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致癌”?我們怎麼辦? 2015.10.28日

  [導語]近日,世界衞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報告,將香腸、火腿、培根等加工肉製品列為“致癌物”,新鮮牛羊豬肉等紅肉列為“較可能致癌物”。

  除了素食主義者,大多數普通人看到這個報告都得急,還能不能讓人愉快地吃肉了?“我進化幾千萬年來到了食物鏈頂端,不是為了吃素的!”

  這麼大的事,世界衞生組織是在唬人嗎?聽完“噩耗”,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呢?

  ●“致癌物”的評級,代表其與癌症的關聯度不代表其致癌能力

  世衞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物質的致癌程度分為五級,依次為:

  I級(group 1):對人類確定致癌,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包括煙草、酒精飲料、黃麴黴素、檳榔、中式鹹魚等明確有致癌作用的致癌物。

  II級(group 2):分為對人類很可能致癌的IIA級和對人類可能致癌的IIB級,IIA級有充分的動物實驗證據,但是人類證據有限;IIB級對人類證據有限,動物證據不充分,或對人類證據不足,對動物證據充分。包括丙烯酰胺、鉛、4-甲基咪唑等可能性較高的致癌物質。

  III級(group 3):現有證據無法分級。

  IV級(group 4):很可能對人類不致癌。

  其中,加工肉類被歸為了I類明確致癌物,紅肉被列入了IIA致癌物。

  值得注意的是,致癌物的評級是基於證據強度的,與致癌能力的強弱無關。也就是説等級最高的I級致癌物是指有充分的致癌性證據,而不是致癌能力最強。

  ●癌症受多種因素影響,並非由某種單一食物引發

  世衞組織的報告稱,每天食用50克肉類加工製品(不到兩條培根的量),就會讓罹患結腸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但這是風險增加18%,而不是有18%的風險得結腸直腸癌——舉個例子説,如果一點不吃的人風險是1%,那麼吃的人風險變成1.18%。

  一些食物確實比另一些要健康。但人的身體是非常複雜的,癌症也是,所以某種單一食物就能影響癌症發病率的結論站不住腳。

  年齡,遺傳、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環境污染等因素都會影響癌症的發病率。據廣州日報報道,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啓動了一項幾乎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死因調查——“1973-1975年全國八億五千萬人口死因回顧調查”(以下簡稱“調查”)。這次全國範圍內的人口死因摸查,形成了兩份成果,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二是“全國人口死因地圖集”。

  在這份調查結果中,有很多地區的數據非常突出,比如江蘇啓東的肝癌數據,河南林縣的食管癌數據,廣東中山鼻咽癌的數據,雲南宣武的肺癌數據,“調查”項目技術指導組組長黎均耀説:“這次調查,得的都是‘窮病’,都是落後國家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是胃癌、食管癌、肝癌等。”

  比如啓東一帶氣候潮濕,農民收下的糧食曬不幹容易發黴,產生的黃麴黴素是很強的致癌物,農民經常吃發黴的糧食,再加上該地乙型肝炎病人本來就多,整個地區的肝癌數據就很突出。

  河南林縣則是因為當地人普遍喜歡吃粗糙及醃製的食物,並且普遍缺乏維生素C,這樣食物中硝酸鹽、亞硝酸鹽過多,再加上黴菌的作用,亞硝胺產生風險明顯增加,誘發食管癌。此外,他們平時經常吃得太快、喜熱食熱飲、嗜煙酗酒,這些都會傷害食管黏膜,雪上加霜。

  鼻咽癌的發生依然被認為與遺傳、EB病毒、環境中的致癌物等多種因素有關。有觀點認為,廣東地區鼻咽癌之所以高發,可能與廣東人的祖先中有鼻咽癌相關的遺傳基因有關。

  雲南宣威的致病元兇是煙煤。黎均耀介紹:“在雲南宣威縣婦女肺癌高發區,通過改建爐灶和加強通風,控制室內燃煤空氣污染等措施,已使該地區的婦女肺癌發病和死亡率顯著下降。”

  ●在吃肉這種“先天”的生活方式面前,癌症顯得有些“弱小”

  古埃及醫生伊姆霍特普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最早提到了癌症。但人類吃肉的歷史卻比癌症的發現要久遠得多。

  遠古時代,人們吃的大多數食物應該還是野菜野果之類,對他們來説,能夠迅速補充體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無疑都是最優質的食物,肉就是代表。2010年,美國科學家阿萊姆•塞吉德帶領的“迪基卡研究項目”組,發現了可以證明使用過石器的骨骼化石——切掉骨頭上的肉的切痕和敲破骨頭以提取骨髓的敲打痕跡。這些骨骼可以粗略地追溯到340萬年前的南猿時代,是人類祖先使用石器餐具吃肉的第一手證據。

  除了能增強體力,吃肉這一習慣對人類身體的進化過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卡蘿琳•M•龐德博士在《生命與脂肪》一書中指出,轉向食肉的時間正好與人科動物化石的顱腔迅速增大的時間相吻合。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這種相互關係是一種因果關係,食肉直接導致了智力的改善,從而為進化成為現代人鋪平了道路。

  如今,肉食早已是人類食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據經濟學人統計,50年前,全球肉類消費量只有7000萬公噸,但到了2007年,這一數字增長到2.68億公噸,人均肉食用量也從1961年的22千克增加到2007年的40千克。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由於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80%的肉類繁榮將持續到2022年。根據《2013年中國美食網絡發展及趨勢報告》,中國人最愛吃的食物大多以肉類為主。

  儘管已經有許多人從健康、道德、環保等多種因素出發質疑吃肉,諸多素食主義者也堅持“吃肉是個人的慢性自殺,更是人類文明的慢性毀滅”這一觀點,但要挑戰人類這一古老的生活方式卻並不容易。食品工程學博士雲無心説:“對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無的各族人羣中都流傳了下來。從世界各地對嬰幼兒食品偏好的調查來看,這種偏好或許已經寫進基因而成為‘先天’的了。”

  ●吃喜歡的食物,過“短命”的人生

  儘管火腿腸、培根、香腸等加工肉製品會提高癌症風險,在食品營養界早已得到普遍認可,但意大利網友的反應是:“讓我們保留培根,把世衞組織取消了吧!” 這體現了今天人們對待食物的一大態度——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

  過去人類吃醃製肉食,是因為沒有可靠又廉價的肉類保存技術。如今人類早已解決了保存難題。但加工肉製品並沒有因為人們對“新鮮”的追求而銷聲匿跡,多年傳承的飲食習慣和文化是深入骨髓的,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

  在健康長壽與享受美味之間,人類通常不會選擇前者,這是本性使然。許多網友對世衞組織的提醒反應激烈,無非是在宣示他們的生活態度:吃喜歡的食物,過“短命”的人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5 字。

轉載請註明: 吃肉“致癌”?我們怎麼辦? 2015.10.28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