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的頂嘴氣得咬牙切齒?家有愛頂嘴娃,這些原因媽媽值得深思
相信每一個家長在孩子的成長問題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煩惱,那就是孩子的頂嘴,尤其是當孩子七歲之後,這種場景頻頻在家裏出現。
鄰居小柳最近一直在為自己的孩子頭疼,每一次只要自己以提出點什麼要求,孩子就開始各種歪理的頂嘴,一直把小柳氣的腦子發矇。這次小柳從學校裏將兒子接回來,臉色十分不好看,回家之後直接就問兒子:“你為什麼要打同學!”
兒子也一臉不服氣,聽見自己媽媽這麼質問自己,情緒一下就爆發了,衝着小柳大喊:“我就是打他又怎麼了!”
小柳聽見自己孩子執迷不悟的話語,氣的指尖發麻,很失望的看着兒子説:“你讓我太失望了。”
“你本來也沒有對我抱有期望”説完兒子轉身就回自己房間了,留下小柳一個人愣在客廳。
很多時候孩子的頂嘴和反抗,不一定就是會變壞的表現,但家長對於孩子的這種變化都很害怕,他們或許只是不知道自己怎麼表達,孩子頂嘴的原因,其實有很多都需要家長去了解。
一、當孩子總愛頂嘴時,背出後的真相有哪些
(一)家長出爾反爾
在當家長的時候,一直都在教導孩子要信守承諾,答應了別人的事情不能出爾反爾,否則就會被別人討厭,就沒有朋友了,所以在孩子的嚴重,出爾反爾是一種違反規則的事情,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
當家長答應了孩子一件事情的時候,比如説要給孩子買一件喜歡很久了的玩具,就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期待和開心,可是家長一直沒買,甚至不打算給孩子買,在孩子眼中就是不守承諾的表現,從期待到失望這種巨大的情緒落差,就會讓孩子直接對父母產生反抗。
(二)家長雙標嚴重
這種雙標最常出現在家庭生活中,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但是自己卻在吃飯的時候看着手機,孩子自然就會出現心理不平衡的現象,這種時候家長就會説:“小孩子不可以這樣,但是大人可以。”
這種藉口出現的次數多了,就會讓孩子感覺在這個家庭裏,大人是有特權的,自己長期屬於這種不平衡的約束之下,就會產生反抗父母的情緒。
(三)家長過度打擊
很多的家庭都喜歡打擊教育,害怕自己的孩子因為一些誇獎而驕傲,或者想要通過某些差距,刺激孩子努力,所以很多時候,家長們會或多或少的表現出對別的孩子情緒。
這種情緒在孩子看來就是家長不愛自己的表現,他們去喜歡別的孩子了,巨大的不安和恐慌,會讓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導致他們十分抗拒這種言論的出現,所以每一次家長們出現這種言論的時候,孩子的反應都很大,表現的十分暴躁,拒絕溝通。
(四)表達自己的意見
家長對於孩子們的言論和想法總是會忽視,因為他們年紀還小,就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所以當孩子們被忽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就會轉換表達方式,用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家長們將自己的想法聽進去。
二、面對愛頂嘴的孩子,以暴制暴有何危害
(一)自殘
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是拒絕溝通的,很有可能孩子的情緒只是看起來強硬,來掩蓋自己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家長選擇以暴制暴的行為,雖然會快速的讓孩子安靜下來,但是這種情緒並沒有得到紓解,反而會讓他們往內在發酵。
當在長期處於壓抑這種情緒的情況時,孩子就會選擇傷害自己的身體,來減情緒上的難受,逐漸走上自殘的行為,這種行為會隨着年齡的增長,伴隨孩子的一生。
(二)非暴力不溝通
孩子暴躁的頂嘴,家長開始更大聲的鎮壓孩子,整個家庭氛圍都是蔓延着這種暴躁因子,時間長了,孩子就不會好好溝通了,暴躁的表達成為了他們唯一溝通的途徑,好好説話不停,非得要吼一陣子。
有些孩子是處於特定的環境才會暴躁,比如家庭,在面對同學、朋友、老師的時候,孩子可以很正常的交友,但是回到家庭的環境之後,他們就開始暴躁。
有些孩子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在長期處於這種暴躁環境的家庭之中成長,逐漸變得不會與人交流,脾氣暴躁,開始被別人疏遠和排擠。
(三)衝動性報復
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意願,但卻被家長直接暴力鎮壓的時候,孩子長期處於被壓迫的一種狀態,情緒一直緊繃和壓抑。當孩子受到一些外界刺激的時候,就會做出不理智的舉動和行為。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父母就是壓抑他們情緒最大的敵人,所以這種報復行為極大可能性會出現在父母身上,導致悲劇的發生。
三、對愛頂嘴的孩子來説,父母如何引導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一)用平靜的情緒安撫孩子
當孩子情緒暴躁的時候,家長則更需要冷靜,慢慢的引導孩子學會平靜自己的情緒,找到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當問題解決之後,家長要告訴孩子,情緒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二)分析具體原因
當孩子出現頂嘴的情況時,家長要先了解孩子頂嘴的主要目的,究竟是想要表達自己被忽視的意圖,還是説單純的反抗父母的決定。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注意孩子的意見,以及對於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及時的給予反饋。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反抗父母的決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一些安排時,可以多詢問孩子的意見,減少孩子對於這些安排的排斥。
(三)表達方式
很多孩子頂嘴可能只是不會恰當的表達,家長可以提醒孩子換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在平時要教給孩子對待父母如何説話,對待長輩如何溝通。對於孩子的這些表達習慣,家長們不要要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慢慢的讓孩養成這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