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全民”在左,“金牌”在右

  中新社天津8月27日電 (記者 王祖敏)8月27日,開啓“全民模式”的第十三屆全運會在天津盛大開幕。

  本屆全運會增設羣體項目,取消獎牌榜,這看似尋常的一增一減,卻是全運會在跋涉半個多世紀後的艱難轉身。

  資料圖 8月22日晚,天津隊(紅)球員在比賽中扣球。當晚,第十三屆全運會女子排球成年組決賽階段比賽在天津人民體育館拉開戰幕,東道主天津隊3-2戰勝福建隊取得開門紅。中新社記者 佟鬱 攝

  1958年後,中國退出國際奧委會和幾大國際單項組織,因此1959年開始的全國運動會,既是體育界為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的獻禮,也是隨後20多年中國人關注和了解體育的最重要窗口,甚至承載了那個時代不少人的體育情懷。

  中國重返奧運大家庭之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之際,但因綜合國力不足,那時的競技體育承擔起振興中華的重任,隨後的全運會也與奧運密切接軌,成為孕育“金牌大國”的搖籃。

  但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也帶來利益驅動下的副產品,全運賽場的“唯金牌論”應運而生。興奮劑醜聞、裁判黑哨、打架鬥毆、一些本不適合參賽的老將“被複出”等負面新聞逐漸躍居新世紀後全運會的頭條。

  屢被詬病的“全運怪狀”引起了中國體壇各界的重視和反思。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首提“和諧中國,全民全運”的“大全運概念”。遺憾的是,彼時的“全民全運”不僅有名無實,更因賽場內外諸多“黑幕”,令外界對全運會的質疑達到高峯。

  2013年第十二屆全運會再次提出了“全民健身,共享全運”的主題口號,並出台了節儉辦全運、增加大球項目獎牌數、嚴肅賽風賽紀等多項措施,但依然無法改變全運會“關注度下降、負面新聞上升”的尷尬局面。

  直到四年後的天津全運會――

  “全民全運”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接納了近萬名草根選手參賽的體育狂歡;扭轉金牌至上的政績觀和價值觀,也不再只是居高臨下的振臂一呼,而是“取消獎牌榜”這一“釜底抽薪”的鐵腕決策;打破區域界限、整合優勢資源更不再是一份奢望,而是鼓勵跨單位組隊、支持軍隊和地方聯合培養選手、邀請華人華僑參賽的實際措施……

  時至今日,全運會也許仍有諸多未盡人意之處,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體育人為改進這一延續58年的“品牌”所付出的努力與誠意。

  事實上,無論是在前20年藴含了中國人的體育熱情,還是在改革開放30年來對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貢獻,全運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如今,中國已經立於世界舞台的中央,體育逐漸迴歸強身健體的“本位”;多媒體、全方位的信息時代,也帶來了觀眾視覺的多元化;競技賽場不再是金牌一葉障目,精彩賽事和感人故事,更為觀眾所喜聞樂見。這一時期的全運會自然也需重新定位,只有做出順應民意的改變才能真正贏回民心。

  體育畢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競技體育的強大與否,也是衡量一個體育強國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全民全運”的天津全運會並非淡化將於8月28日全面展開的競技賽事――雲集中國體壇現階段最強陣容的明星、老將、新秀將齊聚天津,在不同賽場展示中國風采、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引領全民健身熱潮,詮釋競技體育的精彩和懸念――“全民”在左,“金牌”在右,全運會將因其在天津的華麗轉身而載入中國體育史冊!(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0 字。

轉載請註明: 全運會:“全民”在左,“金牌”在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