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孩子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在日本生孩子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體現在醫院、病房等硬件的現代化上,更體現在這些有人情味兒的、全方位的關懷上

  文/朱丞華

  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病院婦產科醫生

  在日本文化裏,生孩子不是病,而且日本不是計劃生育國家,日本家庭要麼選擇不生孩子,要生就會生不止一個,所以日本的經產婦非常多。這與初產婦比例較高的中國相比,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就減少了很多。

  日本的醫療體制也完全不同。日本國立醫院較少,全國一半以上的醫院是私立醫院。小一點的,只有一個醫生值班坐診。私立醫院多,市場競爭就激烈,各家都打出自己的特色吸引產婦前來就診,形成了非常多元化的服務局面。產婦的選擇也變得多樣。與家的距離,是否有無痛分娩技術,是否能實施剖宮產,生產環境如何……每個人都可以根據經濟能力選擇喜歡的醫院或診所生產。

在日本生孩子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資料圖片:孕婦

  日本還有一種只有助產士、沒有醫生的生產服務,叫做助產院。這大概也是日本特有的。助產院的理念是崇尚自然,不僅環境舒適,還會配置香薰,播放音樂,營造出安靜又温馨的氛圍,以便產婦充分體會並享受生產的過程。經濟條件更好的家庭,還會請助產士到家裏輔助生產。

  當然,如果是高危產婦,還是要到綜合性大醫院生產。私人診所和助產院也不會接收這樣的產婦。日本醫院因此集中了很大比例的高危產婦。這也導致日本的剖宮產數據呈現和中國不太一樣的狀況。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1年的調查數據,日本一般醫院的剖宮產比是24.1%,遠高於一般診所(私立醫院)的13.6%。

  日本社會整體上也推崇自然分娩,原因之一是日本文化中一個比較傳統的觀念:沒有經過陣痛的女性,不能算是合格的母親。因此,在日本的熟人社會里,如果是剖宮生產,會不好意思説。日本民間還有一種剖宮產母親的自助組織,就是因為這些剖宮產母親有點兒自卑,所以選擇從“同病相憐”的人那裏獲得一些感情上的支持和幫助。

  醫療保險制度也是有力的監督。由於日本人認為生產不是病,順產是全部自費的,一旦實施了剖宮產手術,就要進入醫療保險程序。如果醫保核查時發現,有產婦不符合剖宮產指徵卻實施了剖宮產手術,費用只能由醫院來承擔。所以,日本醫生輕易不會對一個可以順產的產婦實施剖宮產。另一方面,日本的社會文化中,也沒有通過熟人關係或領導關係等給醫生遞條子,要求為某名產婦實施剖宮產的事情發生。

  順產全部自費,會不會很貴?

在日本生孩子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資料圖片:新生兒。

  日本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數據,2015年日本總和生育率為1.46,這是199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為了鼓勵生育,日本政府為孕婦提供產檢福利、分娩補貼以及養育補貼。分娩補貼的正式名稱叫“出產育兒一時金”,補貼金額全國統一,為42萬日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多數醫院或診所的順產基礎價格,也與一時金持平,在42萬到50萬日元左右。當然,提供超過100萬日元以上高級生產服務的私立醫院也非常多。需要説明的是,一時金補貼不只順產可以享受,剖宮產甚至流產,都有資格領取。

  由於崇尚自然分娩,助產士也成為非常重要的力量。雖然醫生從接診起就會和產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但接生時主要依靠的還是助產士。助產士與產婦基本可以做到一對一服務,最多不會超過一對二。他們會花大量時間與產婦交流,不斷詢問家庭情況、感受變化,會非常關注病人情緒的波動,甚至説話聲調的變化,同時給予大量的鼓勵。這既是緩解陣痛的手段,更是一種心理撫慰。

  這也是我感受到的日本醫院與中國醫院的最大區別。日本的醫護人員認為自己的職責不只是為病人看病,而是如何幫助病人迴歸正常的社會生活。因此,日本醫院關注病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時會持續到病人出院之後,比如幫病人申領困難補助等。置身其中不難發現,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體現在醫院、病房等硬件的現代化上,更體現在這些有人情味兒的、全方位的關懷上。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0 字。

轉載請註明: 在日本生孩子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