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起航“新時代”――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黃金時代”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中華民族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時刻,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就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出了下一個三十年新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明確宣示:
“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新中國成立一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從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十九大報告的“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詞之差,讓世人感受到中國人民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烈追求、對“強起來”的堅定信念;從十八大報告所描述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到十九大報告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一詞之差,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展現出華夏文明五千年精神敬仰與人類追求的“人間天堂”理想。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今天的中國”全面轉進“新時代”
68年前的1949年9月21日,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向全民族發問:“如果我們的先人和我們自己能夠渡過長期的極端艱難的歲月,戰勝了強大的內外反動派,為什麼不能在勝利以後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
68年後的今天,共和國締造者的“歷史之問”,歷經兩個三十年,由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不懈奮鬥,用舉世矚目、史所罕見的成就給出了可以告慰1840年以來“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的響亮回答:
今天的中國,用低於世界6%的水資源和7%的耕地,一年能生產500億件T恤衫(超過世界人口的7倍),46.2億雙皮革鞋靴,21億部手機(超過全球產量80%),8億噸粗鋼(世界供給量的50%),24億噸水泥(世界總產量的近60%),34億噸煤(幾乎與世界其餘地方的總量相同),超過2800萬輛汽車(佔全球總產量近30%),和110萬個專利申請(佔全球總量近40%,超過美日總和)。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車、隧道、橋樑、公路、手機、計算機、自行車、摩托車、空調、冰箱、洗衣機、傢俱、紡織品、玩具、化肥、農作物、豬肉、魚、蛋、棉花、銅、鋁、書籍、雜誌、電視節目,甚至大學生的“製造者”。一句話,承受用全球極少的自然資源養活超過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壓力,中國提供了全球1/3的主要農產品和接近一半的主要工業產品。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競爭力指數最新結果也表明,中國與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成為全球五個最具工業競爭力的國家。另據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等機構對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的研究結果,2016年中國、美國和德國佔據世界最具製造業競爭力國家的前三位。
接受《t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CCB榮譽講席教授文一不無感慨:“尤其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僅僅一代人的時間裏,中國創造了驚人的生產力,從一個極度貧窮、人均收入僅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水平1/3的農業國,轉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活力的工業強國。”
現任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聖路易斯分行)助理副行長的文一稱,中國崛起已令人驚訝,她崛起的和平與文明方式更令人稱奇。中國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但只擁有6%的世界水資源、7%的世界耕地,“沒有任何國家和地區曾在這樣的條件和挑戰下,單單通過互惠的國際貿易實現工業化和糧食自給,而不是重複西方工業強國當年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奴隸販賣,以及對弱國發動血腥侵略戰爭的發展老路。”
正因此,一位被認為是非主流的經濟學者在其一本講中國經濟制度的書中也發出喟嘆,“我可以在一星期內寫成一本厚厚的批評中國的書。然而,在那麼多的不利困境下,中國的高速增長持續了那麼久,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情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蹟。”
而這一切僅僅是東方古國“鳳凰涅”之後振翅高飛的前奏。美國在20世紀初猛然闖到世界舞台聚光燈下,而中國則在21世紀初“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文一根據相關數據測算,給出了他的結論,從“十三五”期間開始,假設兩國保持相同的人口增長率,未來中國經濟維持7%左右的增長,而美國經濟維持2%左右的增長,40年後以匯率計算的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將趕上美國,而中國經濟體量無疑會數倍於美國。
“其實,中國不一定要在人均收入水平上趕上美國,只需趕上日本(人均收入約為美國的2/3)或韓國(人均收入約為美國的1/2),就可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大國家。”在文一看來,這隻需20~30年左右的努力就可能實現。
“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韓國的30倍。可以想象一下,10個日本或30個韓國的製造力和GDP是什麼樣?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一個日本就讓全球感到震撼,在二十一世紀40年代相當於‘10個日本’的中國會對世界產生何等影響?”他以為,這可算得上是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國,帶給人們的一個直觀印象。
現在,“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面對二十一世紀即將宏大展開的新三十年,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社會主義中國標定了全新歷史座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他豪邁地向中國人民宣告,“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啓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哿ν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新時代新方位新矛盾的四個歷史視角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意藴深長地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面對十九大明確的“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任務,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從四個宏大的歷史視角,向《t望》新聞週刊記者立體地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時代方位和歷史內涵。
從1949 年新中國成立之後近70年的歷史視角來看,中國處在國家發展生命週期的迅速崛起期,目前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提出,從二二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胡鞍鋼認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對此,他解釋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當前我國最大的國情,同時需要把握住初級階段“變”與“不變”的核心,“初級階段的大判斷、大週期、大趨勢沒有變,而所處的新時代的特徵有變化,目標任務有發展。”
這就是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胡鞍鋼強調,這個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特徵也會逐步顯現,中國現在已經具備諸如後工業化、人口老齡化、服務業現代化等發達社會的特徵。“這就必然要求我們的發展理念和工作中心,從過去單一的經濟現代化升級到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從局部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物質現代化到人的現代化,即‘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
從1978 年改革開放之後近40年的歷史視角來看,中國仍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創造了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人口規模最大、消減絕對貧困人口最多的歷史紀錄。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關鍵在於通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經濟起飛。具有務實開拓性、積極建設性而又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我們國家在新時期空前活躍起來,快速發展起來,日益繁榮富強起來。不到40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並在30多年內走完了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才能完成的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和全球化道路。
同時,胡鞍鋼提醒説,中國經濟起飛奇蹟還在持續,但在迅速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積累了諸多深層次問題,比如人與自然的矛盾、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民生領域欠賬問題……並且,現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距習近平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目標還有差距。無論是解決“發展病”問題,還是實現更高水平的奮鬥目標,都需要繼續不懈地全面深化改革。
從進入21 世紀以來的近二十年曆史視角看,中國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也開啓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徵程。
胡鞍鋼分析説,進入21 世紀,受益於2000 年以後成功把握和充分運用了戰略機遇期,中國推進了從“全面趕超”到“全面超越”的大追趕。
21 世紀的前十年,中國依然保持了經濟高增長。在加入WTO之後,中國按照市場經濟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完善對外開放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經濟合作,並通過正式實施“走出去”戰略加速了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和一體化。在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後,又率先完成經濟復甦和貿易復甦,加速縮小了與美國各方面的差距,中國充分利用了這一戰略機遇期,擁有了更加有利的國際地位,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形成了對世界強國的加速追趕之勢。
後十年則逐步形成全面超越大勢。這反映了國際競爭中“不進則退”的殘酷鐵律。作為第一趕超對象的美國,經濟始終無法走出次貸危機後的低迷,而且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泥淖和數量龐大的海外軍事基地繼續大量吞噬美國財政,製造業“空心化”導致美國出現了以“逆全球化”為總統競選口號的特朗普上台。反觀中國經濟繼續穩中求進地保持中高速增長,通過簡政放權、供給側改革、精準扶貧、新業態新產業的培育持續釋放改革紅利,綜合國力顯著提升。
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胡鞍鋼分析説,“我們已經爭取了35 年的戰略機遇期,應該可以再爭取35年的和平發展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內外部環境。”
在他看來,儘管來自國際國內的壓力挑戰層出不窮,當前中國發展本身在影響全球局勢方面的“權重”卻越來越大。“這不僅將深刻影響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成就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中國錨’,反過來又能成為我們爭取35年甚至更長戰略機遇期的根本立足點。”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視角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我國已經完成了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從加快發展到科學發展再到“穩中求進”的“換擋”,並實現了從增長數量到增長質量、從增長速度到增長效益的升級,實施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正以世界大國的姿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與此同時,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言,“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進入新常態的總體基本方向沒有變,既有“時”(仍處在戰略機遇期),又有“勢”(仍處在全球上升通道)。有利條件多於不利條件,機遇大於挑戰,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
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啓歷史新篇章,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全面審視和準確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這“兩個大局”的發展大勢,全面體察和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羣眾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新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因勢利導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再上一個發展新台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胡鞍鋼認為,這正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民族榮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的新綻放。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新徵程
十九大的召開,開啓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將“中國夢”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命運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採訪中,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田應奎向《t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十九大報告讓每個華夏兒女都能激發出中華民族“家國天下”的偉大情懷,“如果説‘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那麼從這個意義出發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毫無疑問歸根結底也是中國人民的現代化。”
每個人的夢,都是民族的求索;每個人的夢,匯聚民族的收穫。長期研究中國醫療衞生髮展的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就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的論斷,以自己的體悟為《t望》新聞週刊記者作了生動的解讀。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均預期壽命35歲。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時,人均預期壽命68歲,達到了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壽命水平。為什麼新中國健康現代化能夠率先發生奇蹟、率先走在前面?可能有許多答案,但她認為最終都會歸結為“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兩大因素構成的中國道路。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近300年時間,人類消耗了難以估量的資源,也只解決了幾億人的現代化。只能説資本主義現代化是少數人的現代化。”在李玲看來,“中國夢”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僅是實現經濟發展領先於世界,更是要探索出引領人類發展的新模式。“我覺得,中國最應該並且可以作出貢獻的,就是探索以人類健康和幸福為目標的新型發展模式。”
她對這種模式作了直白的描述。“我們可能不需要太高的人均GDP,同樣可以活得很健康,可以活得很幸福。”目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6.3歲,人均收入8000多美元。與之相比,美國人均收入48000多美元,人均預期壽命不到79歲。“中美之間人均預期壽命相差不大”。
現在,北京和上海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分別達到82歲和83歲。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到2030年,我國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0歲。這位專家説,中國規劃一般相對保守,“屆時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有望達到80歲”。
“十幾億的中國人,人均預期壽命比當今世界最發達國家還長,而且能比他們過得更有滋有味、更安全幸福,這不就是‘中國夢’嗎?”李玲深有感觸:“如果大家齊心協力建設健康中國,我覺得中國的現代化真的大有希望。十九大報告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具有深遠意義。”
事實上,“健康中國”戰略已深切觸動了包括國際學術界在內的國際社會。10月14日,英國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就中國大病醫保制度創新撰文分析説,“大病保險從2013年實施以來,累計覆蓋了10.1億人,並已有超過1100萬居民直接受益(其中60%是農村居民),累計賠付資金超過300億元。目前在醫療費用中,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能報銷50%左右,大病保險可對剩餘部分再報銷50%左右,這意味着實際報銷比例可達到70%到80%……大病保險這一務實政策正在減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國建國240餘年,至今還沒能實現醫療保障體系對3億多人口的全覆蓋。
接受《t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胡鞍鋼説,目前我國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極大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必然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和飛躍。習近平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然會在“基本實現現代化”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兩個新時代偉大階段性目標的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胡鞍鋼看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思想,至少具有四方面深刻的實踐內涵:
一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最重要一點,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落腳於“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不僅意味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也包括每個個體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
超脱出傳統發展經濟學觀念中將物質的積累或者某一單個指標作為發展標誌的解釋框架,將人的全生命週期作為發展涵蓋的對象。中國共產黨將這樣的思想落實到具體的國家規劃和行動之中,從而實現了從抽象之人到具體之人的全面發展。
二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質是人民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實質必然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本質上是對十幾億中國人民的人力資本投資,即在不同年齡階段,通過人力資本投資來促進全面發展。這就要求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是物質要素的現代化,而更應當是服務於人生命全週期的物質、精神、社會、文化、生態、安全等因素的現代化躍遷。
三是人民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體。辯證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在於認識到人民羣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是創造一切社會財富的主體。在這一過程中,任何人的發展都需要他人的幫助,任何人的發展本身也對他人的發展產生外溢,從而形成個體發展之間的互補和關聯,使發展不只是個人的自由發展,還有與他人的互動發展、共享發展。這種“發展共同體”,才能使十幾億中國人民水乳交融地凝聚成“利益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
四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調動人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胡鞍鋼看來,其最終目標正是不斷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不斷解放人民的創造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將人民目標和國家目標相結合,將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相結合。”
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徵,就是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和改革舉措都緊緊圍繞“為了人民”,這最大程度地調動了人民創造歷史的動力和動能。田應奎談到,“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反映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通過偉大斗爭和偉大實踐,又一次深化了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發展規律的突破性認識,是引領中國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激奮人心的新時代新方略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歷史新起點上,如何科學地衡量當前中國現代化發展水平處在什麼位置?
接受《t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啓根據定量數據測算,得出了2014年中國大致處於發展中國家的中間水平的結論:第一次現代化(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完成99%,第二次現代化(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達到發達國家的45%,總體發展階段是第一次現代化的成熟期。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兩個新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給出了六方面維度:
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到那時,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那時,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到那時,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羣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到那時,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到那時,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給出的維度則是:“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過去300年裏,世界上大約有20多個國家、10億人實現了現代化。在21世紀前50年裏,中國將有十幾億人實現現代化。中國現代化任務超過發達國家總和。至2049年第二個一百年目標,未來短短30多年的時間內,要完成如此艱鉅的現代化任務,胡鞍鋼認為,需注重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特性、創新性的四大因素和四大優勢:
第一個因素是不斷增加的現代化因素。即最大限度擴大生產、創造財富,最大限度利用現代知識、科技、教育、信息等要素。凡是發達國家具有的現代化因素,中國都可學習吸收;凡是發達國家正在創新的現代化因素,中國都應跟蹤創新;凡是發達國家不具有的現代化因素,中國都要實現創新引領。在追趕中創新,在創新中超越,儘快使中國成為一個日益現代化、全面現代化的強國。
第二個因素是不斷增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素。只有不斷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素,才能凝聚十幾億人民,動員社會各種力量,辦國家大事和民生大事;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才能在政治上實現民族團結,多元一體,國家統一強大,社會長治久安,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獲得重大成就,並達到中等發達或發達程度;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相比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
第三個因素是不斷增加的中國文化因素。胡鞍鋼從一個學者的角度將我國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創新,概括為“一條道路、八個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和平發展道路,共同發展社會和共同富裕社會,全民學習型社會,全民健康社會和全民健身社會,安居樂業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開放創新型社會和知識社會,和諧社會和穩定社會,民主社會和法治社會。隨着中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華文化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大復興的時代。
第四個因素是不斷增加的綠色生態因素。即生態文明的綠色現代化,為當代人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為後代人提供生態財富,為全球提供生態安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未走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增長與温室氣體排放共同增長的傳統老路,而是經濟持續增長而温室氣體排放持續下降,乃至經濟增長與温室氣體排放徹底脱鈎的綠色創新之路。
在胡鞍鋼看來,這四大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21世紀中華民族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內在特徵,同時四大因素有機結合又形成了四大優勢:
優勢一,後發優勢。從國際比較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經歷了不斷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與這些國家有許多相似之處。作為後發國家的中國又具有諸多“後發優勢”,可以吸取他們的教訓,避免他們的錯誤,在更高、更新、更綠色的起點上創新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
優勢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國的實踐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速度要快。中國具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不僅可以用幾十年時間趕上乃至超過資本主義國家用幾百年時間才能達到的水平,還可以保證實現“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優勢三,中國文化優勢。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延續性、包容性和開放性。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是五千多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追求現代化相比,中國有着更為豐富的歷史資源和文化資源,一旦與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學習、借鑑、交流、融合,就會成為中國加速現代化、創新中國特色“世界大同”現代化的巨大資源和文化優勢。
優勢四,綠色生態優勢。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突出地位,遵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規律,創新綠色發展道路,創新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大力投入生態資本,加速積累綠色資產,形成人與自然持久和諧的新局面。
“中國獨特的綜合優勢,不僅有助於自己加速追趕超越發達國家,還可以為南方國家探索實踐新型現代化提供有益經驗,拓展多樣化的途徑,為解決世界重大發展挑戰提供實踐和模式意義上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胡鞍鋼認為,2049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制度優勢。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這是開幕會前,景海鵬代表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整裝待發“兩個階段”實現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
從1985年起,胡鞍鋼參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系統地從事中國國情研究,至今已有32年的學術生涯。如果再加上知青歲月,可以説他比較完整地經歷了新中國中央領導集體一棒接一棒地帶領中國人民開啓的社會主義事業征程。
在十九大召開之際,回望1949年,展望2049年,他從國情研究的學術角度判斷,二十一世紀,中國共產黨有四大使命待實現:
第一,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使命。
第二,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使命。
第三,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第四,“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歷史使命。
胡鞍鋼説,“這正是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使命和歷史性任務,與馬克思提出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的歷史使命是相通的。”
採訪中,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則向《t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在開創又一個偉大時代的新的三十年裏,執政黨一定會辦好三件要事:
一是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人民羣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要堅決防範和糾正什麼。”他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打鐵必須自身硬。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二是共同富裕。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告誡全黨,“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和要求,他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羣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面對中國啓航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兩個階段”方略,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金一南用四句話寄語下一個三十年為中國夢奮鬥的中國人民:
第一句話,亨利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講到,“大國塑造本國安全環境的兩個條件,一是國力的日漸增強,二是舊的國際秩序逐漸瓦解。”今天,我們這兩個條件全部符合了。
第二句話,上世紀末,英國人哈米什 麥克特雷在《2020年的世界》一書中講到,“中國越是不團結,世界就越感到高興。”
第三句話,俄羅斯總統普京講,“國家越強大,個人越自由。”
第四句話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提:“我們黨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樑,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自身必須始終過硬。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定黨性原則,勇於直面問題,敢於刮骨療毒,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
金一南告訴《t望》新聞週刊記者,新中國一路走來,光榮和夢想需要代代相傳。“或許我們對前輩有不理解的地方,可能他們也有失誤的地方,但是他們給我們挺起了堅強的脊樑。現在,我們的脊樑能不能像他們的那麼硬,能不能讓我們的後人踏着我們的肩膀前行?”
三十年前的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會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副總書記、政府副首相格拉,向客人全面闡述中國“三步走”戰略時説,“已經過去的八年多證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但要證明社會主義真正優越於資本主義,要看第三步。現在還吹不起這個牛。我們還需要五十年的艱苦努力。那時,我這樣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們現在的娃娃會完成這個任務。”
潘維對此感慨頗多,“我們只用了三十多年就把中國從一個世界上最著名的貧困落後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對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標、開啓的新徵程,堅信只要一代人一代人堅持不懈地奮鬥,必定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百年時,讓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最強大最幸福的民族。”
他説,“到21世紀中葉,當現在30歲左右的青年一代退休的時候,這代人同樣可以對子孫們説,中國現代化的這一棒,我們跑贏了,這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特別引用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對青年一代的莫大期望寄語70後、80後、90後、00後們: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記者 王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