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認為自己的字寫的特別糟糕,反覆擦,反覆寫,最終忍不住哭,哭着説:“我怎麼寫不好?為什麼寫的那麼難看?我太笨了,我不會寫……”長時間陷在負面情緒中,很難自拔。
一個媽媽,看到女兒練鋼琴愁眉苦臉,用批評、懲罰、打罵的方式,讓孩子繼續堅持學習,看不到孩子的痛苦,更忽視孩子遲遲無法取得進展的沮喪和自卑。
這樣的心態,都是“章魚心態”,是一種偏執心態,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在育兒過程中,我們要避免出現這種心態,更要在孩子出現這種心態的時候,及時引導,不要強化,更不要成為習慣。
章魚心態
章魚是海洋裏最可怕的生物之一,身體柔軟是它的一個特點,卻也是它的弱點。漁民們把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魚見到了小瓶子都爭先恐後地往裏鑽,不論瓶子有多麼小,多麼窄。結果是在海洋裏無往不勝的章魚,竟然成了瓶子裏的囚徒,成了人們桌子上的美餐。
是什麼囚禁了章魚?
是瓶子嗎?不,是章魚本身。
它們向着最狹窄的路越走越遠,不管那是一條多麼黑暗的路,即使是死衚衕,它們還是固執地往裏鑽,而且不會吸取教訓。
章魚的這種行為模式,在人們身上也會出現。當出現這種行為模式時的心態,就稱之為“章魚心態”。
在我的理解中,這種心態可包括這三種狀態:
固執、鑽牛角尖、認死理;
陷入一個境地,便被侷限在其中,很難自拔;
不懂得放棄,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做好,結局卻事與願違。
“章魚心態”的正反兩個實例
體操王子李寧
李寧的父親是一名小學老師,一輩子幻想當音樂家,但未能如願。於是,他就把希望寄託於李寧身上,一心把兒子培養成音樂家。不但親自教他練聲學琴,而且還專門為他舉辦音樂會。
可是他父親最終失望地發現,李寧的興趣根本不在音樂上,學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音樂水平沒有多大長進。
直到有一天,他父親去學校看到李寧在體操室的窗台上目不轉睛地看着,然後還跑到操場的沙灘上翻跟斗。他父親問他是否想練體操,李寧斬釘截鐵地説“是”。
李寧的父親雖然有些失落,但是他沒有堅持往那個小瓶子裏鑽,而且及時出來,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廣的天地。
與其拉牛上樹,不如放之青山。
於是,才有了這個體操王子。當時有記者問他最感謝的人是誰,李寧説道:“是我的父親。假如他沒有放棄初衷,也就沒有我的現在。”
迷茫又焦慮的媽媽
去年,我組織了一次“同理心溝通學習小組”,遇到了這樣一個媽媽。
她在課後專門留下來,諮詢我:“老師,我女兒現在學習七個特長班,孩子感覺很累,可是我不知道要給她刪掉哪一個。你能幫幫我嗎?”
我問:“孩子幾年級?”
她説:“幼兒園大班。”
我當時倒吸了一口涼氣。幼兒園大班,才五六歲的樣子,白天不但要上幼兒園,下課了還要學七個特長,好像有:畫畫、舞蹈、機器人、英語、書法……
我問:“孩子最喜歡哪個?或者哪個學起來進步比較大?”
她卻答非所問地説:“我覺得哪個對孩子幫助都特別大。哪一個都不想放棄。但是我也知道孩子辛苦,所以特別焦慮,特別糾結。”
大學專業那麼多,哪個學了都有利於孩子成長,都對社會有益,難道哪一個都去學學嗎?
不懂得取捨的父母,只會培養出疲於奔命的孩子。
不懂得放棄的父母,只會讓孩子哪個都學不好,學不精,更不會擁有快樂和自由。
當父母出現“章魚心態”時
父母若有“章魚心態”,孩子越小,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大。除了父母要及時觀察孩子的狀態,及時察覺自己的狀態之外,還需要注意這三點:
體會自己的感受
是焦慮、憤怒、失望、沮喪,還是煩躁?確認自己的感受。
尋找感受背後的需求
每一個人的情緒都是有根源的,這個根源找到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比如上面那個媽媽,她覺得每一個特長都對孩子有幫助,她的感受是焦慮,焦慮背後的需要卻是“安全感”,她自己沒學什麼特長,沒有工作能力,目前只靠老公養,很沒安全感。所以,她認為只要女兒學夠了特長和技能,將來就不用像她那樣看人臉色過日子。
她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所以:
首先,她的安全感真的可以通過女兒來獲得嗎?如果女兒真的都學會了,她就可以真的不焦慮了嗎?
其次,她如果換個思考方向,通過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學一些技能或找到體現自己價值的領域,她是否就會降低對孩子的焦慮感?
尋找多種可能性
當找到自己的需求以後,我們就要思考,除了讓孩子代為實現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滿足需求的方式?尋找到多種可能性之後,我們就會跳出“章魚心態”,不會一心只想縮進一個瓶子裏。
當孩子出現“章魚心態”時
接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寫字寫不好,陷在沮喪情緒當中的時候,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沮喪感受,讓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們。不要説:“別哭,不要沮喪,你應該……”這些話都是在否定孩子。
本來孩子已經在自我否定能力了,父母如此一説,又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造成了雙重否定的傷害。
我們要説:“總是寫不好,感覺很沮喪?媽媽小的時候做不好,也會有這種感受。”
當得到理解以後,孩子的情緒才會慢慢穩定下來。
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
孩子不可能一直練習卻一直原地踏步甚至退步,這種情況是極少的。
只要孩子認真練習,一定會或多或少有所進步。我們要練習我們發現“美”的能力,學會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要盲目與其他孩子攀比;同時幫助孩子看到他的進步,去肯定他,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如此,便可以從“章魚心態”中跳出來。
教孩子學會取捨
貪多的父母很常見,但貪多的孩子不多見。所以,這一課,父母更應該首先學會。
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當想做的事情太多之時,就可以引導孩子將想做的事情排排序,無論是按照輕重緩急,還是按照喜好程度,都可以尊重孩子的意願,然後做出取捨,並承擔選擇的後果。
比如只有一個上午的時間,孩子既想去動物園,又想去游泳,都做的話一個也不盡興,選擇一個,然後全心接納這個選擇。選擇了動物園,就認真觀賞動物,不要再去唸叨游泳。而且動物園無論大小好壞,接納。
每一次錯誤的選擇,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不要擔心孩子走彎路,尤其是小事上。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做對每一個選擇。多練習,多總結,才會更快的成長。
不鑽牛角尖,學會繞道而行
條條大路通羅馬。想要做成一件事,大多不會只有一種途徑。平時多去引導孩子思考問題,提高孩子發散性思維,多進行頭腦風暴,讓孩子多思多想。
可以用其他人的例子作為切入點,在家裏和孩子互動。
比如:
“有一個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打了,你覺得他可以怎麼處理?”
“有一個孩子,他的好朋友突然間不理他了,他有什麼感受?可以做些什麼?”
“有一個孩子,他的媽媽總是逼着他上他特別不喜歡的音樂課,他的感受是什麼,他可以怎麼做?”
若用孩子自身遇到的問題,孩子容易帶入自己的感受。若用別人的例子練習,孩子會保持平和的情緒,平和之下才會更加理智的思考。
最開始做這些練習的時候,要以頭腦風暴的方式,記錄孩子的每一個感受和方法,不去評論對錯。可以説:“嗯,不錯,你又想到了一個新方法。”
鼓勵孩子積極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隨着孩子認知的不斷提高,他一定會知道他想出來的方法,哪個更優。
以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