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揭秘: 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什麼都不帶頭盔?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綜合

  揭秘: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什麼都不帶頭盔?秦始皇兵馬俑在陝西省臨潼縣得以重見天日,由於規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近日,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着一種麻布做的頭巾,唯獨沒有帶頭盔。

  【科技訊】9月7日消息,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八大奇蹟之一,他的宏偉壯觀自不必説。不過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着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狀帽子,而更多的士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

  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甚至連一個甲片也沒有。

  秦國應該有能力為軍隊配備足夠的鎧甲。歷史記錄顯示,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史記》上説: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複製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衝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兩千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刑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鬥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另外幾枚竹簡上説:兩個士兵為了掙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對手的一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從此後,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説,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兩、三千年前,那是一個按出身和血統的貴賤分配權力和財富的時代。像秦人的軍功授爵這樣給平民甚至奴隸向上攀升的機會,明目張膽地鼓勵國人追逐功利的國家法律,在當時,似乎只有秦人能夠接受。

  與貴族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顯得簡單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晉爵對於一個士兵意味着什麼。喜的竹簡上説: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掙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兩千年前的秦國,想必是一個軍裝閃閃發亮的國度,對於千千萬萬的秦人來説,上戰場不僅是為國家戰鬥,而且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脱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這很可能跟秦人的歷史有關。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遊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裏,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説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當時一個著名的説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着人頭,右胳膊下夾着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在説客繪聲繪色的敍述當中,可怕的秦軍令人不寒而罹。

  在商鞅的著作中,軍功授爵制度對一支特殊部隊規定了豐厚的獎賞,商鞅稱其為“陷隊之士”。

  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的形象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幹什麼的呢?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鬥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隊式的陷隊之士。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經亢奮。作戰命令已經下達,戰爭即將開始,要麼戰死疆場、要麼加官晉爵。在這種時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種衝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

  再來看這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將士,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脱掉了。

  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呢?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還只能進行推測。

  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天的軍銜。使用軍銜是人類軍隊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標誌着軍隊嚴格的等級管理制度的形成,軍銜也是軍人榮譽的標誌。那麼,兩千多年前的秦軍實行軍銜制了嗎?

  軍銜必須是可以識別的,仔細觀察這支2000多年前的軍隊,他們的髮式、帽子和裝束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跟軍銜會不會有什麼聯繫呢?

  軍團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裝,頭髮統一梳成一個上翹的椎髻。一些身着鎧甲的步兵卻將頭髮梳成髮辮,貼在腦後;大量的步兵則戴着這種麻布做的尖頂圓帽。從他們的位置和排列來看,士兵裝束和髮式的不同,並不是生活習慣差異所致,而是爵位級別的標誌。

  這些梳椎髻、穿便裝的弩兵,很可能擁有一級爵位,他們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鎧甲、梳着髮辮或戴着圓帽的步兵應該是二級爵,他們的名稱是上造。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佔了絕大多數,就是這些普通士兵構成了秦軍的主體。秦軍軍官又是如何劃分級別的呢?

  在這些縱隊裏,胳膊前伸、手握繮繩的是駕駛戰車的馭手。他們無一例外都戴着這種版狀的帽子,鎧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緻。馭手的身份很關鍵,直接決定一輛戰車的安全,他們會是軍官嗎?

  一個車的駕首,頭兒,是誰呢?是馭手,而不是像過去説的車左或車右。參照史書記載,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級以上,這是秦軍中最基層的軍官,他們的權利是主管一輛戰車。僅僅一輛戰車還無法構成一個作戰單位,統領整個縱隊的指揮官又是哪一個呢?界于都尉和馭手之間的是這些軍官,他們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間有一條稜。可能是軍侯一類的基層軍官,負責縱隊所屬的一個分隊。

  於秦軍的內部編制,兵馬俑揭開的謎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系,它的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制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的軍隊。這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各就各位、整裝待發。

  按照道理,這兒應該有一個最高指揮官,可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只是一個都尉,都尉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團長。象徵着秦國軍隊的這個軍團怎麼會沒有統帥呢?

  公元前 238 年,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接掌秦國的大權。嬴政在13歲的時候繼承了王位,但由於年齡太小,國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后手裏。在莊嚴的咸陽宮中,為他加冕的典禮正在進行。這是一種權力交接的儀式,從此,秦國的命運就掌握在這個年輕人手裏。

  在皇宮外面,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卻乘機開始了。一個叫嫪毐的人帶着自己的人馬,衝進咸陽宮。他想鋌而走險,奪取權利。陰謀並沒有得逞,叛亂以失敗而告終,嫪毐被處以極刑。司馬遷記載:這次武裝反叛僅僅斬首了幾百人。圖謀造反的嫪毐沒有取得軍隊的支持,參加叛亂的只是幾千個親信而已,他們很快就被一網打盡。

  嫪毐的權勢僅次於國君,位居二十級爵位的頂峯。司馬遷的描述讓我們知道,秦國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嫪毐決定。但是,他始終也沒有辦法成功地調動軍隊,他甚至企圖用國王和太后的印章去策反軍隊,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歸誰呢?

  這個東西叫虎符。秦國法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必須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徵調一支軍隊。虎符是軍隊指揮權的標誌,它使所有的秦軍都控制在國君一人手裏。可以想象,秦國國君必定有無數個虎符。得知叛亂的消息,秦始皇迅速調集了大批的御林軍,乾淨利落地鎮壓了反叛。由於無法竊取虎符,謀反的嫪毐就根本得不到軍隊得支持,失敗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作為秦國軍隊的象徵,兵馬俑只能有一個最高統帥,那個人就是秦始皇。離兵馬俑坑一公里左右,偉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這個巨大的土堆下。強大的秦軍僅聽命於一個人的調遣,這是秦軍的幸運,秦軍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中國。或許,這又是秦軍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後不到三年的時間,這支偉大的軍隊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我們不得不承認,多數人的出行都扮演着拙劣郵差的角色。山水景色拍照留念,走馬觀花還能説得過去。可要是在人文遺蹟面前拍照了事,大抵會覺得門票很不值。説到底,預先不清楚歷史的來龍去脈,只靠導遊的解説,真是很難抵達到歷史的深處去進行思考。

  坦白而言,多數人就是“路過拍照”。這從“遊客手機掉進兵馬俑土坑”事件中更是得到實證,導遊為緩解尷尬道出一句:“掉下去就變成文物了”。這樣的事情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形成亞文化漩渦,不管怎樣調侃,怎樣演繹,都難免透着一種對“郵差汗味”的鄙視。

  説到底,現行的出行氛圍裏,讓自己和景點綁定在一起成為主要目標。人們不在乎景色美不美,只在乎我在景色中美不美;人們不在乎通過歷史遺蹟反思文明,卻只在乎自己和文明能不能同框。我們不能説這種旅行有什麼錯,但起碼離真正的旅行還差好幾條街。

  不讀書,走再多的路也只是郵差,這確實是對現行旅遊現狀的一種拷問。相信看過“兵馬俑”的人都知道,看得到歷史真的很少,看不到的歷史基本上都在書上。如果沒有好好了解歷史,單純的去拍照留念,最後就會陷入“看景不如聽景”的消極泥潭。

  實際上,很多人在面對歷史遺蹟的時候,都是在實證自己曾經道聽途説的碎片,很少有人能像一個旅者去思考歷史中的蛛絲馬跡,讓自己來一次靈魂旅行。多數人要不一知半解,要不壓根素人一個。總之,旅行在當下人們的概念裏就是:“吃住行遊購娛”。至於,精神昇華的事情,壓根就不會去關心,更不會去思考。

  我記得在參觀“兵馬俑”的時候,同行者多半覺得秦始皇“造福當地人”,覺得這是“中華文明”。可是,當我們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去思考時,才發現被當代人所認為的文明傑作,恰恰是充滿殘暴和血淚的歷史碎片。

  可惜,從景區的宣傳口風到人們的接納口徑,幾乎都沉浸在同樣的腔調裏難以自拔。人們只顧着舉着手機,互相推搡,就希望在最焦躁的時刻,“拍一張”證明自己來過的照片。這種充滿形式感的作風,或許是好的開頭,或許永遠難以改變。

  畢竟,當手機在空中搖曳時,所有人就像枯竭的殭屍一樣在掙扎。他們除卻證明自己來過,且留下一身汗味兒,大抵並不會在自己的骨子裏留下太多波瀾。説到底,調侃並非空穴來風,勢必會夾雜着些許汗味兒,要不然還能叫“扎堆出行”?

  坦白而言,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本沒什麼對錯,但一定存在高下之分。手機拍一張與兵馬俑同框的照片,着實可以證明自己來過,但要是能從遊歷和歷史中體味到更多人類的張力,大抵更能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我無意要求所有人都是史學家和考古家,但起碼要在基本的常識裏有自己的判斷,大抵才對得起價格不菲的門票和路途擁擠的窘態。這確實是一個渴望出行的時代,但並非是身心共鳴的時代。人們對於異鄉的渴望和認知,還停留在物價和美食這些表面介質上。對於深入的人文或歷史,即使嘴上很崇拜,但卻並不走心。

  這種尷尬的反映,從玩壞“手機掉進兵馬俑土坑”事件中也可以窺得幾分。它並非簡單的財物遺失,更像是對現狀旅行不滿的嘲諷。

  (2017-10-07)


  10月11日下午,在光谷某餐廳上班的陳女士乘坐758路公交車時將手機掉在車上,司機在終點站查看車廂時撿到交給調度室,經站長聯繫後交還失主。

  11日下午,陳女士在粟廟新村站乘坐公交758去光谷上班,到單位後才發現手機不見了,這可把陳女士急壞了,這部蘋果6PLus手機裏存着工作資料,陳女士是部門主管,餐廳員工排班表、人員調配以及員工考勤、業績都存在手機裏,沒有手機寸步難行。

  陳女士試着拔通了自已的手機,“喂,你好!我們是公交758調度室,這部手機是司機在公交車上撿到的,請帶相關證件來領取。”丟失和找到手機就在一個電話之間,陳女士懸着的心放下了。

  原來,758路1348號車司機吳衞新回終點站時,在車廂座椅下面發現一部蘋果手機,趕緊拿到調度室交給站長李明,由於手機用的密碼鎖,李明只能靜待失主打電話來。

  陳女士帶着相關證件來到758美院調度室,經核實後領回了手機。

  (2017-10-12)


  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手機幾乎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尤其是外出遊玩,手機更是要保持充滿電狀態,以便隨時拍攝沿途美景,時不時來張自拍。

  如此一來,問題就來了,有人只顧着拍照,一不小心,手機當空滑落,落在平地倒也好説,撿起來接着用就行,屏幕不碎,自拍不息。但是有時候手機落的就不是地方,10月4日,有遊客在陝西西安市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時,不慎將手機掉入俑坑中。

  眾所周知,兵馬俑坑是禁止遊客進入的,於是有好事者就調侃説“掉下去就是國家的了”、“掉下去就是文物了”。還好,這樣的事情並沒發生,10月5日一早,景區工作人員將手機歸還給了失主。

  看清楚了,不是當天歸還,而是在第二天。對此,兵馬俑管理方解釋稱,平時發生遊客物品落入坑內的事情,博物院會派遣專業人員進入俑坑內進行人工拾取,一般都是當時就幫助失主取回。旅遊旺季,人流量大的時候,不能當時取回,則會在之後聯繫失主來取或者寄送。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忘記帶手機的時候,是否體驗那種抓心撓肺的感覺。小編個人覺得,遊客不小心將手機掉入兵馬俑坑畢竟是小几率的事情,並且大多數人都是從遠方而來,作為博物館管理方,在歸還遊客掉落坑內物品方面,應該做得更專業、更人性一些。

  這方面,杭州西湖景區的一名民警樹立了榜樣。看到經常有遊客手機掉入西湖,這名叫周翔軍的民警自制打撈神器,幾年來,幫遊客打撈出手機、手筆、平板電腦等物品,價值十幾萬。

  將手機從兵馬俑坑撿回,與從西湖打撈哪個難度更大?我想不難判斷吧。其實有些事情不是能不能做,難不難做,而是想不想做而已。

  (原創作品)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保哥”:不敢苟同作者觀點!

  網友“嘻嘻哈哈嘿嘿312”:作者是傻子吧?西湖是自然景區,兵馬俑是重要文物,你告訴我哪個方便?

  (2017-10-08)


  手機掉兵馬俑土坑變文物?這種事情絕對是讓人瞠目結舌的,但是現在偏偏它就發生了。近日成都一名小夥伴在西安兵馬俑旅遊的時候,手機就不小心掉到了展覽坑裏,而導遊告訴他掉下去就變文物了……

  在這名遊客把這件事發表到朋友圈之後,有評論説這是為祖國做貢獻;也有這樣的評論,説電話半夜響了,然後有人接起來了……當然,這可能是該名旅客回覆朋友的話。

  文章來源:《快樂網訊》官網:http://www.kle13.com

  (2017-10-08)


  1974年陝西秦始皇陵附近的村民,在勞作時發現了一些陶俑的碎片。這些碎片經過考古專家的分析與考證,確定秦始皇陵附近有不少殉葬的兵馬俑。秦朝兵馬俑自此重見天日。

  (1)圖注:最潮兵馬俑

  秦朝兵馬俑發掘之後,震驚世人。人們驚歎於兵馬俑的排列有序,氣象森嚴,更讚歎於秦朝兵馬俑製作者的高深技藝。全世界都投來豔羨與讚歎的目光。

  人們紛紛將秦朝兵馬俑列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秦朝兵馬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人甚至將秦朝兵馬俑列為到中國必看的名勝古蹟之一,甚至説,不看金字塔就不算到過埃及,不看秦朝兵馬俑就不算到過中國。

  (2)圖注:小熊致敬兵馬俑

  然而,韓國的某些專家此刻卻坐不住了,站出來了指出:其實中國的秦朝兵馬俑和韓國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的,在文章的最後甚至斷言,中國秦朝兵馬俑是韓國人的祖先們製作的。

  韓國學者薛和鴻在一家報紙上發表過一篇名為《歷史的榮耀——韓國與秦朝的兵馬俑》一文。文中説,通過認真的研究不難發現,中國秦朝兵馬俑與韓國發掘出來的泥俑有許多相似,甚至相同之處。從面部表情的刻畫,軀體線條的走勢以及用色方面,有多處雷同。

  (3)圖注:秦朝兵馬俑

  韓國學者薛和鴻又説,與秦朝同時期的朝鮮半島上的馬韓國,製作陶俑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薛和鴻分析,可能這種卓越的技術得到了秦始皇的喜愛,所以花了大價錢,聘請了為數不少的韓國工匠,前往秦朝參與兵馬俑的製造工作。

  韓國學者這番言論,看似十分在理,其實不值得一辯。這種胡攪蠻纏的論斷,也實在讓人無法辯駁了。秦朝兵馬俑採用的是“物勒工名”的管理方式,簡單來説就是誰做的兵馬俑,誰就在兵馬俑上刻上自己的姓名,這是最早的終身責任制。

  (4)圖注:秦朝兵馬俑

  從秦朝兵馬俑上刻的名字來看,這些匠人有的來自宮廷,有的來自民間,從來沒見過來過什麼“馬韓”的工匠的。

  在文章的最後,薛和鴻大聲疾呼,要把韓國國內發掘出來的陶俑,向聯合國申報,爭取取得和秦朝兵馬俑一樣的地位,爭取弄個“世界第九大奇蹟”的名號。

  (2017-10-13)


  大家好,一不小心就被手機掉進兵馬俑的新聞刷爆了頭條。所以亓紀決定寫一篇關於這個新聞的文章。自娛自樂一下。

  河神版

  手機剛掉下去,沉睡千年的河神立馬顯身。於是便有了下面的對話。

  河神:十一的遊客呀,你掉的是這部金手機,還是這部銀手機,還是這一部正在拍照的破手機呢?

  遊客:你走錯片場了吧,這裏哪有河?

  河神:十一的遊客呀,銀河都能是河,你怎麼確定這裏一直是一片乾枯的大陸呢。哎,我拿的三部手機呢?

  次日,兵馬俑坑內扔滿了手機,但是年邁的河神迷上了手機遊戲,再也沒心事出來工作了。

  百度出來的河神

  盜墓版

  遊客無意間丟失手機並沒有察覺。幾百年後一羣盜墓賊發現了這部手機。通過激烈的討論後決定將該文物上交國家。

  正當此處,手機鈴聲響起.......

  文物

  外星版

  插播一條緊急新聞:今日有一遊客在參觀兵馬俑坑時不慎將手機掉入坑中,瞬間兵馬俑坑內地動山搖。不久一艘科技感十足的外星飛船從地下飛出。原來這艘飛船在地球降落後由於能源缺失無法啓動便休眠在兵馬俑坑的地下,今日吸收了這部手機的能量後才重獲新生。目前該外星人已經準備和地球人建立外交關係。同時該名遊客已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UFO

  穿越版

  今日有一遊客在參觀兵馬俑坑時不慎將手機掉入坑中。由於手機觸動了坑內某項機關,在某個九星連珠的晚上,該手機穿越到了100年前,於是第一部iPhone是被中國人生產出來的,比喬布斯早了整整好多年。等等,這樣的話,喬布斯老爺子會發明出來什麼呢。好期待!!!

  回到未來時光機

  亓言紀語之建議

  1、提高對導遊這方面的培訓,不要再冒出這樣的神回覆

  2、可以將這樣經常發生的意外的處理方式印發在宣傳冊或者遊客須知上,告知遊客真實的處理方式。

  3、設置玻璃罩等措施,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同時也減少對文物的破壞。

  我是亓紀,亓紀的想法就是和你分享最好的自己。求關注,喜歡你就轉一下,有話説就自由評論,我會及時回覆。

  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內容均為亓紀原創。未經亓紀許可私自轉載,必將追求其法律責任。

  (2017-10-09)


  遊客手機掉進兵馬俑土坑 導遊:掉下去就是文物 但真相是……

  2017-10-08

  每日新報

  説起丟手機,相信很多人都會有的經歷,不管是自己不小心,還是被偷,都會使得人抓狂。

  點擊播放

  GIF/12K

  最近,某網友去西安兵馬俑旅遊,不小心把手機掉進了土坑中,導遊説掉下去就變成文物了……

  不少網友腦洞大開——

  還有人調侃——

  不過以上只是網友自發的想象,事實的真相是——

  2017年9月12日 12:55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回覆,目前,博物院工作人員已將這部手機撿拾了上來,並與機主取得聯繫準備歸還。

  秦陵博物院工作人員表示,以前也發生過遊客的帽子、手機、相機、墨鏡等私人物品不慎掉入俑坑中的情況。因此博物院專門安排了工作人員進坑幫遊客撿拾私人物品,為了不影響遊覽秩序,一般是每天下班後進行集中清理。

  綜合:澎湃新聞、西安那些事兒、金陵晚報、新浪微博

  新媒體編輯 於穆銘 萬力聞 王妍

  每日新報公眾平台

  我們瞭解天津這座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木木西”:還以為真拿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