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早已有大量舶來品運往中國,康熙皇帝就非常喜愛這些小巧精緻的儀器。各國使臣為討康熙歡心,是想方設法為大清統治者進貢巧物。南懷仁就曾經為康熙皇帝進獻過一輛汽車,當時的汽車工藝還不是特別純熟,但是新鮮的造型和特別的用途,讓康熙對這輛汽車愛不釋手。
清朝末期時汽車的製作已進完善,袁世凱為慈禧的生日禮物花費了不少心思,他送上的這輛汽車也確實別出心裁。不過坐慣了馬車的慈禧對這龐然大物感到陌生,初次見到這新鮮的鐵塊頭,即使貴如老佛爺,也鬧出過洋相。聽聞汽車這玩意,用途和馬車差不多,都是代步工具。慈禧表示質疑,就這麼笨重的東西,不用馬拉,難道還能跑得比馬還快?
為了滿足慈禧的獵奇心理,工作人員當場就發動了汽車。這大塊頭在短短的時間內,竟真的“轟轟”地運作了起來,其速度和馬車相比不遑多讓。思及此,慈禧不由得脱口而出,這汽車跑得這麼快,一定要花費不少糧草吧。此言一出,把周圍的使臣樂得直笑,他們趕忙上前替慈禧介紹這汽車的構造原理。
鬧出了這麼一通笑話,讓本就不喜汽車的慈禧更加厭惡它。清朝末年的人們狂妄自大,一味的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讓他們見識見識這些玩意,不過是開開眼界。
他們從根本上就不認為這是一項難得的發明,在他們眼裏只有中國的發明才值得稱讚。有這樣的民族自信確實難能可貴,可是過於自信會導致固步自封,這都不利於中國的進步和發展。
慈禧得到了新車,就向天下招攬會開車的賢人。但是在“馬車伕”駕駛汽車的過程中,慈禧發現身份低下的司機居然和她並肩而行。這是對慈禧身份的一種侮辱。慈禧當即決定讓司機跪着開車,可是跪着踩不到剎車油門,又如何能好好駕駛汽車呢。司機一路上艱難地駕駛,把車開得是歪歪扭扭。慈禧坐在車上也並不舒服,最後還是迴歸了傳統的轎子出行,這輛車沒有用上幾次,就在慈禧的寶庫中漸漸蒙上了灰。
慈禧對待汽車和司機的態度,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自滿的心理,一國統治者尚且如此高傲,其民眾也難以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當時的清朝人完全不自知自己的退後,這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