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金融行業發展遇“痛點” 工行:建立超級資產負債表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綜合

  都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對於金融行業發展的“痛點”,作為圈內人的銀行家們卻是“門兒清”。

  在高層屢次強調金融安全,監管部門頻頻重拳出擊的背景下,作為金融行業核心的銀行該怎麼解決自身和行業存在的種種問題?在北京舉行的2017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幾位“大佬”級銀行家有話要説。

  亂象叢生怎麼治?

  在經濟全球化、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脱媒持續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體系複雜程度明顯提高。尤其各類跨境、跨界、跨市場的金融活動日益頻繁,在推動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金融亂象和風險隱患,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建立超級資產負債表

  中新社發 盧啓建 攝

  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一些金融行為的異化,對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帶來新的考驗,一些傳統觀察視角、統計工具和管理手段開始失真和失靈。與此同時,金融數據的部門性特徵較為明顯、數據覆蓋面不全和口徑不一致等問題也日益凸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研判、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效果。因此,建立一張金融業的超級資產負債表既是當務之急,也是大勢所趨。

  超級資產負債表是一張全視角、全覆蓋、全口徑反映金融業運行狀況和風險實質的“體檢表”。它既是深化金融改革、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重要內容,也是新形勢下推動金融業加快轉型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和風險防控水平的關鍵環節。

  迴歸本源怎麼走?

  “脱實向虛”是一段時間以來金融領域的高頻詞。由於部分金融機構和一些交叉性金融領域創新過度、過快,帶來產品多層嵌套、鏈條過長、期限過度錯配、槓桿過高等問題,使得部分資金在金融系統空轉。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業要回歸本源,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銀行自身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中新社發 顧華夏 攝

  實體經濟具有周期性,而銀行一般是順週期經營。近幾年經濟下行反映出一方面銀行“資產荒”,另一方面部分行業、企業“融資難”的矛盾確實比較明顯。

  解決這些問題,提高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需要很多方面共同努力,很多條件共同配合。從宏觀上看,要改變銀行的順週期經營行為,需要國家相機實施科學務實的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運用好各種逆週期調節工具,建立相應的容錯糾錯機制,以及調整期的過渡措施;要引導銀行加大對小微、三農等金融薄弱環節的支持,需要政府牽頭構建更加完善、可以共享的社會信用體系,等等。但更重要的是,銀行自身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高自身服務水平。

  系統性風險怎麼防?

  中國的防風險任務並不輕。一方面,經過多年發展,實體經濟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率提升、表外業務日漸龐大;另一方面,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複雜,隨着中國經濟開放程度提升,金融領域容易受他國政策調整形成的風險外溢效應影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銀行業責無旁貸。

  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銀行穩則金融穩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同時指出了國企在債務、地方債務、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外部衝擊、違法犯罪、槓桿率偏高等重點與風險。我國金融體系中銀行是大頭,金融穩經濟穩,銀行穩則金融穩。

  中新社發 四夕 攝

  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銀行業傳統金融模式和風控模式面臨挑戰。深化金融改革既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金融提高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風險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科技革命和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深刻改變金融業發展方式,商業銀行要想適應未來經濟金融發展要求,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全面推進轉型變革。改革不易甚至有風險,但我們享受了改革的紅利,未來仍將依靠改革實現問題的突破。(王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