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9月11日電 題:海外華文媒體變革進行時:融合創新,行在路上
記者 周欣嬡
9月10日至11日,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福州舉行,來自五大洲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多位海外華文媒體高層人士齊聚福州。
作為享譽全球的華媒“首腦峯會”,歷屆論壇均高度關注全球華文媒體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向,而本屆論壇的重點詞彙之一即為“融合”。
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9月10日在福州市開幕,此次論壇規模超過往屆。來自五大洲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600餘位嘉賓齊聚一堂,圍繞“‘一帶一路’與華文媒體新發展”的主題展開高層對話,探討華文媒體的生存發展之道。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勢不可擋的變革浪潮
近兩年,全球範圍內的媒體融合趨勢愈加顯現。在技術因素驅動下,媒體融合從淺灘走向深水,逐漸邁向“深度融合”階段。與全球媒介的技術革新持續同步,華文媒體在傳播介質、傳播形式、媒體業態等方面,也已悄然變化。
以報業為例。華文報在報紙基礎上,構建出網站、微信、客户端等協同格局。新媒體從傳統媒體借力,傳統媒體則通過新媒體吸引年輕受眾,這種良性互動較成功的案例當屬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15年到2016年,該報紙的日發行量僅下跌了4%,但電子報紙下載率大幅上揚。總體核算,《星洲日報》日發行總量由2015年的40萬份達到2016年的43萬份,不減反增。
在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高端論壇”環節上,《星洲日報》總編輯郭清江向與會嘉賓表示,對於傳統媒體而言,“融媒體”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他説,“報紙轉型是肯定的,在過去10年,星洲媒體集團一直在積極往新媒體方向發展”。
傳統媒體緊跟“潮流”,後起之秀更鋭不可當。據統計,當前海外華文媒體之中,以網站、移動客户端、社交媒體賬號為平台的華文新媒體數量已突破4200家。本屆論壇,亦不乏意大利公眾微信號“華人談”主編、加拿大Ottawazine網創始人等以新媒體為起點的年輕華媒人身影。
9月10日,第九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媒體變局中的華文媒體創新分論壇在福州舉行。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媒體融合”≠“媒介融合”
在一場題為“媒體變局中的華文媒體創新”分論壇中,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新聞學院院長劉昶指出,媒體融合不等於媒介融合。
“仔細分辨就會發現,‘媒介融合’匯聚的是‘技術’,而‘媒體融合’講求的是‘技巧’。”劉昶表示,“單一疊加”與“立體融合”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鳳凰衞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將“融媒體”的概念分為三重:第一重,是在內容上將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加以匯聚;第二重,是在媒介形式上把廣播、電視、互聯網、新興媒體等平台加以整合;第三重,是在產業形式上有新的融合發展,如資本運作、兼併收購、企業合併等。
他以三句話生動詮釋自己對“媒介融合”的理解:所謂的傳統媒體,處在“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階段;融合開始後,將逐漸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融媒體”的發展,則是要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邁進。
9月10日,在福州舉行的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舉行“如何面對‘融媒體’”高端論壇。劉長樂、章新新、張曉貝、黃清龍、劉其筠、郭清江(從左至右)等出席。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融合”先要“融入”
根據多年從業經驗,《世界日報》總管理處社長助理兼中國新聞中心總編劉其筠指出,對於紮根海外的華文媒體而言,比講“融合”更重要的是先“融入”。
劉其筠表示,在海外,必須閲讀華文的大多都是移民。“哪裏有好的工作、哪裏更適合租住、生病了去哪就醫、怎樣培養下一代……類似這樣的各種生活問題,《世界日報》上每天登載超過3000條。”
劉其筠解釋,國內媒體雖然“看不上”這些東西,但這卻是一般移民生活的全部。“不管用報紙送達也罷,還是用手機推送也好,能夠把這些東西傳送到位,就已經達到了服務受眾的功能”,劉其筠説,“既然具備這項功能,就應該具有生存空間”。
經過多年發展,非洲華文傳媒集團坐擁報紙、雜誌、廣播電台、電視台、網站、影視等多種媒介,橫跨中文、英文、茨瓦納語、斯瓦西里語等多個語種,是當地首屈一指的華人媒體。
集團掌門人南庚戌在論壇期間表示,作為華人媒體,既要有大局意識,又要堅持服務華僑華人。他透露,融入當地,是其集團版圖成功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9月11日,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福州舉行“國家的形象和傳媒的承擔”專題演講,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啓正為在場嘉賓代表分享見解與觀點。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切忌盲目跟風
談及“融媒體”發展大勢,郭清江指出,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各媒體自身也有差異,變革過程中,媒體如果沒有調整出適合自己的融媒體方案就急於隨波逐浪,可能將加速自我滅亡。
“雖然現在各種公眾號等社交媒體不斷湧現,但海外華文媒體切忌自亂陣腳,盲目從眾沒有出路。”在日本《東方新報》社長何毅雲眼中,媒體轉型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轉變,而是要從骨子裏轉變意識。
歐洲時報文化傳媒集團總裁張曉貝亦提出,海外華文媒體通常都存在“三缺”――缺少資金、缺少技術、缺少專業人才,這和專業媒體無法相比,所以海外華文媒體如果要單純模仿國內專業強勢媒體,其實很難做到。
張曉貝坦言,儘管《歐洲時報》有幸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融媒體發展,初步形成了集紙媒、網媒、移動客户端、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視頻等於一體的發佈平台,但後續的發展困難很大,因為“現在技術發展得太快了”,“盲目去燒錢只能把自己燒死”。
他提醒業內同仁,越是如此,越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與優勢。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有可能在不甚明朗的前景中激流勇進。
9月10日,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福州舉行。圖為中國新聞社社長章新新發表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面對挑戰,依然上路
每一種新業態的孕育,都伴隨數之不盡挑戰與反思,海外華媒的“融媒體”時代亦是如此。
中國新聞社社長章新新在“高端論壇”中指出,融媒體的發展,牽扯到資源的融通、內容的兼容、傳播的互融以及內部部門利益的共融。他表示,融媒體應講求“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多次傳播”,但現在非常難解決的問題在於,“一次採集”過後,有可能面臨的都是同質化的傳播。
章新新還指出,融媒體發展過程中,“拿來主義”現象嚴重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對此,他建議行業內部要首先尊重同業版權,其次,華文媒體之間要形成共識,攜手維護共同利益,讓內地媒體對海外華文媒體有更加清晰的版權意識。
所謂“獨木難成林”,面對困境與挑戰,華文媒體更需要交流對話,需要抱團取暖,而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作為主辦方之一,中國新聞社希望通過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讓華文媒體表達心聲,哪怕是倒倒苦水。”章新新表示,大家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這是我們所樂見的”。
第九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已然落幕,但迎接風雨挑戰的華文媒體人仍將繼續走在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