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進入四代機以後,以往哪種平時小批量生產,戰時突擊生產的方式行不通了。平時的戰鬥機生產量就體現了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
如果以四代和四代以上戰機的年產量為標準作個劃分的話,中美俄三國可以屬於第一梯隊。不過同在第一梯隊裏,也有強弱。中美兩國可以説是齊頭並進,俄羅斯就落後一些了。
我們先來看看俄羅斯的情況。飛機的生產都有個生產週期,從購買材料到加工生產再到交付,一般需要3年時間。如果是2017年交付的飛機,基本上是2014年開始生產的。
俄羅斯在兩個生產週期,也就是6年的時間裏,一共交付了241架飛機,平均每年40架左右。這其中包括:88架su-30Sm,58架SU-35、95架SU-34。這個數量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現在英國空軍的四代以上戰機一共才217架,俄國在6年時間裏就生產了一個英國空軍出來。
由於國際油價下跌,加上國際禁運導致俄國經濟持續低迷。在重重困難下還能達到這樣的產量,不得不讓人佩服。雖然俄羅斯的飛機年產量並不低,但和我國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國共有三家主要的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的生產廠商,分別是沈飛、成飛和西飛。
根據目前公開的2014年的數據來看,沈飛當年一共生產了10架殲15、4架殲11BS、16架殲11BH、8架殲11BSH以及4架殲16原型機。年產量突破40架。
成飛大約在同一時間生產了48架殲-10A、殲-10S和殲-10B戰鬥機以及4架殲-20原型機。
此外西飛還生產了12架殲轟-7A/B飛機,合計年產量大約為100架左右。還是僅僅是2014年的數據。在之後的三年裏,三家廠商都有脈動生產線投產,飛機的生產速度比2014年有較大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僅沈飛和成飛中的任意一家,就相當於俄羅斯全國的飛機產量。我國全國的的飛機年產量約是俄羅斯的3倍。
換句話説,以目前中國的生產速度,可以在兩年的時間裏生產出一個日本空軍或者一個英國空軍。
飛機和發動機製造技術所涉及的領域包括裝配、鑄造、鍛造、成形、機械加工、特種加工、焊接、熱處理和表面處理、工藝檢測、複合材料加工等等很多方面,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科學與技術的基礎能力和水平,更是直接決定了戰鬥機生產的能力。
2011年,我國的工業生產總值首次超美國,結束了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頭把交椅上坐了整整100年的歷史。這是目前還在世的人們一生都沒有經歷過的事。
也正是這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體現在軍事實力上,才有了這令人驚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