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在滬開展

  上海9月12日電 (繆璐)“海帆流彩萬里風――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展”12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集結中國航海博物館、廣州博物館、中國港口博物館三館藏品與研究的優勢,展現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流光溢彩,為觀眾帶來文化和藝術的雙重體驗。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重要的航海線路,千百年來,它不僅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往來,而且是東、西方進行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之路。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就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推動下孕育和發展的。

  此次展覽薈集三館精美外銷畫、外銷扇、瓷器、牙雕、銀器、漆器等外銷藝術品130餘件/套。這一時期中國大量銷往西方的外銷藝術品,既傳承了中國的傳統風格與審美,又別具西洋情調與趣味,形成一種新的藝術風尚,對西方的建築設計、裝飾藝術、生活方式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這一時期中西文化對話與融合的例證。

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在滬開展

  “海帆流彩萬里風――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展”9月12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 繆璐 攝

  其中頗具看點的有廣州博物館藏清乾隆青花鬥雞圖盤、中國航海博物館藏清乾隆廣彩開光西洋風景潘趣碗、廣州博物館藏清乾隆廣彩描金徽章紋盤、廣州博物館藏清乾隆象牙鏤絲紋章花卉紋摺扇等。

  清乾隆青花鬥雞圖盤是從“哥德堡”號上打撈出水的青花瓷,可以看出十八世紀中國的外銷瓷與流行於十七世紀的克拉克瓷有了明顯的變化,青花盤不再是寬邊,其釉面比克拉克瓷更為晶瑩。

  “哥德堡”號可能是中國人最為熟識的西洋帆船,這條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曾三次遠航中國廣州。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號第三次從廣州啓航回國,船上滿載着茶葉、瓷器、絲綢和藤器等約700噸中國貨物,船隻航行到離哥德堡港約900米的海面觸礁沉沒。

  18世紀中後期,西方各國在廣州開通商館以來,由於直接貿易,催生了大規模的西方訂單。外銷藝術品除了傳統的中國樣式與紋樣,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西方的審美與技藝。潘趣碗便是典型的外銷定製瓷。

  此次展出的潘趣碗就有清乾隆廣彩開光西洋風景潘趣碗,“潘趣碗”音譯自英文punch,是調製潘趣酒的容器。潘趣酒起源於印度,17世紀早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水手帶回英國,並在歐美傳播開來。十八世紀50年代開始,用外銷瓷器盛裝酒水飲料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一種風尚。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12月12日,之後,還將相繼在廣州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與觀眾見面。(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3 字。

轉載請註明: 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在滬開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