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大郎,幾乎婦孺皆知。無論在小説《水滸》中或是在戲劇舞台上,“三寸丁谷樹皮”的形象均不光輝。可在他的故鄉河北清河,人們似乎有口皆碑地引證:“真正的武大郎是一位身材高大、文武雙修、英華內藴、為官清正的知縣。”
大郎武植,系清河縣武家那村人。據傳,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羣,因而,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在山東陽穀做了知縣。曾資助過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懷才不遇,家境日漸貧寒。於是,千里迢迢來投武大郎欲謀一官半職,擺脱困境。開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過了半年也沒聽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認為“武大郎真乃忘恩負義之輩”,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在回家路上,他編寫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後語,見村貼村,逢店貼店,於是乎,沿途傳遍了有關武大郎的粗俗之詞。誰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來了銀錢,幫他修房蓋屋,置買良田。這時,他才發現武大郎決非知恩不報,而是不搞以權謀私。他發瘋似地返回原路去撕自己貼的紙條。但是,悔之晚矣。這些東西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題發揮,因而謬論一傳再傳。
縣城東北的黃金莊便是被武家後人稱作“老祖奶奶”潘金蓮的家鄉。潘金蓮並不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4個兒子。老一輩傳下來説,武松也是她一手拉扯大的。老嫂比母,小叔是兒,哪來的殺嫂祭兄那宗子事兒!
黃金莊正南1.5千米便是武家那。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1946年掘墳時發現,墳中有一口楠木懸棺和兩具骨骸。據健在的3位參與挖墳的老人證實,從骨骸判斷武大郎相當高大,推算生前少説也有1.78米。再者,若是賣燒餅的,哪有楠木懸棺和許多青磚壘墓!
武家後代們還講説了許多武大郎匡挾正義,潘金蓮忠於愛情,協助武大郎清廉治政,剷除惡少的動人故事,恢復了武大郎和潘金蓮兩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