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做的酸辣粉”“朋友烤的糕點”“老家親戚醃的泡菜”……隨着各種接龍小程序的火熱,越來越多人開始利用它當起了賣家,自作食品也迎來了一波消費熱潮。但自作食品的質量和衞生問題卻往往被人忽視。專家呼籲,除了要提高食品製作時的衞生條件,接龍小程序作為交易發生的平台,也應履行監管責任。
新華社資料圖
“自曬”紅薯幹 買來就長毛
近兩個月來,李航所在的小區羣儼然變成了一家“網上大賣場”,羣裏時不時就會甩出一個接龍賣食品的鏈接。這些鏈接,基本都是通過微信上的接龍小程序發佈的。以往,誰想在羣裏幫大家團購東西,還得用留言的方式一個個報數。接龍小程序火了之後,由於自帶統計和收款功能,大家轉而用起了它。
李航發現,羣裏賣東西的人漸漸多了起來,近一個月就有60多人發佈了接龍信息。這其中大多數都在賣“手工製作”“獨家秘製”的自作食品。
“一般比市面上還是便宜不少的,但確實沒什麼安全保證。”就在這寥寥幾次的購買經歷中,李航還和賣家鬧過不愉快,“當時買的是一家人自曬的紅薯幹,吃了一半發現底下有的都長毛了,心裏挺硌硬的。去問能不能退款,對方態度特別差。”本來想把這次經歷發在小區羣讓人評評理,但考慮到可能因此惹出更多的麻煩,李航最後還是把氣憋在了肚子裏,“反正以後不會再買他家的東西了。”
發佈無審核 誰都可以賣
在微信小程序頁面搜索“接龍”“報名”等關鍵詞,會彈出許多具有接龍功能的小程序。以排名靠前的一款小程序為例,賣家想賣產品,只需在頁面中依次點擊“發個羣接龍”“團購接龍”即可進入信息輸入頁面。輸入好售賣的產品信息,即可生成接龍鏈接。
但記者發現,平台並未規定賣家要對產品進行説明或配實物照片。在有些賣家發佈的接龍鏈接中,還出現了從網上盜用圖片,用做自家產品介紹的情況。
小程序的用户協議中寫道,賣家的每筆交易,平台將收取1%的服務費。除此之外,平台也會對賣家身份進行嚴格的審核。但記者嘗試使用發現,平台提到對於賣家的各種身份審核,幾乎沒有一項真正落實。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平台直接發佈接龍信息,無論是賣食品還是其他商品,都沒有任何後台審核機制,也沒有客服人員過問。
當發生消費糾紛時,平台則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用户協議寫道,“甲方(賣家)發佈活動,當有第三方參與人付費參與活動時,甲方與第三方參與人形成直接的法律關係,由此產生的所有責任均由甲方承擔,平台僅作為技術提供方不承擔任何連帶責任。”
衞生有隱患 平台不免責
對於小區羣中興起的自作食物販賣熱潮,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表示,如果只是鄰里之間偶爾分享手藝,問題倒不太大。但如果上升到較高頻率和數量的買賣行為,就要重點關注食品安全和衞生問題。
北京誦盈律師事務所律師阿致剛表示,接龍小程序作為網絡食品交易的平台,應該依法履行監管責任。“《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明確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
此外,接龍小程序撇清連帶責任的做法,在法律上也不受支持。“《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台服務等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