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作為法定外幣究竟是怎麼回事?人民幣作為法定外幣真的好嗎?人民幣作為法定外幣有什麼用?據津巴布韋媒體THE HERALD報道,津巴布韋副總統姆南加古瓦7月8日在北京訪問時提出,使用中國貨幣人民幣作為津巴布韋法定貨幣。
據報道,一名拒絕透露姓名的津巴布韋副總統辦公室高級官員做出上述表示的。該官員還透露,津巴布韋副總統表示可以對津巴布韋的關鍵經濟領域及經濟特區,包括能源,道路和鐵路網絡的發展,旅遊,製造,信息和通信技術等方面向中方提供投資建議。
人民幣作為法定外幣 究竟是怎麼回事?
今年是中津建交35週年。近年來,兩國貿易和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2.4億美元。中國連續多年是津巴布韋最大投資國,2013年在津投資超過6億美元。
近日,津巴布韋央行宣佈採取“換幣”行動,從2015年6月15日起至2015年9月30日內,175千萬億津巴布韋元可換5美元,每個津元賬户最少可得5美元。此外,對於2009年以前發行的津元,250萬億津元可兑換1美元。津巴布韋的貨幣津巴布韋元將在9月份停止流通,津巴布韋實行多貨幣政策。
2009年1月,津巴布韋通貨膨脹失控,津巴布韋央行發行了100萬億面值的津元紙幣。2009年4月,津政府宣佈不再流通本國貨幣,美元、南非蘭特、博茨瓦納普拉、英鎊和歐元就成了法定貨幣,以後的幾年裏,政府又允許了澳元、人民幣、日元、印度盧比成為了法定貨幣,而且政府不設定匯率,於是這個非洲內陸國家就成了世界上也許是唯一一個九種貨幣共存的國度,唯獨沒有他們自己的本國貨幣。
2015年6月,津政府才宣佈,民眾可把津元拿到銀行兑換美元。根據官方匯率,2008年以後發行的津元最不值錢:10萬億津元兑換2美分,20萬億津元兑換4美分,50萬億津元兑換20美分,紙幣“王中王”的100萬億津元兑換40美分,相當於超市裏兩個圓麪包的價格。
津巴布韋財長奇納馬薩披露,央行為“換幣”行動劃撥2100萬美元,計劃在一個月內完成。民眾可在指定的金融機構兑換,但銀行不會將居民原先的津元賬户自動轉換為美元賬户。(來源:新華08網)
BNPP:將人民幣納入SDR概率降至50%以下
法國巴黎銀行(BNPP)首席外匯和利率策略師Mirza Baig週五(7月10日)在最新報告中寫道,當前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籃子(SDR)的概率已從此前預估的70%下降至50%以下,因當前中國政府主要聚焦於股市方面,可能在推動改革和市場自由化上有所分心。
該行此前預計,中國央行(PBOC)會公佈新舉措以合併在岸和離岸市場,此舉或能説服IMF。中國竭力採取措施遏制股市大跌,使IMF對是否納入人民幣更加謹慎。
該行指出,股市的大跌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整個金融體系,貨幣也難以獨善其身,由此市場也開始尋求廉價的“宏觀對沖”交易策略。當前市場以買入美元/離岸人民幣作為“宏觀對沖”的策略是不奏效的,當形勢不妙時,歷史證明中國政府可以簡單地讓人民幣釘住美元。
SDR
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稱“紙黃金”)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它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兑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但由於其只是一種記帳單位,不是真正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因為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有的普通提款權以外的一種補充,所以稱為特別提款權。
目前,特別提款權的價值由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這四種貨幣所構成的一籃子貨幣的當期匯率確定,所佔權重分別為48.2%、32.7%、11.8%和7.3%。
德意志銀行:中國人民幣國際化舉步維艱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分析師週四(7月9日)表示,中國應減少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以緩和壓力。這種壓力已促使政府出台多項緊急舉措支撐股市。
該行認為,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已升值三分之一,鑑於中國目前的經濟疑慮升温,若進一步放開人民幣匯率可能導致其貶值。該行全球外匯策略主管Alan Ruskin也認為,把中國眼下的問題與美國在1980年代末的情況對比,中國人民銀行維持釘住匯率機制,同時又採取一些支持銀行業流動性與經濟增長的措施,這種情況讓其非常‘苦惱’。
他指出,中國政府所有努力都是要在推動利率自由化並開放資本賬户的同時,維護財政紀律。這樣的要求太高,意味着可能要推遲達成一些目標,比如人民幣國際化。
上證綜指自今年6月中旬以來已累計下跌30%,並在當局採取措施後於本週止跌。週四上證綜指反彈近6%,創2009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不過,該行分析師稱,中國政府採取的救市舉措主要是對交易設限。另外,中國一直在努力促進資金自由進出中國,並勸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把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籃子。
人民幣匯率穩定是宏觀經濟穩定的底線
最近兩週,我們正在經歷A股歷史上最壯觀的一場多空博弈。為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集中各方資源積極穩定市場已成為各方共識。但在當前的經濟金融大背景下,穩定市場的基本邏輯將在怎樣一個框架內展開?宏觀穩定的基本底線又是什麼呢?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中國金融市場宏觀穩定的基本框架是,用降準降息應對內部通縮壓力,以人民幣匯率維持基本穩定來保持外部均衡。特別是在人民幣國際化已邁開大步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就顯得更加重要。儘管去年至今美聯儲加息步伐數度反覆,導致境內即期匯率一度出現比較大的短期波動,但拉長觀察週期來看,這兩年的人民幣匯率仍然維持着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下波動的基本格局。
這種格局的意義何在?在於人民幣國際化之際,為進一步開放境內金融市場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開放格局下的境內金融市場,不僅僅服務於境內的人民幣持有人,同時也服務於全球範圍內的人民幣持有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帶一路”戰略下相關的人民幣交易結算所沉澱下來的資金,能否及時迴流到境內市場進行投資,以降低持有成本?很顯然,穩定的匯率環境將使境外持有人面臨更小的匯兑損失,也更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整體戰略,這也是中國央行一再與多國央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並有節奏地開發境內債券和股權市場的基本出發點。
這是開放大國格局下的必然戰略選擇。但從理論上講,作為貨幣外部價格的匯率並不僅僅只取決於外部需求因素,同樣也取決於內部的供給因素。我們所熟知的傳導機制是,中央銀行單方面增大貨幣供應或者實施降息,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幣的匯率。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可以注意到,近兩年中國央行不到萬不得已並不輕易動用利率工具,多數時候還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或者降準來維持境內市場貨幣供需平衡,讓市場自行形成均衡利率.
能夠把握這樣的主動權,正是因為我們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原則底線。之所以嚴格恪守這一風險底線,是因為風險事件失控後的救助成本高昂,很容易衝擊內外部均衡的基本框架,並導致進一步的惡性循環。只不過在過去兩年中,金融系統內的風險點一直聚焦於政府融資平台問題上,對於直接融資市場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社會上整體的預案和討論並不充分。
回到目前的股市維穩問題,筆者認為貨幣當局的底線仍然是不能影響到當下內外均衡的基本框架。因為一旦人民幣產生強烈的貶值預期,在一個穩定外部環境中做好經濟轉型的過程就有可能被打亂,通過進一步開放市場來盤活各方資源的整體戰略也有可能因此受到衝擊。
怎樣才能迅捷有效地將問題控制住,不讓市場風險進一步傳導到實體經濟之中?這恐怕是有關方面亟須論證和解決的問題。市場的問題可以讓市場解決,但如果局部市場的風波將危及宏觀整體框架,我們解決問題的視角也應該隨之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