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北京這樣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個類似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才行。於是,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成了吸引人口的重點所在,這些城市也迎來了做大做強的好時機。
根據《第一財經週刊》今年5月底的報道,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依據大量最新的城市大數據,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再次排名,併發布了《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結果顯示,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15個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的席位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漢、重慶、南京、天津、蘇州、西安、長沙、瀋陽、青島、鄭州、大連、東莞和寧波。
在積極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無論是新一線城市,還是濟南、廈門等二線城市,“搶人”步伐正在加快。只有加速“搶人”,才能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承擔起京滬等一線城市的部分功能,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現在城市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人力資本的競爭,這個人力資本既包括高端人才,也包括普通白領和藍領階層。
不過,儘管近幾年我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在城市擴張方面取得不少成績,但在涉及深層次的户籍改革、農民工市民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為此,不少新一線城市及二線城市近期均出台了户籍改革新政。
新一線城市正在崛起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曾在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時説,中國出現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的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國的服務性功能過度集中在一兩個城市。
目前,國家中心城市正在研究和佈局之中。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加速發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擔全國性的功能,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節點。這也成為很多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重要機遇。
儘管這些城市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仍有巨大差距,但它們確實已經成為許多人傾向於落户的新目標。尤其是隨着高鐵、城際軌道等快速交通網絡的形成,鄭州、西安、武漢等樞紐型城市正進一步擴大自身對周邊的輻射能力和集聚要素資源的能力。
以鄭州為例,2016年10月,鄭徐高鐵開通,這意味着鄭州通過高鐵聯通了河南、安徽、江蘇3個省份,盤活了中原地區與長三角城市羣。如今,鄭州能通過高鐵直接抵達129個城市,是全國高鐵直達城市數量排名第6位的城市。
在武漢城市圈,隨着城際軌道網絡的建成,包括鄂州等周邊城市的人,一到週末就跑到武漢來消費,週日下午再坐城軌回去。
根據一財週刊新一線報道,新一線城市中,蘇州的夜間活躍度指數得分最高,從晚上22點開始到次日早晨6點前,蘇州有30.9%的公交線路仍在提供服務;在以電子製造業為核心支柱、擁有海量工廠的東莞,已經有了OPPO、vivo這樣的手機行業佼佼者,未來還會有華為加入,這個正在變化中的城市給了許多年輕人機會,並用更好的生活將他們留了下來;此外,西安、成都、武漢在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指標上甚至還超過了北京以外的一線城市。
多地出台“人才新政”
有人就意味着有千萬種可能性,因此城市是否吸引人才十分重要。今年以來,包括武漢、長沙、成都、西安、濟南、南京、杭州、鄭州、青島、廈門、天津、重慶等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都加入了“人才爭奪戰”。
例如,武漢的“落户新政”自5月22日起實施,包括18項户口遷移政策調整;留在武漢創業就業的大學生,畢業3年內無須買房即可申請落户,博士、碩士可直接落户;一個月後又提出了“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
長沙則在6月29日發佈“人才新政22條”,未來5年將投入百億以上資金,吸引儲備100萬名人才;5月8日,西安出台23條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提出“未來五年,預計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名”。
江蘇省無錫市日前也進一步放寬了重點人羣落户條件,對中央要求全面放開放寬的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市外已安置的轉業、退伍軍人等重點落户羣體,增設落户途徑、放寬落户條件。
去年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更大釋放內需潛力。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開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等限制。也就是説,除了京滬等人口少數幾個人口超過千萬的一線城市外,其他城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一線城市要控制人口規模、疏解非核心功能的情況下,三四線中小城市吸引力又不夠,那麼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就將成為吸引人才的重點所在。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認為,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要吸引人才,但更要留得住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將當地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做大做強產業鏈;另一方面則是要創造良好的教育、醫療、營商環境及城市環境、居住條件等,讓人才能夠在這些城市紮根。
推進轉移人口市民化
在集聚要素能力提高的同時,加快户籍改革,推進轉移人口市民化也是目前城市之間、地區之間競爭的重要內容。
推動轉移人口市民化是近幾年我國加快新型城鎮化的重中之重。上述發改委發展規劃司負責人日前介紹,2016年進城落户約16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35%,户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2%,分別比上年提高1.25、1.3個百分點。不過,該負責人也坦陳,目前“只是解決了一部分人的落户問題,實際落户進程不及社會預期”,尤其是外來人口較多地區的實際落户進程仍不及預期。
他説,目前有些地方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戰略意義,對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這一重要決策的堅定決心仍然認識不夠,過多考慮落户後增加的短期成本,而忽略敞開户籍大門帶來的人口紅利和遠期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購房落户政策,將租賃房屋納入“合法穩定住所”的範疇,成為一種新的趨勢。目前,住建部已會同有關部門選取了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廈門、武漢、成都、瀋陽、合肥、鄭州、佛山、肇慶等12個城市作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的單位。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租賃房市場的發展,將加速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房價高阻礙了年輕人特別是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在大城市落户,租房新政使年輕人有了新路,降低了入户城市的門檻。”
例如,鄭州明確,在縣 (市)、上街區政府駐地鎮和其他建制鎮有合法穩定住所 (含租賃)的人員,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可根據本人意願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户口。在城鎮以社區為單位,設立社區公共户口。對在本轄區實際居住但無本人合法房屋產權的人員,統一在社區公共户口落户。
此前6月,濟南市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取消投資納税、購買房屋等落户限制,對市內五區(歷下、市中、槐蔭、天橋、歷城)以外常住户口人員,在該區域內同時具備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合法穩定就業且按規定參加本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滿2年,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在居住地申請落户。
一旦對人口有較大吸引力的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户籍進一步放開,將吸引人口集聚。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北京和上海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2000萬,確實出現了很多“城市病”,但很多二線城市的人口在五六百萬,離北京、上海的距離還非常遠,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在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及城市發展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眾多新一線、二線城市正使出渾身解數招徠“人才”。放寬大學生落户限制甚至接近“零門檻”,發放就業、創業補貼,提供租房、購房便利……各個城市迫不及待地將繡球拋向“人才”。 (7月25日澎湃新聞)
在人口紅利正在演變為人才紅利背景下,各地的人才搶奪大戰,正是對這一背景的有力響應。深圳、武漢、成都、西安眾多城市先後加入人才搶奪大戰,呈現着不同的攬人之道和發展之道。該怎樣把人才留下,或者為我所有,為我所用,城市之間你拼我殺背後,既是求得自身發展的需要,更可反映出一個地方怎樣的人才觀,和由此而呈現的發展思路的高低。
城市留人才的方式很多,既有非常現實的高工資,保障住房、户口等“硬通貨”,還有些是需要切實感受的城市文化、城市環境、社會治安以及一座城市的整體印象。人才在不同時期對北上廣深及眾多二線、三線城市之間,即可呈現出城市在人才選擇的關注度。
在招攬人才時,一些地方過分追求高學歷、洋學歷,但是過分的追求高大上,其實對地方發展需求度並不大,甚至成為地方發展的包袱。一座城市對哪些人才有需求,其基礎是這座城市行業發展佈局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除了博士研究生等,一些急需的專業,包括高職、技工等專業技能人才,不僅需要研究性人才來撐起發展的高度,還需要“工匠之基”“工匠精神”來填充發展的實度,構成比較完善的人才基礎。
人才政策該避免“獨木前行”之弊。留住人才,不僅僅需要“人才政策”這一單項支撐,還需要各項配套政策的跟進與對接。之前,有媒體報道,西北某市實施人才引進計劃時,一位博士生應聘近十個月還沒有等到招聘結果。應該承認,該市引進人才政策內容之廣泛可圈可點,但是,一些單位管理模式,舊有的施政思維,還不能與“高度重視”的人才政策相匹配,這就造成了人才政策的“跛腳”,給當地招徠人才造成了障礙。
城市和人才之間的相引相吸,其實是一個雙項選擇的過程,在相互選擇中,實現城市和人才的共贏。即便有高度重視的人才政策,但其他配套措施不到位,或者相對滯後,也難以支撐起城市對人才重視的框架。而人才對城市的選擇,在經歷了現實和理想的綜合較量後,呈現出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
人才是城市興旺的基礎,城市是人才發展和安身立命的平台和港灣。人才濟濟,地方發展生態、國家發展生態即不斷優化。留下人才,反映一座城市的發展生態和魅力指數,又能在不斷的蓄積中優化城市的發展生態和魅力指數。只有不斷實現城市發展和人才需求的雙項對接,做足發展所需的各項功課,才能實現城市和人才之間的雙贏。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立
(2017-07-26)
一段時間裏,幾乎所有互聯網O2O公司的發展策略都是:低價補貼用户迅速佔領市場,形成口碑傳播,增加用户粘性,逐步取消補貼,找到投入產出平衡點,實現盈利。
而大多數公司都是卡在了“取消補貼”這一步,只要取消補貼,客户就立刻流失。在一大批O2O企業破產之後,大家得出了結論:燒錢燒出來的用户沒有忠誠度,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重視現金流。
可惜創業不能彩排。
“快服務”作為O2O大戰中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之一,已在部分城市實現盈利。成立於2015年的“快服務”經歷了市場和資本的大起大落,也摸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不燒錢“發動羣眾”的打法。
雖然現在 O2O 不再炙手可熱,但他們的創始團隊仍然相信 O2O 生活服務領域一定會誕生服務業的淘寶。
快服務
2015年10月,快服務在石家莊上線;2016年3月,向更多的城市開始推廣。去年11月份是快服務的一個高速成長期,基本上做到了每個月增長20%-30%之間。目前用户數達到350萬,開通的省會城市達到十多個,還有一百多個地級市,而且在省會城市基本上都做到了盈利狀態。
從“快服務”的名字上,我們就可以顧名思義知道它的創立初衷。當市場上出現像美團外賣這樣的產品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快速及時的物流在人們的生活中、城市的各個行業裏,都是有很大需求的。傳統的物流基本上都是隔日或者是次日到,即便順豐也只能在部分城市的部分網點實現十一點之前送達。這樣一來,高時效性的同城快遞,是一個極大的空白。
所以綜合以下三點,快服務應運而生:
第一、創始團隊在2014年看到像外賣這樣行業的迅速發展,意識到這樣的配送其實可以推廣到各個行業。
第二、從整體上分析市場來看,市面上的電商非常發達,但純粹的服務平台卻非常空缺,做一個基於同城本地的配送或者跑腿的服務交易平台的市場,前景是很大的。有着這樣的想法,就開始創業。
第三、從整個快遞和物流市場來看,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空包區間。
在此情況下,快服務的“專人直送”業務其實是一個一小時配送的市場,“同城當日達”業務是一個兩小時到八小時的配送市場,所以這兩個之間的市場規模不言而喻。
雖然是從美團外賣身上獲得創業的靈感,但絕不代表要照搬它的模式。比如在培養用户習慣的方式上,美團是通過燒錢獲取市場的一個典型榜樣,很多公司看見這個榜樣,立馬去模仿,然而大部分在燒錢的前期就把自己燒死了。其實美團的方式,只是樹立了這樣一種成功的模式,但不證明每個人都可以模仿。
在培養用户習慣這件事情上,快服務非常理性的,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驗證自身模式和價值的正確性。最開始快服務選擇在一個小的城市,也就是比較乾淨的環境,去做測試。整個測試結果表明,只要有用户市場在,並且產品有價值,燒錢與否並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核心因素。
從2016年到現在,快服務的用户端幾乎沒有任何補貼和燒錢,但是月增長速度還是很快。這種做法更像是傳統的創業路徑,先是MPV,找到產品的價值,再慢慢獲取用户和市場來逐步實現一個增長過程。
而並不是每個團隊都有像美團這樣的機會和機遇,從一開始就通過不斷地融資,不斷地燒錢,從而擴大市場規模。快服務會找到適應他們市場環境和公司所處環境下的發展路線,這個路線可能是適用範圍更廣的、更普遍的路線。
那快服務早期是怎麼獲取種子用户的?
首先線上的部分,是利用自己的朋友圈。我們自身、朋友、合作伙伴,基本每個人大概覆蓋了一百到兩百的朋友,把他這些人在一個羣裏進行推廣,如果這個產品本身對他們是有用的,他們是會去分享傳播的。
其次線下的部分,因為本身選擇的是三、四線城市,城市相對較小,就能夠比較準確地分析出目標用户是誰、最容易在什麼地方出現、怎麼去獲取他。並且由於線下的城市面積不是很大,獲取這些信息的成本也比較低。
那為什麼會選擇在三、四線城市首先開展?
快服務是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事情,其實就是O2O,城市規模的大小是做這件事的時候一個非常大的因子。在三四線城市,能夠比較好的通過線下召集到提供服務的服務者,也能夠比較好的接觸到線下的用户。
城市的規模小一些,可以很好地通過線下的傳單、線上的朋友圈覆蓋到,就比較方便測試兩邊,通過平台把他們撮合到一起。
摸索出這些方法後,快服務又在相對大一點的城市做測試,發現做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的話還是會選擇區域面積相對小一些的,因為這種情況下,整個市場競爭環境是比較理性的,沒有其他的事情去幹擾。
並且,三四城市的整個市場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市場非常空白,就有非常大的空間和非常從容的時間讓快服務去打磨產品。
那整個模式我們出來之後我們就開始在相對比較大的城市開始去做推廣,去獲取更多的用户。這是我們整個的一個發展路線。
快服務CEO馮勇
關於“同城”的概念,快服務創始人馮勇有自己的看法。同城更大含義上是一個大同城的市場。比如説像京津冀才會形成真正的一個大同城的概念。當你佔據了這樣一個大同城的市場,你才可能做類似於像電商這種快銷品配送服務的更大的市場。
比如説中國的快遞中,同城快遞和異地快遞分別佔整個快遞的比例大概是27%和73%,但馮勇認為,未來五年之後可能整個數據會顛倒過來。這裏的同城快遞更多地認為就是這種大同城的概念,像剛才講到的京津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等等。所以在這種理念下,快服務是一定會進軍一線城市的,現在也正在籌備開啓北京市場。
“費用成本”和“服務質量”是O2O互聯網公司的一大難點,快服務的服務人員是採取自營模式還是眾包模式?為什麼採取這種模式呢?眾包模式又是如何保證服務的質量呢?
快服務鎖定核心是以同城配送為主,實現標準化,就像嘀嘀打車是A點到B點送人,快服務是A點到B點送貨。用户需要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送什麼,就去匹配我們的服務,服務者的整個過程也會比較簡單,那整個服務過程就可以標準化,並且對服務者的質量進行監管。
所以簡單來説,快服務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不是説自營還是眾包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説在提供的服務中找到了一個很窄的服務入口,並且這個服務入口是可以去標準化的,整個標準化的過程都是通過系統通過產品通過流程來進行約束的。
剛才提到的快服務創始人馮勇,2006年畢業以後,先在BAT——百度,騰訊這樣的公司——工作,在百度的時候負責百度貼吧和百度地圖的技術架構和技術社區反作弊的實行。2010年開始他就一直在創業,整個互聯網剛起來的時候,做了一款智能手機+硬件=POS機功能的移動支付產品。然後就是現在在做的,同城及時物流這樣一個平台。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投身創業潮,以馮勇的個人經驗來説,無論創業者自身經歷如何,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我們正處在中國一個最好的時代——“在這一個非常好的快速發展的時代下,每一個想創業的、想努力工作做事情的人,其實都會有機會、並且能夠有機會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所以在這個時代,創業和就業都是非常好的選擇,主要還是看自己的過往經歷和對未來的規劃。”
(2017-07-21)
西安某校園招聘會現場
西安在美留學生願畢業後到成都落户——7月初,由《成都日報》刊發的一條新聞引起了媒體廣泛關注。三秦都市報記者注意到,成都人才新政在輿論圈引發的“地震”,只是新一線城市“人才大戰”的冰山一角。
隨着大量人才從北上廣等傳統一線城市迴流,二線城市同質競爭加劇,人才流向的下一個熱點在哪裏,最終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該地區能否在未來脱穎而出。對坐擁自貿區和中國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定位的西安來説,打贏這場人才爭奪戰至關重要。問題在於,面對競爭城市各出奇招的局面,西安怎樣見招拆招,又如何填補短板,打出自己的王牌?
戰略
西安五年引才育才100萬
説起西安人才政策,目前最新的當屬5月8日發佈的《西安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帶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下簡稱《若干政策》)。
據《若干政策》介紹,西安五年預計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名左右。其中,A類人才50名、B類人才300名、C類人才1000名、D類人才10萬名(其中“雙創”人員不少於2萬名)、E類人才80萬名、海外人才5萬名。
從A類到E類的人才劃分有明確解釋,A類人才包括國內外頂尖人才,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B類人才為國家級領軍人才,包括國家級重點學科、工程實驗室學術技術帶頭人等;C類人才為地方級領軍人才,包括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全國模範教師等;D類人才包括在世界500強、行業20強企業中擔任中層及以上職務的高級管理、高級技術人才,被西安用人單位聘用並給予年薪30萬元以上待遇的人員等;E類人才包括具有碩士、學士學位,中級職稱、技師等相應職級的人員。
對比
各地人才新政“來勢洶洶”
記者注意到,西安對於A到C類高級人才的政策優惠力度,相比長沙、武漢等城市可謂毫不遜色,但就D類到E類人才的政策福利來説,並無優勢可言。
比如,長沙對新落户並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
而義烏則喊出“砸鍋賣鐵也要把人才引進來”。對符合條件的省部級以上領軍人才、博士或正高、副高或高級技師、碩士、本科、大專或技師等人才分別給予最高一次性140萬元、80萬元、50萬元、40萬元、30萬元、20萬元購房補助。
首先打響本輪人才爭奪戰的武漢,則是通過“招才”機制發力,除推出成立“招才局”、大學生在讀期間可繳存公積金、放寬大學生落户條件等一系列政策外,還打出“校友牌”。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就是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的首批“招才顧問”。
推出招才妙招的還有成都。通過建設人才公寓和租賃住房,對來成都應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可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
相形之下,對於占人才比例最大的E類人才,西安相關政策表述為:納入公租房保障範圍,並優先予以保障,顯得相對籠統和模糊。
溯因
他們為什麼不願留在西安
實際上,優厚的人才政策只是吸引人才的簡單策略,更有吸引力的,還包括髮展空間、發展機會、生活質量等更多元的軟件因素。
對於1990年出生的杜川來説,留在西安“殊為不易”。杜川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在西安發展,主要是因為老家在寶雞,在西安工作離家近。
實際上,杜川留在西安,花了很大功夫。2014年本科畢業的他,當時並未在西安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很多企業並不接受沒有經驗的應屆生。”故不得不前往深圳打拼。兩年後,在深圳工作磨練了一身本領的他,才得以回到西安安定下來。
也是在同一年11月,身為吉林人的小李卻選擇了離開。小李2016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7月11日入職恆大集團西安有限公司,4個月後離職返鄉。
小李説,當初之所以選擇西安,是看中西安生活壓力小,而且當時只找到這麼一份工作。他的離開,是因為不能適應崗位。
對於西安,小李表示有很多古建築令人流連,但他也感到西安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不文明現象不少,“多次看到路邊有大小便的。”此外還發生過幾次丟失東西。
學新聞的安鑫是今年剛剛畢業,他坦言,所在專業目前真正就業的同學,不超過三分之一。一方面,所在學校知名度一般,另一個問題,“僧多粥少,就業崗位稀缺”。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老家不在陝西的同學往往會果斷地選擇離開,毫無留戀之意。
企業
看重有經驗人才致應屆生就業難
在西安微媒軟件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春江看來,西安小微企業眾多,而小微企業就更看重有經驗的人才,看重他們的“即戰力”。對於小微企業來説,培養應屆生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往往是小微企業不願承受也承受不起的。
張春江以所在的IT行業為例,培養一個應屆生到可以勝任崗位,最短往往也要半年之久。如果選擇一個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馬上就可以有所產出。“如果你是企業,你會選擇誰?”
張春江表示,大型企業有專門的實習崗,有的還有專門負責培養新人的工作人員,所以往往能接受批量地招聘應屆生,也便於管理。但問題在於,很多大型企業的就業崗位都在省外,當這些企業進入校園招聘,也帶走了不少應屆生中的尖子人才。
基於以上兩種情況,導致了西安高校眾多,但人才流失嚴重,同時對其他二線城市人才也缺乏吸引力的現狀。
觀點
西安要優化環境 企業要轉變觀念
出生在陝北,剛剛從西南大學畢業的小孔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班級共有33人,已經就業的同學首選重慶,其次北京,沒有一個來西安就業的。
小孔雖是陝西人,但他沒有來西安工作的意願。對於箇中原因,小孔分析説,“西安在教育資源的均衡度、交通出行文明、市民待人文明方面都還有提升之處。因為工作在哪個城市,就意味着要接受這個城市的生活品質。如果大西安能在這些軟件方面大有改進,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來這裏。”
張春江則認為,企業要改進觀念,為本地學子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讓他們想要留在西安,也能夠留在西安。他以自己企業實踐舉例説,“過去我們也是側重招聘有經驗的應聘者,但是後來發現,一來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少;二來普遍薪水較高;三來這樣的人才對企業環境、團隊融合要求較高,容易流失。從前年底開始,我們嘗試在學生畢業前一年介入,通過招實習生的方式培養人才,這樣等他們畢業後就可以上崗了。通過一年多實踐,效果很不錯,也為我們積累了進一步發展的骨幹人才。”
張春江表示,除了企業轉變觀念,另一方面,希望政府部門能牽線搭橋,學校也更多地向他們這樣的小微企業開放。“實際上,我們招實習生,也是通過一些在學校工作的朋友的私人關係聯繫。希望有更多機會,能進入學校組織的校園實習。現在大量的學校校園實習是對接大企業,學生得到的鍛鍊未必充分。讓學生更多地到小微企業鍛鍊,既能適應目前西安的市場現狀,也能得到足夠強度的鍛鍊,這樣對學生和企業來説是雙贏。”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任保平告訴記者,“我們現在都在講人口增長多少,不講人口流失多少。實際上,在近年來的人口流動中,西安是不佔優勢的。”基於此,任保平進一步分析説,“城市發展主要靠人。人的集聚對城市發展有很大帶動作用。近年來很多城市之間人口流動量很大,特別是一線城市人口、人才在減少,這時它的經濟發展就有危機了,這是為什麼二線城市開打人才大戰的根本原因。”
在任保平看來,西安要應對各地“搶人大戰”需做兩手準備:首先要大力發展產業,產業發展起來,有足夠的企業了,有大量就業機會,人才就能留下來,上次市上開座談會的時候,我就講,大西安城市建設不光是要把城市骨架拉大,主要還得有產業。城市規模擴大,相當於長骨頭;有產業、有企業以後,相當於長肉;然後讓人才要素、文化要素髮生作用後,相當於有智慧,才能長腦子。新產業沒有起來,企業沒有出來,就業機會少,陝西高校這麼多的人才培養不能為本地做貢獻,就是個麻煩問題。第二就是要借鑑其他城市,出台能留住大量人才的有效措施。好多人不留在西安的原因是收入水平低,在這種情況下,房價物價上漲,他的生活水平受影響,就不願留在這裏。所以我們要在住房、教育等多方面向人才多做傾斜,再加大力度,擴大覆蓋面,如此,才能在人才競爭中身位領先。
文/圖本報記者王繼成
實習生孔垂楠
(2017-07-17)
李不是
今年夏天,要説有什麼比天氣還要火熱,當然就屬一場由“新一線城市”向北上深發起的全面的“人才爭奪戰”。
比如號召“楚才回家”的武漢就是發起人才爭奪戰較早且影響力頗大的一個,該市響亮地打出“留下百萬大學生”的口號。緊接着,南京、長沙、西安、成都等相繼加入爭奪戰,紛紛出台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
以成都為例,7月2日成都結合城市發展規劃、產業佈局等,和招才納賢政策一同發佈,誘惑力滿滿。
兵貴神速,僅過不到半個月,作為納賢計劃之一的13個成都青年人才驛站就將在明天(7月15日)正式接待入住,凡來蓉應聘的本科及以上學歷應屆生,均可免費入住7天。
的確,對於北上深之外的二線核心城市來講,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人力就是生產力,誰能贏得“人心”,誰就能把人才真正留住,進而複製北上深過往的成功。
但也必須看到的一點是,一線城市雖然落户門檻在收緊,但其人才聚集效應還有發揮的潛力,大量新一線城市和二線核心城市開始搶奪人才,也會倒逼一線城市的憂患意識,促使其繼續重視人才吸引政策。
其中深圳就是一個典型,此前該市出台各項補貼政策吸引人才,且額度不低,在全國範圍內都算前列。比如近日深圳發佈《深圳市住房建設規劃2017年度實施計劃》,根據這一新政,2017年深圳計劃新增安排建設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5萬套,用地出讓優先滿足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
再加上此前深圳針對傑出人才的獎勵補貼,針對基礎人才的租房和生活補貼等政策,深圳可謂在其他城市搶奪人才的形勢下,打響了反擊戰。
儘管當前深圳房價很高,令大學生望而生畏,但房價的高低背後也代表着一個城市經濟活力的強與弱、“大牛”企業的多與少、工資待遇的好與差。人才鬆動的理由或許只有一個,但留下人才的理由卻有若干個。當深圳在人才和住房政策上動腦筋時,吸引人才的空間依舊不小。
在深圳連續而強勢的反攻下,其他城市的搶人大戰機會還多不多?答案是機會依舊很多,且更應該持續發力!原因如下:
其一,北上深等一線城市中,當前只有深圳在大舉吸納人才方面的政策比較突出。
深圳在2016年上半年出台81條“人才新政”,今年以來又連續出台多項舉措,包含落户、納税等多種方式。相比之下,北京和上海依然保持對户籍嚴控的狀態,從2014年起,落户北京的“進京指標”呈逐步趨緊態勢,2015年北京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引進指標不超過9000人,2016年只減不增。上海自2015年起,流入人口持續轉負。從當前現狀來看,深圳依然保持人才流入態勢,而北京和上海則存在着人才迴流的空間。
其二,一線城市高昂的房價導致人心思變,轉而向二線城市流動。而一旦人才陣營出現鬆動,就比較難再穩固。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近一年餘陸續從北京前往杭州、成都、重慶等城市,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帶着真才實學轉戰的人才,其在新就業地的收入往往並不亞於北京,甚至高於北京,但迴流二線城市之後,差不多的收入實際消費能力卻有較大增長,何樂而不為?
其三,在高鐵大建設的這些年裏,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物流、人流、企業投資的走向,從而重構了城市格局。一些原本的二線城市躋身新一線城市,中西部的成渝等中心城市也逐步能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抗衡。
比如前段時間發佈的一份較為權威的城市發展綜合指數當中,鄭州已成為全國高鐵直達城市數量排名第六的城市,可通過高鐵直達129個城市。
而在大品牌青睞度中,成都的指數更超過很多東南沿海城市,在入駐品牌數和品牌門店數上甚至超過了廣州;在航空實力比拼上,成都已是北上廣之外最強的城市;本週,成都又發佈“產業新政50條”,對吸引高端人才、培育高技能人才等制定出多項細則,不僅涉及對人才的獎勵,甚至覆蓋了對企業、院校等培育人才的機構進行的補貼,彰顯其吸引人才的誠意。
萬變不離其宗,能夠吸引到人才的根本原因,還是新一線城市和一些二線城市的發展速度驚人,城市競爭力越發雄厚。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年夏天這場轟轟烈烈的人才爭奪戰,未來將會引發足以改變城市產業地圖的深刻變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川渝橫貫線”)
(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