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知道:大學生為什麼紛紛借起了高利貸?

  大學校園內,類似信貸廣告到處都是。

  第745期

  【導語】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近日,有高利貸團伙通過一些網絡借貸平台向大學生提供“裸條放款”,即進行借款時,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照替代借條。當發生違約不還款時,放貸人以公開裸照和與借款人父母聯繫的手段作為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

  女大學生李麗今年2月在一家網貸平台註冊,第一次借了500元錢,周利率30%。因為到期沒還上,借了新債還舊債。利滾利後,李麗更加無法償還,欠款目前已達5.5萬元。李麗想再次通過借新貸還舊債的方式來還款。此時,對方已不再輕易借款,要求其手持身份證拍裸照作抵押,還款後再將照片退還給她。無奈之下,李麗只得照做。很快,新的還款日到了,李麗仍還不上。對方表示,不還的話就會把照片發給其家人甚至公開。

  一名從業人員稱,在網絡平台進行“裸條”借貸的一般是私人貸款公司,借貸者一般是有負債經歷的女生。“這些女生有逾期沒有還款的記錄,在正規平台一般是借不到錢的,但通過打‘裸條’,一般可以借到3萬到5萬元。”

  這兩年,大學生借貸問題頻見報端。今年3月份,河南一名大學生因為借貸賭球欠下60多萬元而跳樓自殺。

  據統計,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49萬人,在校大學生約為3000萬左右。而在這些大學生中,超過8成有資金短缺情況,潛在借貸市場規模達近千億元。

  某貸款QQ羣的公告,顯示“月底無回款將公佈借款人裸照”等信息。網絡截圖

  大學生羣體還款能力弱,信用意識不足,公益性貸款都難保證還款

  上世紀的大學生屬於“天之驕子”,貧困家庭的學生考上大學,望子成龍的父母往往會四處借款供其完成學業。借貸發生在親友之間,是以家庭成員的社會關係來擔保的。

  隨着1999年全國範圍內的高校擴招,大學生數量猛增。為了讓貧困生也能順利完成學業,國家推出了助學貸款計劃,指定商業銀行向學生放款,支付在校期間的學費和住宿費,由政府財政來貼息。這種方式並不需要任何擔保,是以學生誠信作為基礎的。

  這一政策自2000年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以來,資助了大量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到2015年,國家助學貸款累計1200億元,惠及1100多萬學生。僅2014年一年,就發放了167億元,惠及280多萬學生。但是隨着這一政策的推廣,大學生的誠信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學生畢業後延遲還貸和逃避還貸的現象比較嚴重。

  2001年,第一筆國家助學貸款發到了210名延邊大學的貧困大學生手中,到了2007年,有100名學生到了還款期限,只有3名學生如期還款,餘下的都是學校墊付的貸款,雖然後來大部分學生都如數還清了貸款,但是還款的積極性並不高。

  2014年,新華網在報道中提到,西南某省助學貸款違約率達24%,違約率在40%以上的高校有24所。同年10月,財政部駐重慶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網站也刊文提到,某銀行發放貸款總額達4787.68萬元的貸款,其中不良貸款達548.89萬元,不良貸款率為11.47%。

  2013年,廣西岑溪市貧困大學新生正在申請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

  社會超前消費意識興起,銀行濫發大學生信用卡教訓深刻

  隨着中國的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消費理念較前衞的大學生成為各大銀行的香餑餑。從2004年開始,大學生信用卡逐漸興起,在2007年前後達到了鼎盛時期。

  一些銀行專門推出針對大學生的信用卡,為了增加持卡率,銀行不惜大力鼓吹宣傳,減免了不少辦卡手續和費用,對辦卡人的經濟狀況、償還能力等也沒有做嚴格的審查和把關。不少銀行和大學合作共同推出聯名信用卡,甚至有大學生尚未入學報到信用卡就隨通知書一起寄到。

  據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發佈的一份報告,2006年,中國大陸擁有信用卡的大學生有25 .6 %,到了2008年增到37%,這一比例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更高。而且不少大學生擁有2張信用卡。大學生對於使用信用卡不僅鮮有排斥,而且作為新一代生力軍顯示出了龐大的消費潛力。

  信用卡在給大學生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同時, 它的透支功能也讓一部分同學的超前消費失去了節制。學生大多都沒有收入,還款只能靠家長。因此,校園信用卡一直被批評着。

  自信用卡進入大學校園以來,信用消費透支案件幾乎從未間斷。據報道,截至2007 年5 月,上海黃浦法院已受理1萬多起校園信用卡透支案,其中大多數都是畢業後杳無音訊的往屆畢業生。

  因此,銀監會在2009年下發文件,禁止銀行向未滿18歲的學生髮信用卡,給已滿18歲的學生髮卡,要經由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的書面同意。隨後,各大銀行開始淡出大學生信用卡市場。

  今年3月,河南大學生鄭德幸因還不起60萬貸款跳樓,其父親邊展示兒子的獲獎證書,他蹲在地上邊説邊哭。

  網絡校園高利貸填補“市場”真空,更大危機還在後面

  銀行信用卡退出後,針對學生的一些非銀行的金融服務迅速崛起。

  大量的借貸勢力深入到高校校園,一些“高利貸”放款信息在校園宣傳欄、牆壁、電線杆甚至校園內及公共QQ羣、微信朋友圈上隨處可見。為了吸引學生貸款,放款者提出各種優厚條件,甚至無需貴重物品抵押、無需擔保,“只需提供學生證和身份證複印件就可籤借款協議”。

  互聯網擴展了校園金融的覆蓋羣體。2014年,趣分期、愛學貸、分期樂等大學生分期品牌迅速成長起來,在短時間內市場上出現了數十家分期平台。2015年,京東、阿里等公司也推出了“校園白條”等業務,學生可以先消費,再還款。通過互聯網平台分期消費逐漸成為高校大學生消費行為常態。

  為吸引大學生,許多網貸平台往往只宣傳和誇大分期產品的低門檻,卻弱化其高利息、高違約金、高服務費的分期費用。和分期付款一年的銀行信用卡7%以下的年利率相比,校園貸的一年息一般高達30%以上,相當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5倍。所以,大學生分期貸款=高利貸。但是,“利息”被忽悠成“服務費”之後,很多大學生不知道這實際上就是成本非常高的貸款。

  缺乏還款能力的大學生所構成的信用消費市場,面臨的問題比之校園信用卡時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風控能力弱,貸款門檻低而授信額度高,結果出現了許多荒唐的現象:河南大學生鄭德幸可以借用幾十個同學的身份證、學生證貸款,最後欠下60萬元債務,跳樓自殺;李麗借款500,利滾利達到5.5萬,還不得不以裸照來抵押;湖北一名大學生為買一部iPhone 6而網貸,為了償還貸款,不斷通過其他小額貸款公司借款來還債,最後欠下多家公司累計70多萬元的債務。

  今年4月份,教育部聯合銀監會印發了相關通知,未經批准在校園推廣網絡借貸的要依法處置。但借貸只要變成線上接頭、線下交易,便可以輕易繞開規定。

  網絡購物帶來便利,炫耀性消費更日益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日常。只要有大學生旺盛的消費需求在,非法的校園貸就很難消滅,更多的校園問題,社會問題即將浮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54 字。

轉載請註明: 鳳凰知道:大學生為什麼紛紛借起了高利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