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鄂西第一哨:27年保持雷達情報合格率100%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綜合

  鄂西第一哨:高山頂上的實戰化軍改

  官兵正在營區內走隊列。有“鄂西第一哨”之稱的巴東雷達站位於鄂西將軍山山頂,海拔近2000米。高義文 攝

  8月末,中部戰區空軍某旅舉行實戰化大比武,巴東雷達站一改以往派“尖子生”參賽的做法,隨機抽取官兵參加了比賽。

  “還抽到了身上帶傷的、腰肌勞損的,但是我們隨便抽一套作戰班子都能上。”巴東雷達站站長焦戰濤説。最終,該站摘得團隊第三名的成績。

  最近兩年,在這個有“鄂西第一哨”之稱的高山雷達站,“實戰化”成為日常訓練旨歸。裝備全功能訓練、超提綱訓練……一項項務實的訓練改革,讓官兵的壓力增大,但也強化了一種“向上的力量”。

  這是此輪國防與軍隊改革投射於一個基層連隊的縮影。近日,記者前往巴東雷達站,探訪軍改之中的軍隊景象。

  孤懸海拔近2000米的雷達站

  從巴東縣城出發,驅車蜿蜒在蛇形山路上,大約2個半小時才能抵達雷達站。

  巴東雷達站所在地,位於鄂西將軍山山頂,海拔近2000米,遠離旅機關600公里。該站是原總後勤部確立的二類邊緣艱苦連隊。

  9月上旬的一天,上午近10點,連隊駐地仍不時飄來一團霧氣。“半年大霧瀰漫不見天,半年大雪封路不見地”,這句流傳甚廣的形容,並沒有誇張成分。去年10月,該站迎來第一場雪,最後一場雪則結束於今年5月。操場上積雪深達近50釐米,到了山地,“雪直接到腰上”。

  冬天氣温低至零下20攝氏度,夏天紫外線強,終年缺水,但潮氣又太重。在站裏待過一段時間,官兵多數會染上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惡劣環境塑造了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以缺水來説,在最缺水的月份,他們改三天洗一次澡為一週一次,每人定量用水。洗衣服也不能用洗衣機,手洗更節水。營區有兩個廁所,一個是沖水的,一個是旱廁,缺水時一律只用旱廁。

  “大家説,在巴東,躺着都是做貢獻。”巴東雷達站副站長孔文傑説。

  這個全旅條件最艱苦的雷達站,卻有着功勳卓著的歷史。巴東雷達站組建於1971年,46年來歷經3次整編,2016年轉隸至中部戰區空軍。該站連續27年保持着雷達情報合格率100%,近年來連續5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集體三等功兩次。

  環境艱苦,加上屢獲殊榮,讓很多士兵心生嚮往。孔文傑分配到該旅時,聽説了巴東雷達站的艱苦和事蹟,便在一次演講比賽中喊出:我要去巴東。

  氣球、無人機等都是“敵情”

  巴東雷達站裏最重要的裝備,是一台高達數米的大型雷達。由於高山潮濕、風大,雷達外罩上了一個數十噸重的球形防風罩。

  焦戰濤告訴記者,利用這台雷達,雷達站每天要監控和處理上千批目標,一旦發現沒有報備的不明空情,全員都要進入戰鬥狀態,迅速判斷目標性質。這是一片沒有硝煙但同樣激烈的電磁戰場。

  2011年8月,操縱員伍文在崗位上執行二等戰備值班時,突然發現責任區外170公里處有一批異常空情。他立刻上報,加強戰勤班人員聞令出動,密切監視空情。

  最終,他們得知這是一次空軍未知條件下的實兵檢飛。一架戰機臨時起飛,檢驗各雷達站的監測預警能力。因為首點發現、首點上報,巴東雷達站被通報表揚,並收穫了集體二等功,幾名士兵分別被授予個人二等功和三等功。

  最近一次,巴東雷達站進入戰鬥狀態,是因為一批空飄氣球引發的不明空情。“氣球、無人機、私人飛機、滑翔傘等這些沒有報備的目標,我們都看作是敵情。”孔文傑説。

  雷達站地處高山,周邊地形複雜,為了提升戰訓水平,焦戰濤領銜建成了全旅第一個實戰化訓練戰勤研究室。幾平方米的屋子裏,沙盤上兵器、地貌、空域等要素齊備,各類飛機模型整齊排列,標記着性能參數。

  在演練情報下達時,雷達站官兵會在沙盤上進行模擬。根據模擬情況,我們會判斷目標會從哪裏飛、怎麼飛、大概要飛多久到這裏,“重要的是,我們要分析要採取什麼樣的操作手段才能更好地看到它,這就緊貼實戰。”焦戰濤説。

  “超提綱”的軍事訓練要求

  巴東雷達站官兵日常的訓練科目,就是如何更好地識別和監控這些“敵情”。軍改拉開大幕以後,原先就繁重的訓練項目要求越發嚴格。

  對於裝備的訓練,要求深挖裝備的潛能,稱為“裝備全功能訓練”。

  以前只要能正常操作雷達,完成開機、值班、關機任務就行。而現在,官兵被要求使用各種操作手段,將裝備功能儘可能發揮出來,哪怕是那些不常用的功能。

  “比如説,我要看低空目標,就需要把天線往下調整。以前調整到能照見就行,現在必須要報出來精確到多少度。”孔文傑説,裝備的功能都要求學精學透,不僅會用,還要懂原理,可以在遇到各種情況時知道該用哪些功能。

  巴東雷達站對於官兵訓練的標準,由達到提綱提升到“超提綱”。每個官兵根據層級都有屬於自己的提綱,難度不一。在這裏,官兵被要求按照超越一個甚至兩三個層級的提綱進行訓練。

  義務兵原本適用於“訓練二”提綱,包括一些很簡單的應用訓練。但巴東雷達站要求義務兵達到士官提綱標準,從應用層面提升到技能層面。“比如説,義務兵操縱員原來要求能對着監控機器口報7批航線的位置,但現在要求能口報9條甚至11條、13條航線。”雷達技師舒志敏説。

  從“練為考”到“練為戰”

  2016年1月1日,《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由中央軍委印發並實施,標誌着此輪軍改拉開大幕。對於空軍的建設目標,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思想政治要過硬,打仗本領要過硬,戰鬥作風要過硬”的戰略要求,被稱為“三個要過硬”。

  焦戰濤感覺到軍改氛圍臨近,是在軍改啓幕前夕的2015年9月。上級作風轉變明顯地反映在對雷達站的要求上。

  以前雷達站裏養豬、種菜都有硬性規定,養豬數量有要求,菜地則要“拉線搞平面”。如今對於這種與戰鬥力無關的事項,已經沒有過高要求,“不需要把菜地整得跟豆腐塊似的”,孔文傑説。

  寫文件要求去除多餘的文件語言,簡明扼要地“拉條掛賬”、“列幹條”,一條條列出問題、負責人,解決了就劃掉。“如果總結搞實戰化訓練的短板在哪,以前會先寫實戰化是什麼、有什麼意義、現實情況是什麼等等,講很多虛的空的。現在可能一句話就能概括,”焦戰濤説,“我們戰魂不夠。”

  孔文傑以前常常感覺,半年和年終兩次考核的科目,在平時執行任務或未來打仗時用不上。比如,對指揮員考核“抄報”、“錄取”這些操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卻沒有針對指揮員的考試項目。而現在,指揮員的考核科目就是空情處置,反映的是指揮作戰能力。

  “練為考”正在轉變為“練為戰”。考試不再設題庫,死記硬背七八千道題就能過關的日子成為歷史。細數下來,他們每年要不斷學習和温習至少22本書,才能應對考核。

  從上至下形成實戰氛圍

  作風的改變,將部隊建設目標拉到了唯一的焦點上:增強實戰化能力。

  “以前訓練純粹就是訓練,訓與戰之間結合得不是很緊。自從開展實戰化訓練以來,我們旅從上至下形成了一種實戰氛圍。”焦戰濤説。

  如今“模擬訓練”已經全面被實戰化訓練代替。以前設置模擬航線,就是一條勻速的直線,但戰場上敵機幾乎不會以這種“傻瓜”方式進攻。現在,他們按照想象中最困難、最艱苦的條件去設置訓練目標。

  巴東雷達站政治指導員俞夢溪説,如今對於每個官兵的考核,都嚴格以能力為標準,軍事考核被明確為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套改士官要求更嚴格了,機關不會插手連隊的日常事務,不會有人來“打招呼”。

  尤其是各級主官的選拔,都要求經歷過大項任務,在比武競賽中取得過優異成績。“以前感覺誰都可以當主官來主持連隊工作,後來,只有軍事素質過硬的幹部才可以。”焦戰濤説。

  當前軍改進入“脖子以下”階段,重在改革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已經傳導至基層連隊。幾天前,巴東雷達站收到改革要求,未來或將減少人數。焦戰濤説,這意味着雷達站要調整崗位,“在專業上分得更細一點”,以適應新的軍改要求。

  巴東雷達站在基地範圍內是一個全面過硬的雷達站,將習主席提出的強軍目標體現到了各項工作中去。他們“志氣比山高,本領比山高,境界比山高”的站訓,與“三個要過硬”戰略要求有內在相通之處。

  ――中部戰區空軍某基地政委曲德華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