這種旋轉結構的供彈系統有較大的摩擦力,會降低供彈速度,在射速這麼快的槍上使用時很可能引起故障,因此科爾比才別出心裁地採用雙30發彈匣的設計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對容彈量的指標要求最終被放寬到更現實的50發,但那是兩年後了。
AAI公司的SPIWAAI公司在1964年所推出的SPIW原型槍採用的是配合XM110箭形彈的底火後坐式自動原理,該槍全槍長約1013mm,空槍質量約5kg,包含60發箭形彈和3發40mm榴彈在內的武器全質量為約6kg。
AAI SPIW原型槍的槍管長為457mm,發射XM110彈時初速為1469m/s。
面殺傷部分同樣糟糕由於SPIW計劃中明確提出點/面火力結合的要求,因此除了發射箭形彈的點目標部分外,裝在槍管下方的面殺傷武器(即榴彈發射器)也是一個重點。
H&R公司提交的方案是一個旋轉式的三筒彈膛,温徹斯特兵工廠和AAI公司提交的方案都是唧筒式,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提交的是彈匣供彈的半自動式。
榴彈發射器方案配用的榴彈由國防承包商同時負責研製。
其中一種新榴彈是XM434,這是一種空心裝藥的破甲榴彈,其性能指標是要穿透50mm厚鋼板,或100mm厚鋁裝甲,或180mm厚鋼筋混凝土。
另一種新榴彈是XM398,這是一種撞擊地面後再跳起空炸的榴彈,其延遲時間為120ms,炸點高約1.52m。
另外,還有XM534火箭增程破甲榴彈,設想中是在XM434的彈頭上加裝火箭助推發動機,使其有效射程增大至800m。
當時,還建議採用一種口徑為30mm的榴彈,在設想中其應該具有和40mm榴彈相同的威力,由於其質量及裝藥量都與40mm榴彈一樣,因此尺寸上要長一些。但這種30mm榴彈並沒有研製成功。
與第一代SPIW原型槍面殺傷進行鑑定試驗的對照物則是M79榴彈發射器。
試驗結果表明,各家原型槍的3發榴彈發射器的性能同樣是不可靠的,射擊故障率很高,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是7%,奧林/温徹斯特兵工廠的為47%,而AAI公司的是21%。(待續)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