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嘴裏的“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充滿了愛意,實則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控制,會讓孩子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很沉重。
有時候,我們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而對孩子各種嘮叨,過後還會補充一句“我們都是為你好”“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案例:
《小歡喜》,裏面的單親媽媽宋倩,用一句句的“為你好”牢牢地將孩子綁在了自己的身邊。
當英子站在橋墩上搖搖欲墜時,母親宋倩依然在令人窒息地追問“你為什麼非要去南大啊!”
英子才將那句憋了好久的話歇斯底里喊了出來:“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家是牢籠,愛是枷鎖,血親成了劊子手。
《少年説》裏,有個小男孩在天台上放聲大喊:“我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因為上小學時,媽媽讓他每天吃一個蘋果,到了初中改吃雞蛋。
而媽媽的回應是什麼呢?“你長得這麼好,應該感謝我才是”簡而言之,媽媽覺得自己沒錯。
一味塞給孩子所謂最好的,卻不願傾聽孩子的心,“我是為你好”,其實是家長的一種自我滿足。
在心理學上,這種“單方面施與”被稱為“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掠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不聽話就是沒良心。
不可否認,當父母這麼做的時候,他們的出發點並不壞,可能只是簡單的希望孩子人生能順利一些,少走一些彎路。但在我看來,“為你好”這句話其實是在耍流氓。
為什麼説“為你好”這句話其實是在耍流氓?
在“為你好”的關係中,是沒有平等和尊重的,父母經常會用道德綁架或激發孩子愧疚感來約束孩子的行為,讓孩子乖乖聽從自己的話,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比如“我都是為你好,犧牲了自己這麼多時間來陪你,你居然不領情,真是一個不懂事的壞孩子。”
對孩子來説,他們內心會特別糾結,覺得自己沒被尊重,同時還有無法表達的憤怒。孩子會有特別強的負罪感,不能對父母表達憤怒,因為這樣做,孩子同樣會感覺到特別愧疚,似乎,只有自己聽話,父母才會滿意,而自己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
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語言情感的“綁架”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1、讓孩子失去對生活的興趣
當你賦予孩子選擇權的時候,卻又否定孩子,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影響。我們怕孩子出錯,替孩子做決定,明面上給孩子了選擇的權利,實際上只是一種形式罷了。時間長了會讓孩子不願意再去選擇,會什麼事情都聽家長的安排,從而會對生活失去興趣。
2、讓孩子有負罪感
比如當父母感情不和時,經常會聽到一方抱怨着對孩子説:“我們不離婚都是為孩子好”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離婚的念頭,有很多媽媽選擇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而忍受着,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説,孩子心理上會有一種負罪感,孩子的內心也會很壓抑,覺得爸爸媽媽不幸福都是因為自己的原因。
3、喪失社交能力,害怕與人交流
有些父母過於強勢,只要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就會去幫助孩子選擇,理由很簡單,就是會告訴孩子“我們都是為你好”。如果孩子進行反抗,父母就會否定孩子,甚至會打擊孩子,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傷。從而會導致不敢與人交流,或者是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一旦自己的建議被否定就會備受打擊。
父母不要總是“我以為”,而是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做到與孩子相處時能夠尊重孩子,多與孩子溝通。真正的愛孩子便要適時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翔,接納他會成功,也接納他會在現實中碰的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