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瀋陽10月17日電 (記者 周音)在以重工業裝備製造聞名,有“東方魯爾”美稱的中國北方重鎮瀋陽,有一片新中國航空圓夢的騰飛之地。這裏是中國航空工業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航空工業瀋陽所和沈飛在中國航空史上創造了一個個奇蹟,創造了新中國航空史上二十餘個“第一”,先後研製生產40餘種型號、數千架殲擊機。
資料圖:中國空軍殲-11戰機。中新社發 範以書 攝
記者從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獲悉,航空工業瀋陽所研製的殲-8系列飛機,創建而完備了中國二代戰機的研製體系。殲―11系列飛機填補了中國重型三代機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由航空工業沈飛和瀋陽所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代艦載機殲15飛機成功在航空母艦上實現着艦起飛,使中國航空武器裝備實現了陸基向海基的重大突破。
2014年,四代機“鶻鷹”在珠海航展上驚豔亮相,樹起了自主研製新型戰機的新豐碑。“鶻鷹”飛機的成功研製,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能同時研製兩型四代機的國家。
2017年7月30日,在朱日和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閲兵中,殲―11B、殲―15、殲―16三型19架戰鬥機接受檢閲。
在戰鬥機研製取得新突破的同時,航空工業瀋陽所和沈飛探索建立了完整的戰鬥機研製人才培養體系。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的開拓者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兩院院士顧誦芬,工程院院士管德曾在這裏留下足跡;工程院院士李明、楊鳳田,科學院院士李天仍然在這片沃土辛勤耕耘。近百名航空界知名專家、上千名航空科研和管理人才從這裏奔赴各條戰線,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而今一支以四名院士和60多名集團技術專家為代表的工程經驗豐富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成為實現“趕超引領”共同願景的堅實力量。航空工業瀋陽所被譽為“戰鬥機設計研究的基地,航空英才的搖籃”。
“十三五”時期,航空工業瀋陽所和沈飛將軍民融合作為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以航空產業鏈為核心,以價值鏈為導向,以供應鏈管理為載體,以資本融合為紐帶,聚合社會優質資源,通過“進退”結合、軍民融合和專業“產業化”發展方式,構建強核心、大協作的航空產業軍民融合發展新模式。
當前,航空工業瀋陽所和沈飛以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建設為依託,逐步培養戰略供應商。到2020年,力爭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寓軍於民深度發展格局。
航空工業瀋陽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五年,是瀋陽所推進轉型戰略的關鍵時期,慢不得,更等不起,既要以航空報國的使命感強化裝備發展的主責意識,更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搶抓改革發展的機遇,為強國、強軍貢獻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