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據媒體報道,近日北京市印發文件,將不再興建傳統墓碑,對於合同到期的傳統墓穴原則上不再續租。根據民政部此前規定,經營性公墓的墓穴租期為20年。
消息出來後,一下子引炸了網絡。有人擔心去世後沒有葬身之處,就算安葬了,20年後該怎麼辦?也有人擔心,面對飛漲的公墓價格,連“死都死不起”。
來到城市裏奮鬥的這一代,終有一天要面對自己或者親人的離去,那麼要怎麼去選擇墓地,才能避免“死無葬身之地”的困擾?
墓地價格超過商品房,常常有價無市
現在在北京市區的主要墓地中,墓穴起價都在5萬左右,最貴的能達數百萬,業務人員稱主要是看大小和地理位置。豐台區太子峪陵園0.76平米的墓穴價格為55800元,最大的雙穴0.99平米的墓則售價9萬以上。朝陽陵園0.7平米的墓售價為48000元。海淀區温泉墓園0.9平米的傳統雙穴墓價格為6萬到9萬不等。西靜園公墓最大的1平米墓穴售價最高15萬。大興區的天堂公墓1平米花崗岩墓碑最低6.8萬元。而位置較好、墓碑材質優良的墓穴,最高售價上百萬。昌平區炎黃陵園的雙穴墓地以5.5萬起價。
有記者調查後發現,北京的公墓價格漲幅每年都在10%以上,遠超過了商品房的漲幅。
北京市墓地分佈圖
另一個大城市上海也不例外,據澎湃新聞,上海經營性墓地的中位數消費水平2015年在6萬~7萬元。到了今年,2月上海新房成交均價為3.7萬元/平方米,而每座墓地均價在10萬元上下,高端墓地價格更是在30萬元左右。根據相關規定,國內安葬骨灰的墓穴面積一般不超過1平方米,因此可以推算出高端墓穴按面積計算的單價不會低於30萬元,這比一些頂級豪宅的價格還要高出一大截。
在調查各大省會城市一年以來的墓地價格後,法制晚報發現,起碼有超過14個城市的墓地平均價格在2萬元及以上。
如果按墓地的20年繳費週期和房產的70年使用權換算年均“居住”費用,墓地的價格更是高得離譜。網友們感嘆墓地價格高,“死不起”。
就算“死得起”,你可能也買不到一塊墓地。記者電話諮詢北京的八寶山人民公墓、萬安公墓和福田公墓,工作人員均表示無墓穴出售。據北京市民政局介紹,北京未來不再開發傳統墓穴,目前已有墓穴最多能用到2050年左右。上海某公墓2015年的最低報價為6.5萬元,但低價墓都已售完,已經是“有價無市”。
一座墓穴200元拿地售價上萬,墓園成高富帥行業
和“一墓難求”相對應的,是殯葬業的暴利。在河北廊坊三河市的靈山寶塔陵園2014年上半年綜合毛利率高達80.61%。然而,這家“北京以東地區規模最大陵園”的拿地成本卻極低:截至2014年上半年,靈山寶塔陵園已規劃標準墓位共12.5萬個,共繳納土地出讓金2522.5萬元。這意味着,以一個不超過1平方米的標準單位墓計算,一座墓穴只需花不到200元買地,售價卻至少要1萬元。該陵園取得的一處佔地359畝的荒山使用權,當時的“有償出讓價”僅為1元。
靈山寶塔陵園八成以上的地葬墓位被北京人買走
土地成本對於墓園來説,是一項很小的支出。“內地殯葬第一股”福壽園收入的八成以上來自墓地銷售。在驚人的利潤背後,福壽園的土地成本卻只有1403萬元,僅佔整個墓地銷售及服務成本的11.7%。
這裏面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些土地在十幾年前就買入了。2001年前,公墓用地屬於國家劃撥土地的範圍。而劃撥的土地,必須是有特殊用途的,但對其使用的年限和價格並無明確的規定。福壽園大部分的土地在很久之前買入,當時的土地成本很低。比如,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的上海福壽園,土地性質為劃撥土地,原土地收購成本每平米只有190元;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的河南福壽園,土地性質為批售土地,原土地收購成本每平米只有44元。
記者發現,不少墓葬經營企業低成本囤有大量墓葬用地,但開發緩慢,從而實現邊囤邊賣。靈山寶塔陵園可用墓位面積達11.7萬平方米,但截至2014年年中僅出售不到5%。業內人士表示,不少墓葬經營企業在大中城市周邊大量“囤墓”,隨着城市的開發和規劃的改變以及地價的高漲,想要獲得用於墓園的土地難度成倍增加,這就給新墓園的進入和開發帶來極大的困難。
行業的暴利使得從業人員都成了別人眼中的“高帥富”,在2004年審計部門對南昌市殯葬管理處的審計顯示2003年該處80多名職工創收超過2000萬元,除工資外發放職工獎金、福利477萬元,人均約5.6萬元,是全省城鎮職工的人均收入的8倍。
重慶一從事殯葬行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墓地成本主要包括土地成本、墓石成本、管理開發成本等方面,但是墓價高的原因不在於這些成本,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需求。
從火葬到生態葬,艱難重重的殯葬改革
明代的李元陽曾説“一墳所佔不過十步,而有力之人廣圖風水,遂致佔田為墳,而刀耕火種之民無從措手,恐非長久之策也”。古人的預言在今天的部分地方已成為嚴峻現實——開山炸石造碑立墓,墳塋侵佔耕地良田,甚至與住宅、學校比鄰接踵。目前中國每年死亡人數不少於900萬人,據統計,每年殯葬佔去的土地就在幾十平方公里,這相當於每兩年就吞噬掉一個海南省的園林綠地面積。隨着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死亡人口數量逐年累積,現有公墓的“死墓危機”正在逼近,這更加劇了土地資源的稀缺。
中國政府在建國後大力推行火葬,初衷有四點:一來破除迷信,反封建;二來節約喪葬成本;三來能增加更多耕地;四來可以防止瘟疫。從此火葬成為中國殯葬制度改革的方向。周恩來就曾帶頭平了自己父親和祖宗的墳,並批示“家裏的墳地如果能種,而羣眾要求要分,可讓羣眾分去耕種”。從此,“移風易俗,開展平墳還耕活動”成為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在各個時期的地方工作報告中,都能見到相關內容的表述。
遺體火葬
1997年,《喪葬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火葬,該條例規定:人中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
近年來,中國政府開始推行生態葬,人的遺體火化後,通過“草坪葬”、“水葬”、“樹葬”等不佔地或少佔地的方式處理骨灰。2013年,民政部下發通知,探索把告別廳租用、骨灰生態葬法等納入基本服務項目範疇,意味着生態葬法有望由政府來買單。近日出台的通知,北京市公墓原則上不續租,也是為了推行生態葬法。據悉,北京政府已將“海葬”的補貼標準提高至4000元,免費參加撒海活動的亡者親屬名額也增至6名。2014年南京推出“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態葬,並給予每户一次性1000元獎勵,後來,相關部門又把獎勵範圍擴大到可以留名,只要“不留碑、不留灰”就給予1000元獎勵。
廣東江門的一次海葬
但是,六十多年的改革收效甚微,民眾還是更願意選擇土葬。即使是火葬過後,也要選擇一塊墓地,讓骨灰二次土葬,完成“入土為安”的儀式。這使得土地依然被佔用,難以循環利用。陝西省銅川市2013年為推廣生態殯葬投資1000萬元建成的骨灰堂和骨灰牆,可以安葬一萬多人,但銅川市殯葬管理處主任程達勇説:“目前到現在為止只安葬了一個人。”
“生於此,葬於彼”:移民一代的新埋法
幾千年“入土為安”的觀念深入人心,儘管墓地越來越貴,管理越來越嚴,但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民眾還是想方設法地進行土葬。新華社日前調查報道稱,“生在北京、葬在河北;生在上海、葬在江浙”,河北和江浙的“異地墓”受寵,成為環大城市“異地墓”興起的現實註解。
河北的靈山寶塔陵園距離北京僅50多公里,一名陳姓工作人員介紹,自2013年開始對外銷售以來,該墓園客户80%以上都來自北京,許多客户表示,這裏“性價比高”。據其介紹,陵園雙穴墓價格從1平方米售價16500元起到2個多平方米售價8萬多元不等。“去年最便宜的是9500元的,被許多從北京來的客户一搶而空。”
在河北三河某陵園設置的祭祀園內,市民燃燒香紙等祭祀物品冒出陣陣黑煙。
上海周邊的蘇州、嘉善等地,雙穴墓的價格普遍在3—4萬元左右,較上海的墓地價格有明顯的優勢,一些陵園還為上海的居民開通了銷售班車和掃墓班車。
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喬寬元説,上海大量外來人口都來自於周邊的江浙地區,對老一代“移民”來説,都有“葉落歸根”的心理,回江浙老家安葬的現象還是相當普遍的。近年來隨着對移居城市認同感上升,選擇在上海安葬的“外來人口”有所增加。在這一背景下,一些位於上海周邊江浙地區,卻“逆向”面向上海居民銷售的墓羣,對居民的吸引未必僅僅是價格,“大碑大墓”和更為寬鬆的購買條件等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除了葬在江浙地區,一房產中介人員説,近幾年,不少上海市區居民在崇明原農場地區紛紛購置商品房。這些人中,除了自己或家人居住用途外,個別購房者還帶有“特殊”目的——將房子作為存放親人骨灰的場所,並定期前來祭掃。據悉,崇明原農場地區一套數十平方米的兩居室,均價在20萬元以內,比起上文提到的上海高端墓穴單價超30萬每平米,可以説是低廉得多。
政府所推行的殯葬改革,基於唯物主義的觀念,認為去世的人只是一個沒有意識的物體而已,實行火葬或者生態葬能夠有效地節省土地、保護環境和市容,而土葬、各種祭祀儀式則被看作為“封建迷信”。
而傳統中國人的生死觀念是,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當走到盡頭時,希望能夠體面、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人死,神、形分離,各自歸於其自來處:神氣發揚,上歸於天;形體弊壞,下歸於地。中國人 “入土為安”,讓後代“慎終追遠”的善終理念十分重要,並由此形成了獨特的祭祀禮儀。祭祖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文化儀式,也具有重大的社會作用。每年清明節,回家掃墓成了現在具有親緣血統的人們溝通、交往的一個紐帶。
幾十年來,觀念的纏鬥並沒有能夠分出高下。但一個必然的趨勢是,隨着城市生活的發展,人們“葉落歸根”的故土意識日趨淡薄。隨着居民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對現代各種葬俗的瞭解,現在年輕一輩對於“土葬”的執念越來越少,“土葬”的觀念基礎產生動搖。也許,人們真的可以在不久的將來,看到“土葬”這一形式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