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網絡熱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網絡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社會、民生、國家等熱點綜合資訊。
近日,國民弟弟吳磊的一段採訪被網友不斷轉發。原來在採訪裏,記者問到:“粉絲稱呼你小哥哥時,心裏什麼感受?”吳磊一秒耿直boy附身,回覆到:“她們喊我小哥哥,我就有種衝動,想喊她們大妹子!”不僅巧妙回應記者的問題,更是在網友中形成熱議,紛紛表示:“好接地氣的粉絲名,可以拍鄉村愛情了!”近來,三石弟弟機智又情商高的小片段不斷的出現在熱搜榜上,如此可愛的少年,很是讓人喜歡。
據悉,三石弟弟的最新電影《極致追擊》即將在9月30號上映,在電影中,吳磊不僅出演一位“技術控”小宅男,和以往武功高強的角色形成反差萌,還首次挑戰全英文台詞,甚至有嘗試一小段懵懂的感情戲,令人備受期待!
2月18日上午,閻肅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辦。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18日消息,當天上午,著名藝術家、空政文工團創作員閻肅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送花圈。
閻肅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中國青年網記者在現場看到,閻肅同志的親屬、生前友好、家鄉代表、以及社會各界千餘名羣眾自發來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心目中的人民藝術家。記者在人羣中還看到許多熟悉的面孔,陳鐸、王潔實、李雙江、夢鴿、朱迅、常寶華、田華、濮存昕、李丹陽等。著名主持人陳鐸在接受採訪時説:“閻肅老師的作品和為人都會留在我們心裏。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向他學習。”
另據中新網消息,不少羣眾自發前來有些甚至是從外地連夜趕來。一位手持鮮花的老人在現場哽咽地告訴記者,自己一家三代都是閻肅老師的粉絲,特地前來送別。
上午8時10分左右,中新網記者來到八寶山殯儀館,看到側門外自發前來的羣眾已排起長隊。一位男子手持紙板,上書“閻肅老師,我們想您”,表情極為沉痛。記者看到,儘管離追悼儀式開始還有一段時間,且颳起大風,但人們沒有絲毫離去的意思。其中,很多人手中捧着鮮花,臉上難掩悲傷神色,甚至有人當場落淚、哽咽失聲。一位悼念羣眾則當場暈倒。
閻肅的遺體安卧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覆蓋着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文壇泰斗滿腹經綸巨筆生花花鮮秀中華,時代楷模一腔赤誠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間。”34字的輓聯詮釋了閻肅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熱血、一身正氣,一輩子為信仰而歌、為時代放歌、為強軍高歌的熾熱情懷。
閻肅追悼會現場
9時起,上萬人在《紅梅贊》的旋律中向閻肅告別。閻肅的生前友好、家鄉代表、部隊官兵代表以及喜愛他作品的羣眾向他深深鞠躬。
約9時15分許,自發前來悼念的人們在工作人員的組織下,有序進門。一位老人表示,自己很早就來排隊,也看到前來等候的人越來越多。據記者目測,至少有數千人蔘加了今天的悼念儀式。
一位手持鮮花的民眾則告訴記者,自己一家三代人都是閻肅先生的粉絲,“從我老父親開始,還有我,我的孩子,都非常喜歡閻肅老師”。
李雙江在追悼會現場
據悉,閻肅原名閻志揚,1930年5月9日出生於河北保定,是著名的文學家、劇作家、詞作家。《紅梅贊》是閻肅的代表作、歌劇《江姐》的主題歌。從藝65年,閻肅創作了歌劇《江姐》《黨的女兒》,歌曲《我愛祖國的藍天》《長城長》《敢問路在何方》《故鄉是北京》《霧裏看花》等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藝作品,參與策劃了100多台重大文藝活動。
2015年9月,閻肅在參與完成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型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任務後,突發腦梗,陷入昏迷,於2016年2月12日3時0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閻肅病重期間和逝世後,黨、國家和軍隊有關領導同志前往醫院看望或通過各種形式對閻肅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鄭康明”:希望閻肅老師在天堂開心愉快
網友“哲學牛”:那些歌,會讓我們想起你......
網友“bbcommander”:人一輩子能活成這樣也值了!
網友“平常的外星人”:人民藝術家,走好!
網友“一口一鳥啊嗚啊嗚吃年糕”:是説你自己嗎
網友“不落的行歌”:是的,親眼看到
網友“不落的行歌”:傷心過渡了
網友“”:藝術至高無上 好的藝術作品 會令人隨着他的情感波動而改變 如果作品沒能打動你並不是他不好而是他不適合你的聽覺 或許老一輩喜歡青藏高原最炫民族風 年輕一輩喜歡嘻哈搖滾 這都是自己的選擇與品味感知~受人尊敬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不懂一笑而過 懂了就一起傷心難過 為他祈福就好了~
網友“年華幾許 -”:比侯三爺走的還風光,老藝術家越來越少了
網友“河小蟹King”:你是**嗎
網友“rubbb”:病得不輕
網友“Socrates”:有人當場暈倒⋯
網友“WindtalkerHua”:暈倒了?怎麼回事?
網友“風中之燭”:此發言已被用户刪除
(1970-01-01)
CP一詞高頻率出現在本屆奧運會的報道中。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是全球盛事,更是體育迷們的狂歡節。隨着時代的變化,追星的方式也展現出不同的面貌,“萌CP”是里約奧運會的年輕觀眾們掀起的一股新鮮的潮流,並以高頻率出現在媒體報道中。這些粉絲們熱衷於根據八卦把兩名關係緊密的運動員(既可以是異性也可以是同性)想象成一對,為這種想象出來的“關係”(relationship)而歡欣鼓舞,對於對耽美亞文化毫無瞭解的人來説,這種行為無疑是十分費解的。
其實這根本不是新鮮事。萌CP,把虛構或真實的人物配對,以自己的想象寫成同人小説是同人圈中的日常愛好,像中文的體育圈同人起碼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另一方面,在CP這個詞出現之前,主流大眾也都一直有對名人之間關係的八卦,只是礙於從前友情和愛情之間幾乎不可穿越的壁壘,這種關係的想象可以是兄弟情,君臣義,朋友諾,或者對手之間的惺惺相惜。“CP”這樣的想象則只是在這樣的情誼中加入了一重朦朧的荷爾蒙氣息。
大眾媒體對CP的亂用誤用,導致很多人對這個詞存在誤解。
CP這個詞新近由於社交網絡上亞文化內容向外擴散漸漸為外人知曉。然而一知半解的大眾媒體亂用以訛傳訛之後,很多人對這個詞存在誤解。CP並不是couple(一對)的簡稱,而是coupling(配對)的縮寫,另有一説是character pairing(角色配對)的縮寫。這是一個日式英語詞彙。在英語的同人圈,類似的意思用“shipping”一詞表達,而ship是relationship(關係)的簡稱。無論是日語中的CP還是英語中的shipping,涉及的幾個詞組統統是英語動詞的名詞形式;也就是説,這個概念的重點不在某兩個(或者更多)人物的實際關係上,而在“配對”、將人物關聯起來這個動作上。
CP文化的源頭始於20世紀80年代《足球小將》的耽美漫畫同人誌。
就中國觀眾受影響的最重要來源而言,CP文化的源頭是日本的耽美同人。根據日本學術界的通行觀點,始於20世紀80年代《足球小將》的耽美漫畫同人誌。這些同人誌將《足球小將》中的男性人物配成有着同性禁忌愛的情侶,畫成自己的漫畫,在同人展上販賣,在同人社羣內部流通。通常認為這類二次創作是日本耽美同人的起源。英美的耽美同人起源略早,更偏重文字而非圖像,但大致意思也差不多。由於日本耽美同人出現前已經有了原創耽美漫畫,因此同人作品中的配對過程同時也是將人物的外貌言行套入耽美敍事的框架的俗套之內,將人物關係歸納成種種相處模式,例如傲嬌對無口、腹黑對天然呆等等。當這些人物進入了既定的敍事和人物框架之內,不必多言,就自然地聯繫上了觀眾/讀者在耽美文學中的閲讀體驗和經驗。如果説從前主流文學敍事中人物關係有幾種特定的模式,那麼耽美只不過是加上了戀人模式,順便讓所有其他模式上都帶上了戀人的可能性。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愛好CP的粉絲而言,某兩個人是不是一對無關緊要,緊要的是粉絲將兩個(或者更多)人根據信息和八卦配對到一起的動作和過程。也就是説,CP描述的是觀眾/粉絲對某兩個人關係的個人解讀,被配對的人原本就不需要在事實上成為一對(無論是將兩者之間的感情解作情侶還是友人)。在真人的CP中,這種現象尤其明顯,粉絲對CP的熱愛完全不會因為CP雙方另有所愛而減退。真人CP可以理解為一種真人同人,也就是將名人在公眾場合的言行、採訪和新聞報道中的話以及各種小道消息的八卦視作統一連貫但還沒有結束的文本,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完和想象,才有了真人的CP。
CP愛好者為何青睞體育競賽?
多見雙打的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備受CP愛好者青睞。
CP這個詞,一開始描述的就是兩個漫畫男性人物配對,後來才慢慢發展出現在的男女之間、女性之間,虛構人物、真實名人甚至現實中熟人之間的配對。由於對同性CP的愛好,所以男性人物較多的文學和作品一向是多出CP的領域,包括體育漫畫或動畫、少年熱血漫畫等。遠到《足球小將》以及中國同人圈早期最熱門的《灌籃高手》,近到《黑子的籃球》和《Free!》,體育動漫都是CP愛好者們喜歡的作品。而真人的體育競賽也同樣如此,尤其是需要集體協作的項目,如足球,還有多見雙打的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更有甚者,在觀看體育競賽的過程中,會有觀眾將真實的體育競技反向代入虛構的漫畫或小説故事中,以類似的方式來看,來萌。今年奧運會的游泳賽場上,就曾有好事者將幾個著名游泳運動員對應日本體育動畫《Free!》中的人物,還有爆料説孫楊是松岡凜的原型。這種反向代入的形式正體現了CP的本質:人物關係模式先於CP存在,CP雙方的人物形象性格和經歷,都成了豐富這種關係模式表達的細節。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一種對人物關係的想象,CP之間的感情往往並不是純粹的戀情,而多見友情以上戀愛未滿的模糊曖昧的羈絆,上可以昇華為情色的性描寫,下可以回落至“普通友情”,甚至“路人”。這些羈絆自然包含人與人社交中更傳統的方面,如同袍之誼,總角之交,君臣知遇,對手相惜。如此一來,即使是貌似最普通的男女CP之間,人物關係也豐厚複雜,並不是簡單的傻白甜式戀愛小説所能概括的。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樣,理智萌CP的人都會明白,CP的基礎不是事實,而是一套話語。這套話語是從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公眾表現中體現出來的,也許真,也許假,但總之,這話語和事實關係如何無關緊要。因此真人CP中任何一方結婚或者有了緋聞對象,都不會影響粉絲們對CP的愛好。加上本身CP的形態也受到CP粉從之前的閲讀經驗的制約,這也是某些真人CP突然“發糖”的時候會被粉絲連聲狂呼“連文(指同人或原創小説)也不敢這麼寫啊”,或者像這次乒乓球的某幾個新老CP的人生經歷那樣,被粉絲們評為“秒殺各種體育文”。換句話説,CP就是套路。雖説我們可以沉浸於小説中,把小説當成真實,可是這種真實和真正的現實並不是一回事。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女粉絲會一邊萌着CP一邊自居其中一人的“老婆”,因為兩者都是基於文本的想象,而且想象的層面並不一樣。其實,自居“老婆”“老公”“女友”“男友”,也是一種真人CP,只不過把其中一方換成了粉絲本人而已。
帶有禁忌色彩的真人同人
Bromance即Brother與Romance的合稱,意為男性之間的浪漫關係。圖為
《灌籃高手》同人漫畫。
如果説男女之間的CP還可以類比從前八卦小報上的桃色新聞,那麼同性之間的CP則刷新了人們對“情”的認知。CP中涉及的感情可以用現在流行語描述為“基情”,在普通社交和親密愛情之間遊走。“基情”這個詞可以完美地對應英語世界最近的熱詞“bromance”,可以譯成“兄弟愛”或者“兄弟羅曼史”,但“基情”這個俗語詞則最準確地代表了介於愛情和友情之間情感的含義。當然,不管是“基情”還是“bromance”,在具體使用中都有爭議:有些人認為,只有異性戀之間友情以上的感情才叫基情,也就是説基情只能停留在不發生性關係,CP雙方之間也沒有真正性張力的情況下。我倒是認為,這種彷彿極力撇清同性之間性色彩的説法沒有什麼必要。
同性CP之所以爭議多,這是因為同性戀至今仍是帶有污名和社會偏見的身份和性向。必須注意到的是,很多經典故事中的人物從來沒有清晰地表示過自己的性向,尤其是一些和性無關的作品中。例如美國酷兒社羣中的經典文本《綠野仙蹤》,裏面諸如膽小的獅子一類的角色,原文本中自然從沒有人説過他是同性戀,但肯定也沒有人説過他是異性戀。既然如此,為什麼傳統的主流閲讀方式就會默認他是異性戀呢?即使不考慮他的性格和言行,單從統計而言,他是同性戀的可能性雖然略小,但也肯定依然存在。而雙性戀、泛性戀的存在進一步否認了很多異性戀霸權話語。比如説,很多早期《星際迷航》的粉絲之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耽美同人並無不妥,正是因為他們覺得設定於未來的作品中,僵硬的異性戀身份説不定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即使柯克艦長和斯波克都和女人發生過關係,他們依然可以和對方成為戀人。
耽美天然就是打破同性社交與同性戀之間區隔的一種寫作形式。對於耽美同人而言,無視人物在原文本中表現出來的性向,更是體現了超越了性別本質主義和性向本質主義的認知方式。也就是説,和異性發生性關係和結婚也不能判定一個人是純粹異性戀;所有人都有雙性戀的可能,這和某個人在特定時間段選擇的性伴侶的性別並沒有直接聯繫。當然,並非所有喜歡CP的人都有這種意識,但是,萌CP的行為本質上就忽略了人物外在的性向宣言,發掘了多種可能性。
必須強調的是,真人同人(RPF),或者真人耽美(RPS)在同人圈中一向都是有着微妙禁忌色彩的話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刻意避免在文中用真人舉例。RPS是對真人的想象,對於不喜歡別人探究自己私生活的人來説,把道聽途説又經過發散思維的八卦捅到涉事人面前是相當沒有禮貌的事情。如果涉事名人特別在意的話,公開的RPS想象甚至有可能惹上侵權官司。另一方面,恐同症至今氾濫,雖説理論上想象同性之間的關係並不比想象異性之間關係更惡劣,但CP粉無法迴避來自大眾的評判。英語粉絲文化研究的劃時代著作,《文本盜獵者》的作者亨利·詹金斯就曾在後來的訪談中提到,真人同人是同人圈中“骯髒的小秘密”,衣櫃裏的骷髏,通常是不輕易示人的,因此他在自己關於同人寫作的書中沒有提及。由於女性粉絲社羣在法律和倫理上並不佔據優勢,所以她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最具爭議的東西藏起來,既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是為了防止外人對本社羣偏見的擴散。
不打擾真人,或者説“圈地自萌”,應該是同人圈的底線和共識。但在網絡時代,這種小圈子的愛好很容易通過社交媒體傳到外界,因此才特別需要努力讓圈外人也理解同人圈的原則底線和萌CP原理。無奈的是,甚至同人圈裏也有不少人對這些問題知之甚少,只按照自己的理解胡亂解釋詞彙。在很多圈子裏,都有不懂事的小粉絲拿着耽美同人,甚至RPS同人本去給明星簽名的。儘管粉絲圈子有自我淨化的趨勢,會用很多虛擬社會中的手段來懲罰行為逾矩之人,但這種手段並不是萬能的,不盡人意的情況也確實存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皮阿瓦人”:我猜作者是腐女lol
網友“王百合Lily King”:自稱耽美老司機的我表示受教了(笑)
網友“反正就是文和大先生Z!”:確實挺煩這些……
網友“showme”:小編想多了。想想小學,中學,大學,出去KTV時不都這麼玩嗎?娛樂而已。
網友“梁阿珂珂珂”:cp起源小編確定沒弄錯?給個鏈接?
網友“Faith”:孔令輝小鮮肉好帥
網友“閒炎歲語”:因為對同性戀不寬容,所以只好打擦邊球。中國很多事都是隻能做不能説。
網友“張春楠”:為什麼cp盛行,對同性戀卻不寬容?
網友“sibakelin”:就是好玩而已,別去過度解讀這種玩笑。我們的社會本身就應該更加包容。
網友“如意涼”:我竟然一字一句的看完了
網友“張春楠”:為什麼cp盛行,對同性戀卻不寬容?
(1970-01-01)
【編者按】:
王斌,作家、評論家、編劇。策劃過電影《活着》、《滿城盡帶黃金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説》、《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千里走單騎》等;編劇過電影《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青春愛人事件》與《美人依舊》;出版了小説《六六年》、《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與長篇報告文學《活着·張藝謀》等。
一方面,人們抱怨很多電影的“無厘頭”,另一方面,又對新上演的電影趨之若鶩,以致頻頻創下票房佳績。
當然,這一現象截至去年出現了一些微妙變化,一路飄紅的中國電影上座率開始出現下滑。從跡象看,似乎人們終於無法忍受如此低劣而僅以明星之面孔取悦觀眾的當代電影了。
中國電影所呈現出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羣”,若從現象學的角度看頗具典型性。其中的許多觀眾,並非是刻意衝着一部電影而去的,他們其實是衝着心儀的那張臉。也就是説,劇情的好壞不再重要了,或者説不再是考量一部電影是否值得一看的首要元素,關鍵點變成了:其中出演的明星會是誰?
我曾與一位頗迷戀某韓國明星的粉絲就“粉絲心態”聊過一回。她非常坦然地承認,當她們心目中的俊男偶像一旦出現在大銀幕上,便會不惜代價奔向電影院,更有甚者,一天之內可以輪軸轉地反覆看上好幾場。當我追問如此看下來是否會感到無聊、煩悶,她的回答是:我們根本不在乎電影究竟在説什麼,我們只是為了盯着偶像的那張臉。
此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亦讓我為此而寫下了一部長篇小説《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種自願“精神受虐”的心理的確是當代人的一種病態症候,以致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某物/偶像所“馴化”,且心甘情願肝腦塗地,無形之中藉由精神“受虐”轉化為喜悦與幸福。但我又必須強調,在此過程中“精神受虐者”並未感受到是一種“虐”,相反,一如我之所言是一種心理上的快樂和陶醉。
正是這一當代文化現象的廣泛瀰漫,為投機取巧的中國電影提供了“乘虛而入”的冠冕堂皇之理由,製作方可以信誓旦旦地宣稱票房説明一切。這種功利主義式的利益至上,亦為當代的文化墮落提供了温牀。
然而電影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同時更是一種必要的文化擔當與責任,它自身還承載着可以讓人效法或崇尚的文化價值。可在今天,這種文化價值的淪落或曰墮落已日趨嚴重,甚至已然發展到了災難的程度。
明星制故然是商業電影運作的一種重要法則,它的確也是一部電影具備足夠票房號召力的法寶,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夠贏得全球票房,一個重要特徵便是擁有全球號召力的電影巨星。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注意到,好萊塢存在相當一部分有格調與品味的明星,會對劇本有至高要求。對於時常買碟的我來説,與其説我看一部美國電影是在選擇誰演的,莫如説我是用明星的層級來權衡這部電影自身是否具備必要的藝術品質——當然也會偶有例外和失望。
但在中國的電影製片業,似乎潛行着這樣一種規則:電影劇本的好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由誰來擔綱出演,而這位出演者不必非得是擅長演戲的人,更為重要的是他或她是否有足夠的名氣和明星效應。若能吸引粉絲,哪怕存在“表演性面癱”也無所謂。
於是一個令人噁心的名詞——“小鮮肉”——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從某種程度上説,此稱謂其實暗含着某種肉慾的狂歡。從人們理直氣壯地使用“小鮮肉”這一名詞不以為恥而論,不難看出這個社會已然墮落到了何種程度,更遑論品味。今天的許多中國電影都被這類不三不四的“小鮮肉”或“女神”綁架了,以致劇本也不再顧及必要的合理架構,而一味去屈媚討好那些所謂的明星。因為這些被粉絲伺候得已然忘乎所以的“小鮮肉”們,若在一個劇本里找不到足夠的戲份,便可能斷然拒絕出演,而這一拒絕,對投資人來説又是致命的,那很可能意味着票房無法獲得必要的保證。
《紅高粱》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紅高粱》拍攝現場:(左起)鞏俐,莫言,姜文,張藝謀。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想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電影“第五代”橫空出世是多麼幸運。彼時中國剛經歷了十年“文革”,關於明星的概念幾近茫然無存,飢渴的觀眾只想看到電影中能反映苦難或審視歷史的故事,至於由誰來演並非最重要的。
反思與凝視,是那個時代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心願和追求。
歷史給了“第五代”電影人一次巨大的、很可能永遠也不會再有的機會,而他們亦創造性地抓住了那個年代賦予他們的這種機遇。於是,中國電影史上出現了一批堪稱經典的電影,《一個和八個》、《黃土地》乃至《紅高粱》等。
如果我們稍加回味,會不無驚訝地發現,其實那時的演員在劇情發展中更多隻是充當了一個“符號”——思想的符號,或者民族或文化的符號——即便如此,劇情在這些電影中是平衡和勻稱的。故事與人物達到了一種驚人的平衡,於是思想與精神氣質便呼之欲出了。
“第五代”電影之所以能登上時代的舞台,很重要的一點,乃是彼時的他們懷揣着歷史與現實的責任與情懷。在那時的他們看來,電影並不單純是為了娛樂大眾,而且更是一種思考,一種對袪除歷史迷霧、還原人生真理的責任所在。
那時的“第五代”電影人,個個決意要拍出擲地有聲的理想電影——哪怕被觀眾漠視甚至因此遭受冷遇——遠超今日之功利性的追求。從當下的角度回望,他們當年的電影有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甚至不乏壓抑和憤怒,可那裏面盛滿了一代電影人的情感與思考。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第五代”電影人常會説起這麼一句名言:上下五千年,鐵肩擔道義。而他們,也的確是以此作為自己的藝術理想與追求,且將此化為一種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用以激勵自己拍出更加響亮的中國電影。他們沒有辜負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他們亦確實為中國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濃墨重彩地留下了他們大步行走的足跡。
《黃土地》拍攝現場:左一皆為導演陳凱歌 。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一門藝術的電影,是不能沒有理想情懷的,不能喪失藝術品質與品格。好的電影從本質上説,不能一味地取悦於大眾低下庸俗的趣味。電影需要有效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影響乃至改變大眾彷徨的價值觀,提升他們的藝術品味以及人生態度,若電影喪失了這些最基本的藝術品質與價值追求,那麼電影的墮落乃至無恥也就在所難免了。
那個由“第五代”電影人代表的時代已然消失在了無聲的時空中,我們只能在回望中才能再度感受到它曾經有過的光榮,那種光榮至今仍令我回味。我懷念那個時代,那個時代誕生的中國電影,以及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經歷在彼時的中國電影中所反映出的感同身受,還有電影中洋溢的熱情、思想、信念與情懷。
我們無法確知,當代中國電影所呈現出的那些奇葩現象是否能夠得到扭轉,這其中,電影的主體觀眾也要承擔必要的責任,但我知道,如此下去,當代的“小鮮肉”電影只能為未來的中國電影史留下一筆笑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18145810652”:共同
網友“18145812896”:神馬島?
網友“18145810851”:不説疲憊,因為卡里的存款還不夠;不説難受,因為肩上的責任不能丟;不説退後,因為腳下的道路還得走。磨破的鞋可以再換,磨出的血泡要自己養。流出的汗水可以曬乾,流出的淚水要自己去嘗。
網友“淘天下”:肥皂劇浪費時間、佔用資源,是怎麼上去的?必須加強政策、制度引導了!表演細膩樸實是需要演員創造的;台詞精美、有哲理,是需要編劇創造的。特別噁心那些吵架一樣的台詞、表演了。《大染坊》語言精練、表演樸實、情節乾脆,好劇!
網友“林過楊柳”:我現在看劇都要細心挑選,生怕看到渣劇。渣劇把觀眾當智障玩意,還沒演技。喜歡《驢得水》和些大導演的,好看^ω^
網友“北辰”:起碼也得先到電影學院學習一下吧,那些人有多少是?
網友“北辰”:中國電影事業任重而道遠,需要新一代的傑出人物,接替第五代。
網友“孫懿暄”:哈哈,吳亦凡,我看他演什麼都是一個樣子。沒興趣。在我心中最爛演技還有baby。怎麼得的百花呢!
網友“艾柯的玫瑰之名”:爛劇太多,這年代,只看臉,看長相身材,小鮮肉簡直橫掃大江南北,電影商業化嚴重而忽視了高品質的作品的要求,粗製濫造。某種程度反映社會大眾心態和風氣。希望這樣的嚴格要求,有理想的導演編劇,和演員越來越多。
網友“十里荷花DFG”:吳亦凡
網友“Leezy”:客觀的説這個文章寫得也夠有偏見和歧視,誰沒年輕過呢,誰沒沉澱過呢,誰又説中國這些影帝級演員沒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沒演過戲。現在年輕演員經驗缺乏演技不足是事實,難道就不讓他們演就一直讓老一輩的上嗎,中國電影的傳承又怎麼辦?時間能挑出精品,年輕演員也不乏演技出眾的。這樣一股腦一棒子把年輕演員都打死,就説小鮮肉就是個笑話了,不太公平吧
網友“看見了”:這配圖不帶指向性吧
網友“十里荷花DFG”:説的就是炮王!
網友“看見了”:炮王是誰?冠希哥?
(1970-01-01)
【編者按】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在習近平訪美前夕,於Facebook開通專題主頁“Xi's US Visit”。在習近平9月22日-28日訪美期間,專頁共發200多篇帖文,10天內粉絲量突破100萬。與此同時,該專頁也成為習近平訪美的海內外信息匯聚平台。
10月12日,微信公眾號“學習經典”發文對該專頁所發信息做了簡單梳理,內容如下: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開通了Facebook(臉譜)上的專題主頁,就取名叫:
Xi's US Visit 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
專題主頁在19號下午正式開通,隨着9月22日-28日習大大訪問美國的步伐,一共發出200多篇貼(帖)文,而10天內粉絲量就急劇突破100萬。
習大大在國外的人氣果然很高!
而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與一些海外華人組織共同成立的中外文化書院,也都紛紛為這個《Xi's US Visit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專頁提供海外媒體的新聞素材,使這個專頁迅速成為了一個“跟習大大訪美”的海內外信息匯聚平台。
專頁裏都有哪些內容,是隨着習大大的揮手之間就點擊率暴增的呢?
隨便列舉幾個感受下:
起個飛~
降個落~
講個話~
握個手~
散個步~
送個禮~
開個玩笑~
而在這個專頁裏,
有一種線上的“習奧會”,
不輸於線下的“習奧會”:
他們的語言雖不一樣,
他們愛的語言一樣:
他們的運動方式雖不一樣,
他們的體育精神一樣:
他們面對食物的態度一樣:
他們尊老愛幼的行為一樣:
然後,專頁裏發出一個北京外國留學生評説習大大的採訪視頻,
頓時感覺到了自家偶像被爭搶的濃濃危機感!
有圖有真相:
剛開始,採訪其實還是冷靜的——
説習大大“舉止非常優雅,而且他受過很好的教育”:
這個我們也同意——
“一個睿智又堅決的領導人”:
然後,不知不覺地畫風都變了——
“習大大萌萌噠”:
這一臉崇拜的表情也是醉了——
“英俊,而且他超有魅力”:
喂喂!姑娘,習大大是我們的!——
“如果我未來的丈夫也像他一樣的話,我會幸福”
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中國的嗎——
“我也想有個這樣的領導人”
這個專頁《Xi's US Visit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還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更多的東西,統統獲得大量點擊率:
看到了中國的熊貓:
看到了中國的高鐵:
看到了中國的高速公路:
看到了中國的中秋節:
所以,在留言裏,他們説:
Judith Glover:
Whatever President Xi does, he gets my wholehearted support
無論習近平主席做什麼,我都全心全意支持他。
Vincent Anthony Adurojaiye:
In my knowledge, cos am just in my 30s Xi JinPing is the best leader i have seen outta china, the dude is too cool.
盡我三十年所知,習近平主席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領導人,他實在是太酷了。
Marie N. Canilao:
In the ancient world, China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dern civilizations. Her history and culture is rich and has influenced many coun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remains a world leader. She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in mitigat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by setting goals for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engineering and mass production, China is a trend setter. Other 1st world countries should learn a lesson or two from Asia's crown jewel, that is, China.
在古代,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她豐富的歷史文化對許多國家產生了影響。在21世紀,中國仍然是世界領導者,已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影響,全力實現減少碳排放量的目標。在工程建設和工業生產領域,中國是世界引領者,其他第一世界的國家應該向中國這顆亞洲皇冠上的明珠學習。
外國粉絲對習大大、對中國的熱愛,
令我們格外欣喜;
而中國遊子對故土鄉情、對祖國領導人的深情,
令我們倍加動容:
Jasmine Rao:
We all love President Xi.
我們都愛習主席。
李曉姍:
i'm from China,i'm so pround of being a Chinese.
我來自中國,我自豪,我是一箇中國人。
金秋九月結束了,
習大大訪美也結束了。
但是,
中國影響世界才剛開始,
網絡表達中國才剛開始。
這個Facebook專題主頁,
將在未來,呈現更多的——
網絡中國!(文:煙雨試茶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一個文雅的名字”:為什麼是奧巴馬
網友“兵鋒孤城”:這是什麼網站呀 我也想關注
網友“陝西省西安市澎友”:非常成功的一次外交活動
網友“911killer”:支持 威武 霸氣
網友“古柏散人”:看來有合作可能了
網友“小夭”:奈何國內根本看不到Facebook,但這一舉動無疑是極好的,順應當下網絡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以更平民化輕鬆化的形式向外界表現中國形象,點贊。
網友“zore”:威武 有希望了。
網友“liuli”:能看見麼?
網友“墨玉紫華”:早已經被習大大圈粉了,萌死了
網友“呦吼草莓味的”:然而我在國內,還不在自貿區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