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姓洋,三十年後姓中”。
在百勝中國從Yum! Brands分拆出來並吸引中國資本(春華資本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投資、徹底實現中國本土化之後,麥當勞如今也完成改名換姓的最後一步。
麥當勞中國作價139億
今天是8月8日,在中國人眼裏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早已入鄉隨俗的的麥當勞宣佈,與中信股份及凱雷戰略合作正式完成交割,新的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當勞中國)將運營和管理中國所有的麥當勞餐廳。根據協議,新公司將獲取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麥當勞餐廳的特許經營權,期限為20年。
據中信股份1月的公告顯示,交割之後,麥當勞中國將由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該公司由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分別間接持有約 61.54%和 38.46%的股權)、凱雷和麥當勞分別持有 52%、28%和 20%股權。
從股權結構不難看出,中信方面將成為麥當勞中國的控股股東,而中信是不折不扣的國有企業。也就是説,從今天起,你在麥當勞用餐,其實是光顧了一家國有企業的生意。
根據麥當勞方面提供的資料,麥當勞中國將成為麥當勞在美國以外最大規模的特許經營商,運營和管理中國內地約2500家麥當勞餐廳,以及香港約240家麥當勞餐廳。目前,麥當勞在中國的員工人數超過12萬名。
收購數量如此眾多的麥當勞餐廳,中信股份需要花多少錢?
麥當勞中國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新公司以2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9億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由於麥當勞還繼續持股20%,最後相關交易的交割金額為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億元).
中信方面拿到的只是20年的特許經營權,那20年過後呢?
“20年後,我們會根據現在的特許經營人的業績表現等一系列綜合評估,看是否續約。中信和凱雷是實力非常強的合作伙伴,他們看麥當勞的事業不僅僅是20年的。”麥當勞方面此前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表示。
繼續開很多很多麥當勞
在中國資本收購麥當勞中國之後,接下來他們會如何經營麥當勞?目前最明確的答案是:繼續開很多很多的麥當勞。
麥當勞官網信息顯示,麥當勞中國於今天提出了未來5年銷售額年均增長率保持在兩位數的目標。預計到2022年底,中國內地麥當勞餐廳將從2500家增加至4500家,開設新餐廳的速度將從2017年每年約250家逐步提升至2022年每年約500家。
這意味着,在中國,麥當勞平均每天將至少有1家餐廳開業。
不僅如此,正式加入“國家隊”後,其還將擴張重點鎖定在了三四線城市上。
據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表示,目前麥當勞在三四線城市的門店佔比約為35%,到2022年,約45%的麥當勞餐廳將位於三四線城市,同時超過75%的餐廳將提供外送服務。
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麥當勞要把辛辛苦苦經營了27年的中國業務給賣掉?
和20多年前洋快餐進入中國時的“高大上”不同,如今中國消費者對於健康、更豐富的就餐體驗更為看重,加上本土快餐品牌崛起、外賣逐漸普及,洋快餐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不再具有過往的競爭優勢。
公開數據顯示,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快餐行業的市場份額,已由高點時的約57%(兩個品牌分別佔40%和17%)下降至約37%(兩個品牌分別為24%和13%)。歐睿信息諮詢公司曾預測,到2019年中國快餐市場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至4%左右,不到十年前增速的1/3.
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中國的快餐市場逐步“飽和”,洋快餐在中國得到的利益將越來越少。
面對更為殘酷的競爭格局,新的麥當勞中國如何完成年均增長率保持在兩位數的目標?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兩位數的增長將通過開店和提升同店銷售實現。
在業界看來,麥當勞得以實現這一目標背後的支撐很大部分來自中國合作方。
“有中信的入主,整體的綜合實力和資源要比以前強很多。”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麥當勞中國董事會主席、中信資本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張懿宸8日表示,中信旗下中信銀行(601998)很多網點都是在三四線城市。“在三四線城市選址上,當地的銀行一般會對當地市場的瞭解程度是比較深的,從什麼樣的物業,什麼樣的房東等等一系列都能和麥當勞之間都會有一些資源可以共享。”
此外,其亦已開始着手將一些和中信之間有較強業務合作的房地產集團介紹給麥當勞。
張懿宸稱,針對後續麥當勞中國的業務,中信和凱雷將更多在戰略上對管理層做指導,同時也會給管理層提供支持,給他們提供發展空間。“我們在中國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也不想分散精力,在短期之內,沒有這個打算收購其他的品牌。”
朱丹蓬最後指出,在銷售增長目標的實現上,麥當勞壓力是存在的。“這一塊兒的話,關鍵是他開店的速度,如果説它開店比較順利的話,應該來説,勉強是可以達到的,它朝這個方向走,我想差也不會差太遠。”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百勝中國以獨立公司身份登陸紐交所上市一事曾備受關注,不過,張懿宸強調,新公司目前並無上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