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撫慰“你們不能這樣對我”,流動兒童不能無學可 2016.2.20日

  近日,四川留守男童峯峯不捨返城母親,哭喊“你們不能這樣對我”的一組圖片在網上廣泛傳播,虐哭無數網友。有人責怪這位母親太過狠心,“再難,也應該把孩子帶在身邊生活”。但對於進城務工者來説,將孩子帶在身邊的困難豈是自己就能克服的呢?

  沒人願骨肉分離,但上學難使進城務工父母只能將子女留在老家

  兒子的哭嚎背後,也有母親心酸的眼淚。沒有哪位父母願骨肉分離,錯失子女的成長曆程。但不管是生活經驗,還是統計數據,都顯示隨遷子女很難跟着父母到城市裏面去。

  峯峯的哭嚎虐哭無數網友

  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具體到每個家庭自身的原因、父母住宿條件有限、工作太忙無瑕照顧等等不一而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孩子離開原籍、隨父母搬到不同居住地後,他們的受教權益常常無法得到保障。

  首當其衝的是入學機會和受教育條件的不平等。向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開放的公辦學校本就不多,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學校招生,往往還設置種種障礙,父母除了要提供就業、居住、社保等證明,往往還得繳納一筆高昂的“借讀費”或“擇校費”。否則子女就會被拒絕於免費義務教育的大門之外,被迫到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備短缺、教學質量低劣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先不説學生在此根本無法得到正規的教育,這類學校還常因教育管理部門取締而關閉,致使隨遷子女更加無學可上。

  以北京為例,2014年春季學期起,各區縣的“外地”學童遞交小學入學申請,在以往的“五證”(即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暫住證及户籍所在地開具的無人監護條件證明)上添上了更多細節。豐台區要求父母一方在豐台務工,昌平區則規定暫住證辦理日期必須在去年之前。有些區縣還對父母雙方的社保繳納方式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如通州區明文規定需“在我區”工作並繳納社保。不少家長不得不將帶出來的孩子送回原籍入學。

  但也不能怪流入地政府冷漠,它們揹負了具體的財政負擔

  對於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我國早在2001年就確定“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兩為主”政策,為何進城務工者要將子女帶在身邊讀書還這麼難?

  説到這,大家可能會想到户籍制度的影響、地方保護主義的阻礙等。這些當然是原因,但最大的瓶頸還是錢的問題。我國對義務教育實行的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財政體制,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目前我國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中,87%左右是由基層地方政府負擔,省級政府負擔11%,中央只負擔2%。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機會的供給主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對當地政府而言,多一個學生,就需要多一筆資金支出。而當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到流入地入學,該地的財政就會面臨巨大壓力,在一些外來人口比例高、甚至和本地人口倒掛的地方,更是如此。


  對大部分務工人員而言,隨遷子女入學所需的“五證”並不容易提供

  這裏舉中國“百強縣”之一的浙江温州瑞安市為例。瑞安一直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行低門檻的政策。根據2015年的數據,瑞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新居民子女佔31.3%,逾九成在公辦學校入學。與之對應教育支出也很高,近幾年都佔到瑞安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三成以上。儘管如此,仍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隨遷子女入學的需求。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地方政府往往只能用軟性的政策予以抗衡。比如通過設置多種高門檻來阻撓外來工子女進入當地公辦學校就學。瑞安也開始了以社保換教育的政策——“新居民”必須提供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以及一年以上社保,他們的孩子方能入學。根據媒體報道,不符合條件的,孩子基本都回老家了。儘管如此,“瑞安在全國來説是做得比較好的。”

  然而即使中央也撥付了配套資金,依然無法保證隨遷子女上學問題

  近幾年來國家開始重視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2015年底發通知加大中央財政對東部地區的支出責任(過去,中央財政對地方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農村,對外來人口流入多的東部城鎮則基本沒有投入),要求實現生均公用經費補助“錢隨人走”(學生無論在哪裏接受義務教育,國家都會按照不低於基準定額的標準足額安排補助)。

  但這些對於解決隨遷子女上學難問題恐怕作用甚微。

  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

  對於以基層政府負擔為主的義務教育而言,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一直是比較薄弱的。而在政績觀影響下,基層政府常以是否能帶來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增長為自身的行動指南,對短時間內難於觀測績效的義務教育投入動力嚴重不足。所以,雖然上級財政給流入地多撥發了資金,但後者很可能並未相應增加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而把錢用於發展地方經濟和增加本地財政收入上。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宋映泉即擔憂,中央加強對義務教育公用經費的支持不足以激勵地方,反而會使地方政府更不願意擔責。

  除了資金投入外,還應理順責任,才能讓親情不被割裂

  要徹底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國家必須加大公共財政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並把義務教育投入納入地方領導幹部的考核,不能讓義務教育“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

  還要建立一個更合理的隨遷子女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中央有負擔隨遷子女的義務。同時,流入地政府也應主動承擔隨遷子女一定的財政責任——他們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這裏的繁榮。具體而言,流入地省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流動兒童教育財政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則要根據流動兒童的數量、分佈狀況和變化趨勢等,合理規劃學校佈局和發展,充分保證流動兒童能公平地接受義務教育。

  農民工子弟學校常被管理部門取締

  此外,公平對待各類民辦學校,引入市場機制,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也是應有之義。結語曾經有人探討過解決留守兒童現狀的問題,就是把留守兒童變成流動兒童,可是,如果上學的錢都解決不了,當留守兒童變成了流動兒童,很多問題依然是難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18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撫慰“你們不能這樣對我”,流動兒童不能無學可 2016.2.20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