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網絡熱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網絡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社會、民生、國家等熱點綜合資訊。
蛩,蝗蟲的別名,俗稱“蚱蜢"。古書中亦多指蟋蟀,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等。
蟋蟀的叫聲,是大自然的催眠曲,很多人都喜歡聽,伴着蟋蟀的叫聲很快就睡着了,但在古人寫的詩詞裏,蟋蟀的叫聲是非常令人傷感的,特別的悽美,比如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
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蟋蟀在草叢中幽悽地鳴叫着,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
又如民族英雄岳飛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迴故鄉,千里燃戰火,被驚醒,已三更。站起身,獨繞台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為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
《清平樂·候蛩悽斷》
張炎
候蛩悽斷,人語西風岸。
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蟋蟀哀鳴欲斷魂,秋風蕭瑟秋江岸,人與秋蟲共鳴。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絹,千里蘆花望斷,不見歸雁行蹤。默默愁煞庾信,可憐夜夜脈脈含離情。只有那一葉梧桐悠悠下,不知寄託了多少秋涼悲聲!寫秋寒,不言西風呼嘯,而言候蛩悽斷;寫秋感,不寫半個愁字,而言蘆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現作者深厚的功力。
《蝶戀花·桐葉晨飄蛩夜語》
陸游
桐葉晨飄蛩夜語。
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
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
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
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
深秋時節從前線奉調回京,一路上但見枯黃的桐葉在晨光中颯颯飄落,又聽到寒蛩不停地在夜裏悲鳴。面對如此蕭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後再也難以受到重用的現實,心中十分沮喪灰暗。這不僅是寫實,也還有象徵的意味。因為這時他在主和派排擠下被罷了官,從此遠離朝廷,也就更難以實現他抗金報國的理想了。
《行香子·天與秋光》
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
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悽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牀。
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黃昏時刻的院落,給人悲涼的感覺,酒醒過後往事浮現出來使愁腸更愁。怎麼能忍受這漫漫長夜,明月照在這空牀之上。聽着遠處的搗衣聲,蟋蟀發出的長而尖的叫聲,還有漫長的漏聲,感覺時光過的太慢了。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
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
鏡裏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
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祥興元年,文天祥率兵繼續與元軍作戰,兵敗,文天祥與鄧剡先後被俘,一起押往大都。在途經金陵時,鄧剡因病暫留天慶觀,文天祥繼續被解北上。此時鄧剡寫了一首《酹江月·驛中言別》贈行訣別,文天祥寫此詞酬答鄧剡。這首詞表現了作者激昂慷慨的氣概,忠義之氣,凜然紙上,熾熱的愛國情懷,令人肅然起敬。文天祥的詞是宋詞最後的光輝。
《卜算子·獨自上層樓》
程垓
獨自上層樓,樓外青山遠。
望以斜陽欲盡時,不見西飛雁。
獨自下層樓,樓下蛩聲怨。
待到黃昏月上時,依舊柔腸斷。
獨自上層高樓,極目遠望,青山在遠方若隱若現。望到夕陽要墜落的時候,還是看不見鴻雁飛來傳音信。獨自走下高樓樓下的蟋蟀發出悽怨之聲。待到明月高懸時,仍然愁思腸斷。 這首詞以情見長,寫出了主人公由盼望逐漸變為失望,再變為悽切哀怨,直到柔腸寸斷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過程。
《虞美人·銀牀淅瀝青梧老》
納蘭性德
銀牀淅瀝青梧老,屧粉秋蛩掃。
採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
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銀牀淅瀝青梧老“遙應下闋尾句所點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掃”一句,則深化了前一句的寫景,在井闌、庭樹、落葉之外,又添了蟲鳴,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現眼前。“屧粉秋蛩掃”一句飄然起思情,由實景入虛,秋蟲聲聲,芳草小徑幽幽,伊人的芳蹤已失,再也喚不回。
《尾犯·夜雨滴空階》
柳永
夜雨滴空階,孤館夢迴,情緒蕭索。
一片閒愁,想丹青難貌。
秋漸老、蛩聲正苦,夜將闌、燈花旋落。
最無端處,總把良宵,只恁孤眠卻。
佳人應怪我,別後寡信輕諾。
記得當初,翦香云為約。
甚時向、幽閨深處,按新詞、流霞共酌。
再同歡笑,肯把金玉珠珍博。
秋天漸深,蟋蟀聲聽起來叫得很苦,夜晚將盡,燈花不久就落了。最無聊的時刻,總是讓良宵在孤眠的寂寞中過去。寫深秋時節蟋蟀悲鳴,又收回來,將視點落在室內很快落下的燈花上,自然引出下文,直抒抱影孤眠,辜負良宵的無聊。
《霜葉飛·重九》
吳文英
斷煙離緒。關心事,斜陽紅隱霜樹。
半壺秋水薦黃花,香噀西風雨。
縱玉勒、輕飛迅羽,淒涼誰吊荒台古?
記醉踏南屏, 彩扇咽寒蟬,倦夢不知蠻素。
聊對舊節傳杯,塵箋蠹管,斷闋經歲慵賦。
小蟾斜影轉東籬,夜冷殘蛩語。
早白髮、緣愁萬縷。驚飆從卷烏紗去。
謾細將、茱萸看,但約明年,翠微高處。
泠泠清清的寒夜,蟋蟀彷彿也在唉聲嘆氣,悄聲低語。小蟾:未圓之月。殘蛩語:指蟋蟀發出的悲啼。
《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
蘇軾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
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睡在竹蓆上,感受到夜的微涼知道秋天已經來到,更是聽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婦人快紡布。
《秋霽·江水蒼蒼》
史達祖
江水蒼蒼,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
廢閣先涼,古簾空暮,雁程最嫌風力。
故園信息,愛渠入眼南山碧。
念上國,誰是、膾鱸江漢未歸客。
還又歲晚,瘦骨臨風,夜聞秋聲,吹動岑寂。
露蛩悲,青燈冷屋,翻書愁上鬢毛白。
年少俊遊渾斷得,但可憐處,
無奈苒苒魂驚,採香南浦,剪梅煙驛。
臨風而立,聽着夜晚蕭瑟的秋風,吹動起我心中的冷寂。夜露中蟋蟀叫得悲慼,一盞青燈照着冷屋,翻着書禁不住愁腸滿腹,將兩鬢染成了白色。年少時豪爽俊逸的遊伴已完全斷絕了消息。
《大德歌·秋》
關漢卿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睡不着。
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
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秋蟬煩噪罷了蟋蟀又叫,漸漸瀝瀝的細雨輕打着芭蕉。
《早秋山中作》
王維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
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裏蟬聲薄暮悲。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逢臨秋季草堂邊蟋蟀叫得更急,時近黃昏深山裏蟬鳴徒增悲意。是景語,也是情語,映襯出作者的遲暮感。
《夜遊宮·人去西樓雁杳》
吳文英
人去西樓雁杳。
敍別夢、揚州一覺。
雲澹星疏楚山曉。
聽啼烏,立河橋,話未了。
雨外蛩聲早。
細織就、霜絲多少。
説與蕭娘未知道。
向長安,對秋燈,幾人老。
秋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夾雜着蟋蟀的哀鳴,彷彿織布機梭在來往穿行,織出了我那如同繁星般的滿頭白髮。這種悽清艱苦的境況,即使我告訴伊人,恐怕也難以體會到我現在的心情。我遙望京師,獨自一人對着一盞熒熒秋燈,怎能不百愁俱生,那絲絲白髮,怎能不再添幾莖?
七夕節馬上就要到了!説到節日,其實在我們國考行測考試中,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考查也越來越多。考官喜歡將傳統節日與詩詞相結合進行命題,比如在2014年國考行測中,有這樣一道題目,給出4個詩句,要求按詩句所描寫節日的時間先後進行排序。如下圖所示:
這就要求我們對有關節日的詩句有一定的積累,下面小編就整理一些描寫節日的詩句供大家參考。
一、春節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2.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出自宋代陸游的《除夜雪》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譯文:
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着來年的豐收。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字體趕寫着迎春的桃符。
二、元宵節
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出自宋代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譯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明亮。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後同敍衷腸。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仍同去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了衣裳。
2.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熔金 一作:鎔金)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譯文: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彷彿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緻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着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閒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着翡翠寶珠,身上帶着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髮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3.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出自唐代李商隱的《觀燈樂行》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譯文:
帝王之都,到處月光如水,花燈如山, 裝飾華麗的香豔的馬車堵塞了寬敞大道。 身處閒暇卻無緣目睹中興之年元宵盛況, 只得帶着羞慚隨着老鄉去觀看迎接紫姑神的廟會。
三、寒食節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從春秋時傳下來,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在寒食節,要求禁煙火,只吃冷食。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出自唐代韓翃的《寒食 / 寒食日即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裏忙着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裏。
2.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出自唐代孟雲卿的《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譯文:
二月的江南鮮花開滿枝頭,我卻獨自在異鄉逢此寒食節,遠離了家鄉親人,感到很悲傷。貧窮人家往往沒有生飯的煙火。對於富人來説,一朝「斷炊」,意味着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説,「往往」斷炊,包含着多少難堪的辛酸!這不單單是為了明天祭奠子推。
3.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出自唐代宋之問的《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譯文: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
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
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後,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四、清明節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2.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陣子·春景》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裏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譯文: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後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着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着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在採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東鄰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它是預兆我今天鬥草獲得勝利啊!不由得臉頰上也浮現出了笑意。
3.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剗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雲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繫馬,此地曾經別。樓空人去,舊遊飛燕能説。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雲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裏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髮?
譯文
野棠花兒飄落,匆匆又過了清明時節。東風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夢驚醒。一陣涼氣吹來,向我的孤枕襲來,我感到絲絲寒意。在那彎曲的河岸邊,我曾與佳人舉杯一起飲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與佳人離別。如今人去樓空,只有往日的燕子還棲息在這裏,那時的歡樂,只有它能作見證。
聽説在繁華街道的東面,行人曾在簾下見過她的美足。舊日的情事如東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遺憾又像雲山一樣一層層添來。假如有那麼一天,我們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將會像鏡裏的鮮花,令我無法去折。她會驚訝我又白了頭髮。
五、端午節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出自宋代蘇軾的《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譯文:
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佈滿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髮髻上。與朝雲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備註:蘇軾被貶惠州已是第二個年頭了,在端午節這個團聚的日子裏,想到自己的侍妾朝雲,於是作此詞送給她。)
2.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出自明代邊貢的《午日觀競渡》
共駭羣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譯文:
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着羣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閒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六、七夕節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出自宋代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
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着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2.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在秋夜裏燭光映照着畫屏,手拿着小羅扇撲打螢火蟲。夜色裏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七、中秋節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出自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2.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自唐代李商隱的《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譯文:
透過裝飾着雲母的屏風,燭影漸漸暗淡下去。銀河也在靜靜地消失,晨星沉沒在黎明的曙光裏。月宮的嫦娥恐怕後悔偷了后羿的長生不老藥,現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顆孤獨的心。
3.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八、重陽節
1.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薄霧瀰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嫋。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説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2.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着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推開窗户面對穀場菜園,手舉酒杯閒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裏觀賞菊花。
4.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峯巒翠微。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餘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着牛山流淚。
(2017-08-18)
暗戀這種感情,最是折磨人。想説又不敢説,默默的看着又不甘心。那種糾結,那種痛苦,那種無奈,那種彷徨得感覺,簡直快要讓人瘋狂。
那麼,暗戀的詩句究竟有哪些呢?下文一一告訴你。
暗戀的詩句
1、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
2、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3、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4、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5、欲把相思説似誰,淺情人不知。
6、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暗戀的詩句
7、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8、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9、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10、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11、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牋費淚行。
12、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暗戀的詩句
13、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14、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15、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16、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17、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18、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19、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2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21、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22、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23、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4、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暗戀的詩句
25、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26、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27、直緣感君恩愛一回顧,使我雙淚長珊珊。
28、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29、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30、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oTo”:誒 暗戀也可以説情竇初開…
(2017-08-15)
【編者按】
作為中國最知名的詩詞學家之一,葉嘉瑩教授多年來不僅潛心於詩詞研究和教學,更對詩詞文化的普及用力甚勤,即使年逾九十,依然不遺餘力地推動着古典詩詞的傳播和傳承。
近日,葉嘉瑩先生受邀參加了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用詩詞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而本文是歷史學者汪榮祖先生以《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一書為依託,對葉先生詩詞人生的梳理,由澎湃新聞經文匯出版社授權發佈,以饗讀者。
葉嘉瑩(右)
葉嘉瑩教授字迦陵,出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勤讀詩書,進大學後又得名師傳授,對中國傳統詩詞有極深的造詣。隨夫婿遷台後受到政治迫害,備歷艱辛。幸憑其在詩詞上的造詣,先後受到台灣大學、哈佛大學與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賞識,桃李滿天下,揚名中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自動請纓回國講授詩詞,引起極大的反響與成效。今迦陵先生定居南開大學,主持詩詞研究。新屋也已在校園建成,美觀舒適,經早年的坎坷後,終得晚年安居迦陵學舍。這本口述自傳,道盡迦陵先生的遭遇,及其在苦難中的奮鬥不懈,如何受到專家學者的敬佩與廣大讀者的喜愛,如何對吾華古典詩詞的傳播作出巨大的貢獻,值得大家細讀。
回顧歷史,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門户洞開,外力入侵,屢遭挫敗,不免在心理上由排外而懼外,由懼外而媚外,一意傾心西學,視舊學如敝屣,於是自唐、宋、元、明至清所建立的政治與文化秩序,終於崩解。庚子事變後,清廷即已下令書院改製為學堂,此後為了推廣學堂,卒於1905年廢除科舉。其間外來勢力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西方傳教士就想要清除科舉,以便以基督教來取代儒教,在宣傳上也起了作用。科舉廢止後,學堂遽增。新式學堂的性質不同於古之學校,無論是小學、中學、或大學,在學制與教學內容上,莫不兼取日本與歐美,都來自外國。其結果學制與課程一律西化,傳統學問被視為封建文化,統而攻之,自然造成傳統資源與新時代價值之間的重大文化斷裂。國人喜讀西書,視西洋實學為當務之急,認為舊學無用,甚至認為舊學是新學的障礙,甚至有人要把線裝書扔進茅廁裏。所謂知識結構在現代的轉換,實際上只是以西學取代中學,中學並無轉化的餘地。連梁啓超也説,學者原來好像生息在一個漆黑的房間中,海通以後忽然看到窗外從未見過的燦爛,有云“於是對外求索之慾日熾,對內厭惡之情日烈”。
職是之故,民國以後經學既已被污名化,史學也被貶為一家一姓的歷史而遭鄙棄。五四新文化運動更以傳統文史之學為攻擊的對象,全盤西化似乎已成為大勢所趨。教育部於1920年以白話取代文言,古籍漸成天書,舊學花果飄零。甲午戰爭前後出生的一代,以陳寅恪為例,接受了西學,但國學的根基猶在;辛亥革命前一年出生的錢鍾書學到精湛的西學,仍然有國學的底子。然而陳、錢兩個世代學人的國學,靠得都是家學。出生於五四之後的葉嘉瑩又如何獲得舊學的根底呢,也是靠家學。
迦陵先生不像她的同學一樣進新式學校,她小時在家裏讀四書,開蒙第一本書讀的就是《論語》,她有幸出生於傳統的書香之家。她的曾祖父在清代咸豐年間官至二品,在北京西單附近,有一座很大的四合院,她的祖父為光緒年間翻譯進士,在工部任職,所以大門上原來曾有一塊題寫着“進士第”的橫匾,迦陵先生就在這座院子裏出生、長大,度過她小時候的時光。在古雅寧靜的庭園內,藏有豐富的古籍,她的伯父尤喜藏書,用三間南房作為書房,一排排的書架,充滿書香。身處此一環境,若不喜歡讀書,未免寶山空回,迦陵先生自小偏愛讀書,則猶如魚之得水,自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去讀書了”,遂打下讀古文的堅實基礎。與她一起生活在大院裏的長輩又多喜吟詠,連伯母與母親也都讀詩,耳濡目染之餘,習於背誦吟哦,多有體會。當她十一歲時,同齡的兒童仍在讀白話文的時候,她已能作出合乎格律的七言絕句。之後,詩藝日進,得到伯父的讚賞與憐愛,戰後她離家南下,伯父有贈句曰“明珠今我攘,涸轍餘枯鮒”,依依不捨之情,溢於言表。所以迦陵先生雖出生於民國,仍擁有一個傳統士族家庭,在充滿傳統人文氣息的氛圍中成長(頁5-19)。值得指出的是,他們葉家原是蒙古族旗人,雖仍然保留滿人習俗,但在文化上已高度漢化,於漢文化浸潤之深,不下於舊時代的漢家名門望族。
迦陵先生對於她的書香之家,印象深刻,一輩子記憶猶新,懷念那“靜靜的院落”,孕育了她的“知識生命與感情生命”,自認深受故居中古典詩詞氣氛與意境的影響,直言“這所庭院不僅培養了我終生熱愛古典詩詞的興趣,也引領我走上了終身從事古典詩詞教學的途徑”(頁9)。她幼承的家學使她邁向成為一位古典詩詞大家的第一步。
《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
迦陵先生在中學時代,興趣已經養成,於課餘之暇,勤於讀詩與寫詩之外,特別喜歡閲讀古典小説,以及對納蘭性德的《飲水詞》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發生極大興趣,因而既愛詩又愛詞,終於在詩詞兩道,涵養俱深。她於十五歲時就能寫下許多佳句,如《秋蝶》一首:“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小小年紀不僅用典妥貼,而且對自然與生命具關懷之心,俟人生閲歷漸多之後,詩情當然益發真摯感人(參閲第二章)。
日本侵華,迦陵先生淪陷在北平,於1941年考上輔仁大學國文系,而沒有選擇原想考的北大醫學系。這當然是她人生極其重要的抉擇,如果讀醫,古典詩詞的底子大概只能作為她業餘的嗜好。畢竟她選擇了中國文學,又因進入輔大,得到清河顧隨先生的教誨,結下難得的師生之緣,使她在詩藝上更上層樓,令她終生感念。師徒相得益彰,成為學界一段佳話。
顧隨先生字羨季,當代詞學大師。猶憶四十餘年前我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讀研究所時,業師蕭公權先生雖是政治思想史權威學者,然兼擅詩詞,撰有《跡園詩稿》與《畫夢詞》。蕭先生曾告訴我,他在燕京大學教書時,覺得該校英文程度優於中文程度,但也有例外,如中文系的顧隨就很有才華,尤工填詞。他最欣賞顧氏在燕京週刊上發表的一闋《採桑子》:“赤欄橋畔攜纖手,頭上春星,腳下春英。隔水樓台上下燈。欄杆依到無言處,細味人生,事事無憑。月底西山似夢青。”蕭先生接着説,當你來到燕大的未名湖畔,更能體會“隔水樓台上下燈”的妙處。
迦陵先生雖還是大二學生,因已由家學所奠定的詩詞根底,一旦接觸到像顧隨這樣的好老師,特為驚喜,此美國人格心理學家羅特(Julian Rotter)所謂新舊生活經驗的交互影響。她接觸到顧隨的新經驗受到來自伯父舊經驗的影響,而新舊經驗的差異,使她有更上層樓之感。她日後在《顧隨詩文叢論序言》中説:“伯父的引領,培養了我對詩詞之讀誦與寫作的能力和興趣,羨季先生的講授則開拓和提高了我對詩詞的評賞與分析的眼光和境界,先生對詩詞的感受之鋭,體會之深,其靈思睿智,就我平生閲讀交往之所接觸者而言,實更無一人可相倫比。”她又説:“顧先生在課堂講授中所展示出來的詩詞之意境的深微高遠和璀璨光華,更是使我終生熱愛詩詞,雖至老而此心不改的一個重要原因”(頁70)。迦陵先生受教於羨季先生後在知識上的喜悦,使她不僅在輔大讀書時得以領受老師的教誨,而且畢業後仍去旁聽老師的課,在六年之間得到説不盡的“啓發、勉勵和教導”,於詩歌裏的生命感發,領悟尤深(頁65,69)。誠如繆鉞在《迦陵詩詞稿》序言中所説,葉嘉瑩蒙其業師顧隨“知賞,獨得真傳”。
顧隨先生又如何看待這位與眾不同的學生呢?他傾囊相授之餘,視之為盡得其所學的高弟,更於書翰中殷勤期盼她“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顧先生眈於國學,不廢西學,希望他的女棣亦能通外語,進而吸取西學。顧先生執教於日寇鐵蹄下的北平,愛國之心見乎詩情,此心於迦陵先生感受也深。弟子不負師望,將老師的期盼不僅實施,且能發揚光大,只可惜恩師不及見之,而驟歸道山。然弟子不忘師恩,不懈地努力收尋遺澤,於相隔四十年後的1986年出版了四十餘萬字的《顧隨文集》,晚年弟子又從退休金中拿出十萬美元,設立“駝庵獎學金”以紀念顧隨老師,師復因弟而顯於世,豈非人間難得的佳話?
抗戰勝利後,迦陵先生南下結婚,顧老師家宴送行,且先贈詩惜別,情見乎詞:“蓼辛茶苦覺芳甘,世味和禪比並參;十載觀生非夢幻,幾人傳法現優曇;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際冷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潭。”黯然惜別之餘,亦欣喜“鵬起北”、“吾道南”,於迦陵先生寄望之深,溢於言表。弟子惜別之情亦不遜於乃師,南下後於1948年7月2日即馳長信問候,並附照片,老師於7月7日回函説,“相片自當收藏,信則一口氣讀完,雖然有六頁之多,寂寞極難破除”。孰料時局急轉直下,山海阻隔,連通信的機會都沒有了,更無論師弟之間的唱和之樂了。
迦陵先生在寧靜安詳的大宅院裏長大,即使在日寇佔領期間生活雖艱困,仍有師友親人相聚之樂。然而南下之後,適逢內戰,遍地烽火,夫婿趙鍾蓀任職海軍,隨戰敗的蔣介石政府敗退台灣。蔣氏退守台灣一隅之後,猶如驚弓之鳥,嚴行戒嚴令,對逃難來的知識分子尤不信任,往往以“匪諜”名義逮捕,甚至槍決,而海軍又發生巡洋艦重慶號事件,牽連甚廣。在這一背景下,迦陵先生全家,包括吃奶的女嬰在內都難免牢獄之災。出獄之後,丈夫仍下落不明,又遭失業,孤苦伶仃,無家可歸,帶着女嬰寄居在親戚家的走廊上,無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都備嘗艱辛,難以言喻。
在憂患中求生尚且不暇,更無作詩填詞的雅興,然而迦陵先生身陷困苦之時,滿腹的古典詩詞給她無比的生命力,得到莫大的精神安慰。同時她所遭遇的諸多不幸,感而發之,言之有物;內涵既豐,意境在胸,益增其高超的詩藝,所謂“困而致之”。錢鍾書先生在《詩可以怨》一文中,暢述詩必窮而後工之旨,從鍾嶸所謂“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到周楫所謂“發抒生平之氣,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盡數寫將出來。滿腹不平之氣,鬱郁無聊,藉以消遣”,到李漁所謂“惟於制曲填詞之頃,非但鬱藉以舒,愠為之解”,到弗洛伊德所謂“在實際生活裏不能滿足慾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創造出文藝來,起一種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來過癮”;愉悦之人沒有幻想,故不能造藝,唯恨人有之,古來才士多厄運,而後始能建樓閣於空中,遂有所成。
迦陵先生亦不例外,在救死不遑之中,雖少雅興,但偶而觸發,輒不同凡響,於最困苦時期留下的二詞一律,莫不能於舊格調中展現新的生命力,傷時憂身,銷愁舒憤,感人極深,詩藝又更上層樓。當她在南台灣過着最悽苦的日子時,不時見到高大茂密的鳳凰木,填了一闋《浣溪沙》:“一樹猩紅豔豔姿,鳳凰花發最高枝。驚心節序逝如斯。中歲心情憂患後,南台風物夏初時。昨宵明月動鄉思。”開筆寫景,寫出綠葉紅花盛開的鳳凰木,隨即觸景生情,驚心動魄的歲月又過了一年。當時迦陵先生雖尚未及而立之年,已有中年人的滄桑之感,身心俱憊。獨對異鄉的景色,孤苦難訴,猶憶昨夜明月如昔,往事歷歷,觸動綿綿不盡的鄉思(頁124-26),讀來令人動容不已。
另一闋詞《蝶戀花》也是迦陵先生孤身帶着女嬰在台南時候填的:“倚竹誰憐衫袖薄。鬥草尋春,芳時都閒卻。莫問新來哀與樂。眼前何事容斟酌。 雨重風多花易落,有限年華,無據年時約。待屏相思歸少作。揹人劃地思量着。”首句自比老杜《佳人》詩中,天寒孤苦無依的女子,再也沒有從前與親友們一起尋春的美好時光,更不必問新的哀樂,因已一無所有,眼前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自身猶如在風吹雨打下的楊花,未開先落。青春的年華有時而盡,看來自期的理想已經落空。此時此地少年時所有美麗的夢想,俱往矣!只能私下回味一下舊夢(頁126-27)。把一時的感觸,寫得這樣的刻骨銘心,非有真實的痛苦經驗,安能出此?
所謂台灣的“白色恐怖”已成歷史名詞,但在那個年代國民政府敗退海島,風聲鶴唳,偵騎四出,對單獨逃難來台外省人的思想,察問尤密,寧枉勿縱,受難者數以萬計。連迦陵先生以一從不涉政治的女教師,亦不能倖免被懷疑而入獄,可見一斑。她深受其害,豈能無感?曾寫過以《轉蓬》為題的一首五言律詩:“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任淚吞。”詩人離鄉背井,自比無根的蓬草,隨風飄轉,與故鄉音訊全斷,不得聯繫。夫妻兩人先後被捕,已別無棲身之所。語云“禍福無門”,但對她而言,禍似有門,不請自來。罩在頭上的無妄之災,無語問蒼天,就像是掉落在井裏的人,無人拯救。眼下獨自養育懷中的嬰兒,只好在深夜裏暗自忍淚吞聲。這首在1950年寫的詩,在那個時代不能也不敢發表,直到幾十年後,台灣解禁後始得出版《迦陵詩詞稿》以傳世(頁127-129),此詩可作史詩讀。
以迦陵先生的才學,若繼續在中學教書,豈非大材小用?然而當時大學教職僧多粥少,更何況曾被戴上“有思想問題”的帽子,人人避之若吉。幸有昔日師長許世瑛與戴君仁兩位教授的推薦而入上庠,但推薦者並非由於私誼,而是深知被推薦者在詩詞上的造詣。迦陵先生在《許世瑛先生輓詩》中所説:“先生憐才偏不棄,每向人前多獎異;僥倖題名入上庠,揄揚深愧先生意”雖多謙詞,確實是“憐才不棄”,遂得在台灣大學中文系從1954年到1969年執教凡十五年。事實上,迦陵先生除講解細膩之外,就詩詞創作的才能而言,當年台大中文系的同儕固無出其右者,即與老一輩的師長相比,亦有過之而無不及。中文系台靜農主任之看重迦陵先生,屢請代寫聯語,即此之故。今日在大學講解中國舊詩詞者,不論國內外,同時有此等創作能力者,恐絕無僅有。我在台大求學期間,正值迦陵先生執教的十五年之內;今日回顧,未能追隨學習,實屬平生一大憾事。
迦陵先生不僅為台大中文系的老教授所推重,更得到域外漢學家們的賞識。按美國於二戰後,憑其豐沛的國力,百事齊舉,在學術領域內,將中國研究學院化,以中國為主的東亞研究紛紛在重要大學設立,如雨後春筍。及神州變色,為了反共,美國政府需要知己知彼,更積極鼓勵研究中國。故在五六十年代的冷戰時期,許多美國學者,不論老少,去不了大陸,都來到台灣,不是學習漢語,就是研究各類有關中國的專題。研究中國古典詩詞者,多半會去聽迦陵先生的課,無論腔正字圓的北京話或深入細密的講解,都會給老外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被邀請赴北美講學是遲早的事。邀請最積極的無過於哈佛大學漢學教授海陶瑋(James R. Hightower)了。他在哈佛的東亞文明系主講中國古典詩詞,對陶淵明尤感興趣,難怪在訪問台北時偶然與迦陵先生聚談之後,就極力邀她去哈佛與他長期合作。只因迦陵先生已有密歇根大學之約,後來又因簽證問題,不得已接受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之聘,翌年就成為終身教授,但海教授不肯放棄,每年暑假仍請她到哈佛兩個月,多年不輟。1968年迦陵先生如約回台執教,海教授堅留未果,迦陵先生賦詩辭別,有云“吝情忽共傷去留,論學曾同辯古今”,海教授譯此聯為:“Reluctant on impatient, stay or leave, someone’s hurt; We have studied together, debated past and present”(頁173,179)。“傷去”之人之情,譯文中更能見之。
海教授的漢語、漢文顯然有限,理解中華古典詩詞也有障礙,需要迦陵先生為之講解疏通。有此需要的漢學家當然不僅僅海氏一人,當年常聞西方漢學家的“壁櫥裏藏有老中”(hiding a Chinaman in the closet)之説。海教授找到迦陵先生,不肯輕易放過,可説頗有眼光;但海教授很公開地與迦陵先生共同研究,並極為尊重,並沒有把她當研究助理看待,最後完成英文《中國詩研究》一書。迦陵先生説:“這本書署名是我跟海先生,當然我是非常尊重海先生的,所以把海陶瑋先生的名字寫在前邊”(頁175),顯然將第一作者禮讓給海陶瑋。我們可以想見,除了英文寫作之外,主要的內容應出自迦陵先生。不過,海先生對迦陵先生確實很好,把好幾篇她的中文論文譯成英文發表,幫助她在異國建立學術地位。十九世紀的傳教士理雅閣(James Legge)翻譯中國經典,幾無大謬,靠的是王韜的幫助,卻無王韜的署名。上世紀李約瑟(Joseph Needham)寫多卷本《中國科技史》的前幾卷是與王玲合寫的,卻在署名上,把王玲當作“研究助理”(with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of Wang Ling)。海先生就不一樣,待迦陵先生如上賓,他退休時特別要她接他在哈佛的位置,可見迦陵先生在海陶瑋教授心目中的分量。
迦陵先生在幫助洋人研讀中國古典詩詞之餘,也從洋人學到西方詩學裏的許多概念與理論。她有此用心,應是顧隨老師的話言猶在耳。顧老師要她學洋文、問西學,借他山之石,開拓眼界,使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更上層樓。她到北美研究與教學之後,為實踐老師的期盼,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機緣。她困而致之,不但在教學上一直大受歡迎,在研究上也發表了不少極有分量的學術論文,可略見之於其《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一書。她退休後於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這是與英國皇家學會並列的在加機構),獲得該國學界的最高榮譽,實至名歸。
從迦陵詩詞裏可以感覺到人生無常,禍福難料。她的生平確實一再遭遇到難以逆料的磨難,橫逆為何而來,似不可解,只能歸之宿命。中國傳統智慧常言,“福”依靠“禍”來,迦陵先生的確苦盡甘來,然而她的“福”,她的種種機緣,絕非偶然,與“禍”無關,完全靠她的真才實學。她在中國古典詩詞上的造詣以及在教學上的成績,當今能有幾人可以比肩?自然為識者所珍惜。
迦陵先生不能掌握禍福,她所能掌握而絕不放棄的是強烈的鄉愁,以及想要消解鄉愁的強烈願望。她的故鄉是燕都北京,她身不由己隨夫逃難到台灣,在陌生的地方又屢遭磨難,獨自在明月之夜倍增鄉思,想念親友。但在兩岸劍拔弩張的時代,不僅返鄉無期,連音訊也全無,真所謂“故國音書渺天末,平生師友煙波隔”;“我本欲歸歸不得,鄉心空付水東流”。她初到美國,仍然故鄉路賒,不是重洋相隔,而是冷戰未歇,東西鴻溝猶深,而中國大陸“文革”方殷。她看到新英格蘭的秋霜與紅葉,一如故鄉北京的景色,在哈佛校院內感嘆“秋深客夢遙”、“天涯人慾老”、“從去國,倍思家”、“曰歸枉自悲鄉遠,命駕真當泣路岐”。1971年迦陵先生有歐洲之旅,欣賞美麗的山光水色之餘,仍然眷戀未能重返的故土:“早知客寄非長策,歸去何方有故廬?”這些詩句俱見《迦陵詩詞稿》,無不透露出濃厚的鄉愁。
加拿大於1973年就與北京建交,迦陵先生立即申請回國探親,於翌年終償夙願,興奮之餘,寫下長達兩百六十八句的《祖國行長歌》,開筆即雲:“卅年離家幾萬裏,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銀翼穿雲認舊京,遙看燈火動鄉情。”許多人久別返鄉,都會有這種激情;我七歲離開上海,四十一歲首次返回,飛機抵達虹橋機場上空時,也不禁落淚。然而許多人離鄉太久,不得不把他鄉作故鄉,迦陵先生與眾不同,她心心念念要回來,極想報效祖國。她去北美講學乃彼邦大學禮聘,她要回國教書則由她自己請纓。當時“文革”剛過,百廢待舉,迦陵先生的願望居然很順利得到回報,最後在天津的南開大學定居。迦陵先生更得道多助,有心人資助在南開成立中華古典研究所,出任所長,使她平生的理想有了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根據地。
迦陵先生自幼熱愛吾華古典詩詞,復因家學淵源,獲得良好的歌詩教育。進入大學之後又幸遇名師顧隨,得其真傳,詩藝益進。尋因時局驟變,身不由己,迭遭苦難,唯有從滿腹詩書中,略得寬解,吟詠自得。滿腹詩書也使她轉禍為福,受到上庠的青睞,且受聘域外,聲譽日隆。然其家國之思未嘗稍減,雅不願飄零海外,故一旦國門開放,即自請返國執教,定居南開,收研究生,成立研究所,宣揚詩詞教育不遺餘力,使久遭冷落的中國古典詩詞得到新的生命。
迦陵先生的成就紮根於她在詩詞上的造詣,於年事尚輕時,即以詩才、詩藝為前輩學者所推重。當今有不少人在海內外的大學教授中國詩詞,但很少人能有她創作舊詩詞的才能,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能動筆;當今有不少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的學者,寫作論文,但很少人既能在象牙塔內有所建樹,又能走出象牙塔外推廣所學。迦陵先生走遍寰宇,演講舊詩詞的場次屈指難數,各年齡的聽眾更不計其數,出版説詩講詞之書之多,足稱等身;其書銷售之廣,亦屬罕見,其熱心與努力可比宣教士,故能於古典式微之世,繼絕學於不墜,使中國古典詩詞得以新生,厥功至偉。
《閲讀的迴響——汪榮祖書評選集》,汪榮祖著,文匯出版社 2017年3月。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江南小魚”:吾愛詩,但木錢。
網友“Vico24”:第一句話就錯了,迦陵是號。
網友“語錄”:那就買來讀一讀
網友“江南小魚”:就一賣書廣告。
網友“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澎友”:這種歷史敍述法太過粗淺,堆砌辭藻,沒什麼價值。
網友“江南小魚”:就一賣書廣告。
網友“語錄”:那就買來讀一讀
網友“江南小魚”:就一賣書廣告。
(1970-01-01)
納蘭性德被譽為什麼?納蘭性德因為其詩詞的成就被後人譽為“清詞三大家”之一,也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
納蘭性德,字容若,生於1655年,卒於1685年,擅長詩詞,其詩詞悽清哀婉,被認為是有南唐後主之風,因為詩詞比較傑出,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納蘭性德更是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雖然納蘭性德英年早逝,但是留下來的詩詞還是比較多的,據稱有348首之多。
納蘭性德是康熙年間的名相納蘭明珠的兒子,擅長騎射,而且經史百家無所不通,夏承燾先生稱“他是滿族中一位最早篤好漢文學而卓有成績的文人。”納蘭性德能詩善賦,寫作的詞尤其出色,詞境悽清哀婉,多幽怨之情。大有南唐後主李煜的詩詞之風。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寫詞並不能被主流社會所認同,詞只是“豔科小道”,並不是正經的道路,所以納蘭性德在當時雖然詩詞比較著名,但是使得其真正被主流社會認同的是其與徐乾學一同編著的大型文學叢書《通志堂經解》,但是我們今天的人們對於納蘭性德的成就的認同正是納蘭性德生前不被認同的“豔科小道”。
納蘭性德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將自己寫作的詩詞編著成冊稱為《側帽詞》,1678年,納蘭性德再次將自己的詩詞刊成《飲水詞》,但是這兩本書都沒有能夠流傳到今天,後來有人將納蘭性德的這兩本詩詞增遺補缺編輯在一處稱為《納蘭詞》,一共有342首,今天我們能夠欣賞到的納蘭性德的詩詞一共有348首。
納蘭性德名句
提起納蘭性德,就會聯想到納蘭詞。納蘭性德一生共作三百多首詩詞作品,很多詩詞作品引起了世人共鳴。那今天就來總結一下那些膾炙人口的納蘭性德名句。提起納蘭性德名句,首當一提的便是這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這句名句出自於納蘭性德所寫《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一詞,納蘭性德站在女性立場上描繪出“人心易變,人走茶涼”的悲傷畫面。詞人娓娓道來女方遭到情變,無情地被男方拋棄,用“人生只若初見”寫出了倆人剛相愛時美好的回憶。如今,男方情分已淡,女方和男方分手。納蘭性德這一名句經常被用在悲傷的愛情之中,如果男女雙方分手了,他們便以此句來道出自己心中落寞傷感之情。
除此之外,納蘭性德名句還有這首“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這三句話出自《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一詞。納蘭性德在開篇用了設問手法,寫出詞人的悲情和哀傷,用“西風”和“涼”這一意象交代了詞任創作時間,即在萬物蕭瑟的秋天。讀者在讀這首詞作時,被納蘭性德勾勒的秋景所震撼。這三句引人入勝,不禁引起讀者對往事的追憶。因為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更具有品鑑價值。納蘭性德名句還有很多,他以真摯的情感訴説,打動了很多讀者。
納蘭性德怎麼死的
納蘭性德是詩詞史上一顆閃亮的明珠,素有“滿清第一才子”之稱。或許天妒英才吧,納蘭性德年僅30歲就已離開人世,留給世人無限的悲傷與嘆惋。説到這兒不禁有人好奇,納蘭性德怎麼死的呢?如果要探討“納蘭性德怎麼死的”這一話題,需要從納蘭性德的經歷和性格開始説起。
首先歷史提及,納蘭性德因病去世。那納蘭性德得了什麼病呢?有人説,納蘭性德死於寒疾,有人説納蘭性德鬱鬱而終。其實,這兩種説法都有很高的信服力。在中醫裏面,寒疾是指因為感受寒邪而導致的疾病,經常便隨畏寒、頭痛、身通等症狀。也有書籍記載,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患有嚴重的寒疾,最終因病去世。那麼,納蘭性德又何來鬱鬱而終這一説法呢?
納蘭性德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納蘭明珠將希望寄託於納蘭性德身上,但是納蘭性德根本不喜歡朝廷鬥爭,他早已看清楚朝廷官員之間的暗流湧動。納蘭性德不想成為政治鬥爭的產物,但是沒法忤逆父親的意思,於是走進了朝廷擔任一等侍衞一職。納蘭性德在官場中活的非常壓抑,他把淡泊名利的志向都寄託在詩詞和山水之間。
公元1674年,時年20歲的納蘭性德娶了盧氏為妻,而盧氏也成為納蘭性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三年後,盧氏因難產去世,這無疑給了納蘭性德致命一擊。後來,納蘭性德鬱鬱寡歡,整日沉迷於哀傷詞曲中。加上,納蘭性德選擇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內心愁苦,讓他的身心更加疲憊不堪。公元1685年,年僅30歲的納蘭性德離開了人世。
對納蘭性德的評價
説起納蘭性德,首當一提的便是納蘭詞。在品析納蘭詞中,也讓世人感受到了納蘭性德的個人魅力,那麼,世人對納蘭性德的評價又是什麼呢?如果要談論後人對納蘭性德的評價,不得不提的就是納蘭性德的生平經歷。
首先,納蘭性德是位博學多才的人。納蘭性德是葉赫那拉氏後人,但是在納蘭性德身上看不到滿人的氣息。納蘭性德愛好詩詞歌賦,喜歡琴棋書畫,納蘭性德寄情於文學詩詞之中,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書法上,納蘭性德也有極高的建樹。
其次,納蘭性德是位淡泊名利、追求本心的人。納蘭性德出生在顯赫的家庭,文武雙全的納蘭性德極受康熙皇帝的重視。但是納蘭性德不渴望追名逐利的宮廷生活,他渴望自由,渴望一生過着平淡而隨心的生活。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很多都是以水和荷花意象來抒發納蘭性德的感情寄託。常言道,“上善若水”,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水被認為是一種品德的象徵,而荷花更是高潔、清幽的體現。
第三,納蘭性德是位痴情的人。納蘭性德一生共有三百多首詩詞,決定部分都是關於愛情、友情和風光。納蘭性德先後娶盧氏、官氏、顏氏、沈宛為妻,正妻盧氏去世後,納蘭性德痛苦萬分,為盧氏作了很多首悼亡詞,以示對盧氏的思念之情。
後人對納蘭性德的評價有多個方面,大多是以納蘭詞為基礎,從中品鑑納蘭性德的性情。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HuanDe86”:納蘭,這個好聽,納蘭性德啥的
網友“婺嫚美生物科技有限公”:納蘭性德的父親納蘭明珠!
(2017-08-19)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