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河南大學生負債百萬,絕望跳樓。他的家人和同學們在悲痛之餘,還得接着處理債務。原來,這名學生利用了多名同學的身份信息,從不同的校園金融平台貸款。最後,不僅他無力償還,那些被冒名使用身份的同學也不得安寧。這是校園小額貸款中非常典型的一起負面案例。混亂的校園小額貸款,到底是如何侵蝕着莘莘學子和他們的家人朋友呢? …[詳細]
陷阱之一:看似由頭好、優惠大,但是常常有“陰陽利率”
大學生貸款百萬 被逼跳樓
拿着身份證、學生證,再填個表格,不需要擔保,不需要什麼資質審核,便可以獲得小額貸款。看起來很是誘人。分期還款壓力小,有的平台甚至還打出無息這樣的名頭來。似乎,這真是給了大學生羣體極大的優惠。如此大的一塊餡餅,為什麼就掉了下來呢?由頭冠冕堂皇:其一,滿足旺盛的消費需求,大學生尤其熱愛電子產品等,追求時髦,他們也許不能一下子把一部iphone的錢給結清,但是每個月用自己的生活費還款問題不大;其二,滿足創業需求,大學生創業是非常熱門的事情,有的公司就號稱是要支持大學生創業,響應相關政策和潮流。
但是,太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是讓人懷疑的,小額貸款公司又不是慈善組織,相反,有着極強的牟利動機。同時,沒有工作的大學生實際上是高風險羣體。做高風險的事,得有高收益的回報,貸款公司不可能對高風險羣體“做慈善”。果然,校園小額貸款的“利率”實際上門道多多,有的都不啻於高利貸了。根據杭州《都市快報》今年1月的報道,“網貸平台往往會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學生,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間,很多都遠超目前銀行信用卡分期費率。一旦逾期償還欠款,需要支付的違約金不容小覷,高低相差數倍。如‘名校貸’收取逾期未還金額的0.5%/天作為違約金,‘趣分期’則要收取貸款金額的1%/天。還有少數小貸公司會收取貸款金額7%至8%作為違約金。”不僅違約金嚇人,有的平台還收取一定的押金和服務費,比如,明面上是每個月5%的利率,可還設置了5%的服務費,描述極具欺騙性。
貸款利率貓膩多 圖:杭州網
“陰陽利率”的存在,讓許多人在還款時才發現,其實自己並沒佔到便宜,反而付出頗多。
陷阱之二:看似額度很小,實際“連還貸”不見盡頭
倘若只是借錢買部手機,每個月還幾百塊,看起來額度很小,毫無傷害。然而,貸款人往往存在或者被引導出強大的消費慾和僥倖心理。從一部手機開始,步步淪陷。 比如河南這位大學生,接觸十多種貸款,貸A家的貸款還B家的錢,再借C家的錢來填A家的坑……一家家加起來是個很大的數字。而“大學生貸款買蘋果6手機,3萬滾成70多萬元”這起著名的案例裏,當事人貸款買了兩部手機,面對催債,拆東牆補西牆,不斷地去找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還債。
陷阱之三:看似一人貸款一人當,實則牽連爹媽同學,影響學業
如前文,大學生沒有什麼信用資本,也缺乏可靠的收入來源,怎麼看都是高風險羣體。然而,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統計,針對大學生的網貸平台已經有百餘家了,許多知名品牌也都投入了這塊業務。難道這些平台真的不怕他們還不起麼?還真是這樣。18歲的大學生看似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但是他們又極端地依附於學校與家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除非是真的學籍也不要了,不想畢業了,否則人是非常好找到的。而一旦貸款公司威脅他們畢不了業,又或者通過學校這個渠道去鬧,這些學生便不得不就範了。怕父母知道,他們一般會尋求自己的同學朋友來幫忙。可是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家庭也成了實際兜底者。畢竟,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學業被耽誤,揹着一個“老賴”的名聲。難怪,根據一些記者的調查,儘管申請貸款的步驟簡單,但是父母的聯繫方式等信息是必須要填的。
被冒名貸款的同學,收到討債威脅,表示要告知其父母、鬧到校園
該警惕並限制消費性小額貸款向着大學生羣體蔓延,避免信用危機
面向大學生羣體的消費性貸款蔓延,不是什麼好事情。有人會説,大學生有着極為旺盛的消費和創業需求,校園小額貸款是在做好事情,這便是真正的“普惠性金融”。還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徵信系統的問題,如果能夠做好對大學生的信用評估,對他們貸款也毫無難處,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那麼,來看看徵信系統非常發達的美國社會。在美國,也有專門面向大學生貸款的公司。不過,貸款的用途並非為了讓大學生去消費,而是交學費。美國大學的學費很貴,大學生成年後也有獨立的傾向,所以通過貸款繳納學費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而一些商業性公司看中了其中的商機。不過,這些平台可是非常挑人的。以知名的SoFi學生貸款為例,該公司只對排名較好的高校和專業的學生開放,因為根據官方統計,來自於排名好的高校的學生,貸款違約率非常低,大大地小於平均數。可見,貸款公司出於避險角度,必須對學生貸款十分挑剔的。
SoFi的貸款案例中,學子都來自斯坦福大學這樣的名校
實際上,現在洶湧的校園小額貸款,不過是多年前被叫停的校園信用卡的延續,那時候,各大銀行為了跑馬圈地,髮卡無度,也看上了學生這個羣體。但是,這個延續又是升級版的。因為,比起銀行而言,各種小貸公司手段狠辣,攪得學生不得安生。無論如何,銀行可不敢這麼搞法。
提倡學生進行消費性貸款本身就是很諷刺的。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便是信用卡危機時候的韓國。上個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為了鼓勵消費、拉動內需,韓國政府刺激銀行大肆派發信用卡,學生也好,無業人員也好,都成為目標對象。然而,幾年後,有的家庭舉家跳樓,還有的人墮入風塵還債,社會震盪,髮卡發得歡的信用卡部門日子也不好過,政府不出手兜底便要倒閉,鬧得雞飛狗跳。因此,濫發貸款可不是什麼為建設好徵信系統做貢獻,反而涉嫌破壞着社會信用大環境。
好在針對小額放貸的《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已經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意見稿中,對權利義務有了規範,也禁止貸款公司做一些出格的追債行為。不過,意見稿缺少對小額貸款公司貸款範圍的規制。而這是必須警惕的。
許多人垂涎學生消費貸款這塊市場,然而,這真的是市場嗎?結語對大學生提倡消費性貸款,可不是什麼普惠性金融,也不是什麼發善心的大好事,相反,很可能侵蝕並打擊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同學對於金融的信任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