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件與孩子教育相關的事在網上特別火。一個是《當小學生遇見蘇軾》,説的是清華附小學生的大數據蘇軾研究;另一個則是一條近乎段子的跟帖,一個家長在一篇談家庭輔導的文章下留言:“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隨其自然吧。”
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紅遍網絡的事件,其實背後有着高度的相關性,亦即孩子的家庭作業以及父母在孩子的家庭作業中扮演的角色。清華附小的小學生數據研究中,不少地方都有“爸爸”的影子,這其實是另一種家庭作業裏的父母形象,不過相較“陪作業到心梗住院”的背運父母,似乎還是讓人羨慕的成功典範。
如今孩子的家庭作業,是所有中國父母揮之不去的創痛,身為父親的我,內心的痛恨,幾乎無以復加。
學校佈置學生做家庭作業,本來也很正常,我們小時候也有。但是,如今學校佈置的家庭作業,不僅數量巨大——我孩子小學時,放學回家做作業,常做到將近午夜,叫她別做了,不交作業,她又不敢,一邊哭着一邊寫完了才睡覺;而且要求古怪,微信佈置,督促家長,如今的家庭,更是沒有打印機都不行;而且有些作業,簡直哭笑不得——像統一要求學生看開學第一課這樣的電視節目都是小兒科了,前些年海淀區一小學竟然要求小學生作文寫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我因此策劃了一組報道“今天我們怎樣做父親”),而武漢幼兒園的孩子,還要背核心價值觀!
這樣的環境下,作為孩子的父母,能夠不抑鬱,該有多堅強的神經!
許是因為我工作忙亂的緣故,我幾乎沒有陪孩子做過作業。僅有的兩次輔導當時上小學的孩子,都與孩子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其中一次是關於“林蔭道”的爭執,我堅持應該是“林蔭道”,丫頭堅持是“林陰道”,最後丫頭拿出語文教科書,教科書上明明白白印着“林陰道”,我説教科書也會錯,但丫頭堅持説教科書不會錯。最後以丫頭哭哭啼啼而我生氣而告終。第二天,單位的校對告訴我,説是我錯了,因為國家語委前兩年已經統一把林蔭道改成了林陰道。我幾乎氣暈了,以至於我跟校對説,只要我負責的雜誌,一律不得使用林陰道。
而孩子過去跟她姥姥説怕寫作文,姥姥跟孩子説,你爸寫文章不是挺好麼,你為什麼不問你爸?丫頭回答説,寫作文要是聽了我爸的,我都得不到高分。我最初告訴孩子寫作文,要寫真情實感,後來我才明白,如今語文教育中,大多是模式化的作文要求,是矯揉造作,而不是真情實感。誠實作文,確實很難得高分。但我提醒孩子,在漫長的人生中,她會遇到很多老師,這種寫作文的方式,只會在特定階段存在,不會跟隨你一輩子,跟隨你一輩子的,是誠實做人和作文,這樣寫的文章,才能真正宣泄自己的情感,並引發共鳴。
在類似的衝突之後,丫頭再也沒有找我輔導過,我也沒有機會輔導她。直到去年,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她主動問我鮑勃﹒迪倫是誰,又説三國演義看不懂,讓我簡單給她做了介紹和梳理,她還挺高興。
這些年來,除了孩子主動找我問(我也跟她説過,有問題可以問我),我們幾乎沒有陪孩子做過作業,更少輔導她作業——很多東西,我們也遺忘了,尤其是數理化方面,她的作業多是她自己完成,我們所做的,就是簽字。我跟她一直説的,作業和考試都不是最重要的。小學的時候,考85分和100分有差別麼?當然,在絕大多數人眼中,有,在許多地方几分或許就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我並不多看重。從小學到現在,我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期末考試成績,她也很少告訴我。我覺得考試成績能夠過得去就行,我更希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我們會在跟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跟她分享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向她推薦一些書,但也從沒強迫她閲讀。
當清華附小炫耀自己學生的“成就”,當父母哀嘆陪孩子做作業陪出心梗的時候,我想到的是,為什麼家長要陪孩子做作業?輔導孩子作業,難道不是學校教師的責任,怎麼就成了家長的責任?怎麼教學相長最後變成了家庭內部的事?我真的不明白。
我小時候上學,也有家庭作業,我的父母從來就沒有輔導過我一次作業,他們都掙扎着養家餬口,母親又近乎文盲,她怎麼能輔導我的作業?我的父母所給我的最大的教育,就是以身示範做一個誠實善良的好人,像他們一樣。當然,我父母在極其艱難環境中,為給我提供學習的機會,像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家長一樣,從來沒有猶豫遲疑過。有一點我一直很慶幸,小時候雖然困苦閉塞,我們都像放養的野孩子,是在自然中成長,與藍天大地萬物為伴,這種饋贈,今天很多人是無法想象的。
除了教育體制的異化,學校教師轉嫁責任,其實絕大部分家長也在積極為這種異化添磚加瓦。
有朋友説我,像我們這樣“不管不顧”會耽誤孩子,畢竟優質資源有限,現在不抓緊孩子,幫孩子輔導補課,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將來孩子長大成人會責怪父母“不負責任”的。我覺得這種思路,還是舊式科舉成功思維的餘孽,就像范進為中舉所付出的努力。
我跟孩子説,我從來沒有討厭過做作業上學,孩子反擊説,那是因為我怕呆在農村。她反擊的對。我告訴過她,我們那個時候,苦讀,既不是興趣愛好(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真正的天賦是什麼),也沒有遠大理想,更不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最大的理想,就是考大學。只要考上大學,就能改變身份變成國家户口,吃上皇糧,自己吃上皇糧,就不用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生活,更不會挨餓受凍,而且還能確保全家不捱餓,因為過去捱餓最狠的都是我們這樣的農民家庭。所以,恢復高考後,我們這一代農村讀書的孩子身上,都不是代表自己一個人,而是寄託着全家的期待。
但是,現在跟過去大不一樣了。我的孩子再也不用追求皇糧了,也不會再忍飢挨餓了。
清華北大又如何?常春藤又如何?如果沒有興趣和熱愛,最好的大學出來,也不過就是“職場狗”。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變成這樣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熱愛生活的普通人。這個問題,我跟我的許多同齡朋友討論過,大家都認可,卻難以抗拒社會的壓力。
我的孩子,如今再也不用像她父親當年一樣揹負着自己考上大學全家就有希望的重負,她不需要因此而埋沒自己的興趣(我很高興我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她能夠一坐4個小時不動不玩手機心無旁騖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不需要像她父親當年一樣,花費了很多時間專門應付考試,考完即忘。我希望我的孩子接受的是正常的常識教育,而非其他附着。她長大成人後只需要為自己生活,為自己的興趣和熱愛努力。我相信這樣的生活,在我的孩子這一代一定能夠成為現實。我自己是經過相當長的職業生涯後才找到自己的熱愛的事的,並在後來的自我努力中讓自己成為這一行的佼佼者的。這也是我不很在乎她的作業她的考試的原因。這是她的幸運。這也是生活的真諦。
還是魯迅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説的:“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如果將來孩子要責怪,那是我們的失敗,也只能隨她去。命運最終都是自己選擇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西安用户66xxxx658”:課堂和學校就這麼一點時間,全班那麼多人,差異很大,老師只能照顧到大多數人,差異性的教育輔導只能靠家長。之前我們的放養教育是因為社會大環境是這樣的,現在的社會下你的孩子還能像之前那樣嘛,説到底孩子是自己的,什麼叫老師下放責任。父母要對孩子負責,手機電腦,現在的誘惑那麼多,家長不正確引導幫助孩子,以後家長哭都找不到地方!
網友“東莞用户66xxxx658”:我小孩也二年級了,這兩年都是我輔導檢查她的作業,之前每天晚上基本都是她哭泣我生氣收場,後來慢慢地她理解能力提高了我也意識到自己的毛病之後就好多了。作業確實是多,語文每天要求背古詩或者千字文,什麼同步啊每課一練啊日記呀一大堆,每天都要九點多才輔導完,有時候要求背的東西太多而睡覺時間又到了,我叫女兒去睡吧我在上面簽字表示背了,她不敢答應邊哭邊繼續背下去。
網友“ぁ『無影』が”:説的很有道理,但是現實就是,你小孩不完成作業,老師都不理你們一家人…小孩就會被老師放棄
網友“南京用户”:説的真對,現在很多人叫囂着老師佈置太多作業讓學生做,甚至變成了家長的任務,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必要讀書比人強以後一定混的好,或者説不關心孩子以後怎麼樣,大可以不必寫作業,你直接給學校反映自己的需求學校也不會求着讀書。現在有很多人説老師上課不講知識點非要報輔導班才講,我要指出的是不講知識點學生成績不好,老師是脱不了干係的,學校的成績認定是老師評獎金升職稱的要素之一,不要以為老師教學生,學校就不在意老師教成什麼樣
網友“濰坊用户66xxxx658”:説的真棒
網友“西安用户02xxxx252”:現在的學校佈置的是給家長的作業
網友“平頂山用户66xxxx658”:説的好,學校現在都變成賺錢為導向,教育都推給家長了
網友“荒漠”:雖然這是事實,但是我們沒辦法去改變他!唉,我們都在為生活打拼,都隨波逐流!
網友“其實是偽三無”:為什麼家長要陪孩子做作業?輔導孩子作業,難道不是學校教師的責任,怎麼就成了家長的責任?這話説的簡直就跟排放人體尾氣一樣。恭喜那些贊同的人,你們中了腐臭雞湯的毒
網友“不再回首”:職場狗。。。這年頭做到職場狗就不錯了,嚴格要求孩子是因為不想孩子讀了那麼多年書還要做又苦又累的工作。
“陪寫作業急出心梗”,誰來為陪讀的父母減負?
2017-10-23
新京報評論
家長陪做作業成為社會問題,主要原因就在於學校默許放任教師把自己的分內工作轉嫁於家長。
文 |王天定
最近網上流傳一份“陪讀家長”的特殊病歷,説一位媽媽“陪兒子做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心梗作為一種疾病,病因複雜,一個人得心梗,當然不能簡單歸因於陪孩子讀書做作業,但這份病歷,還有類似各種段子在家長圈熱傳,引發廣泛共鳴,從一個側面説明陪孩子做作業,已成為很多中國家長的心頭之痛。
在媒體報道中,我注意到很多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顧問等給家長支招,比如要家長“少教多問,少做多看。逐漸淡化領導者的角色,並由領導者向組織者、陪伴者過渡,而最好的狀態則是協助者角色”等等。
當然,從家庭教育角度看,中國有許多家長缺少正確的教育觀念,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期望;更多家長缺少得體的教育方法,沒有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有一些家長忽視言傳身教,家裏麻將、酒席不斷,孩子耳濡目染對讀書學習缺少基本興趣。家長這時再日夜陪讀,也於事無補。
從這個意義上説,教育家長如何學會做父母,仍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現實問題。這些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顧問的意見建議,也不無可取之處。
但是,稍瞭解中國當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就可知道,眼下陪孩子做作業成為家長心病,核心問題並不全在家長一邊。回想10多年前,我女兒讀小學初中時,面對“陪讀”,我也充滿了困惑。孩子從讀小學開始,各門課老師都各行其是,從不協調,家庭作業量大,是多年頑疾。而且這些作業,大量都是機械性重複,內容單調枯燥,極容易破壞學生對某一類知識的基本興趣。
更讓我困惑的是,一些作業就是佈置給家長的:要求家長給學生出題,幫學生完成手工作業等,比如做模型、縫衣服等等。有些任務學生根本不可能獨立完成。家長只好代勞,很多學校最後把類似成果還作為教改成果四處展覽。這等於給了學生弄虛作假的“虛假光榮”,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如今,老師建立了各種“家長羣”,時不時就會空降任務,家長則隨時待命。許多學校佈置給老師的工作,被“眾包”給了家長。家長為了孩子,即使心裏不情願,也個個都表現得奮勇爭先。
這些主動給自己加戲的家長被網友稱為“家長羣裏的戲精”。在表面的熱烈之下,背地裏積累了家長很多怨氣,造成與學校之間的矛盾,引發了各種問題。
學生培養,的確是學校與家庭共同的責任,但是,學校是專業的教育機構,必須明確學校與教師的責任邊界,在我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總體短缺的情況下,教師與家長之間很難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等關係,總體看,教師處在強勢一方。
我們必須看到,當下家長陪做作業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主要原因就在於學校默許放任教師把自己的分內工作轉嫁於家長。
誠然,家長陪孩子做作業,確實在很多方面,對雙方都有幫助。現在很多家長知識水平也很高,一起參與孩子的學習,既能增進親子感情,也有助於孩子獲得更多學校教育之外的成長。但是,學校也應該考慮家長的實際情況,不排除很多父母,確實很忙,很累,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完成,會把孩子的作業視為負擔。
另外,從教育的理念來説,家庭作業應該儘可能考慮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應該考慮到他們的能力和侷限,不要追求“高標”,而是應該照顧到每個孩子的情況。要求太高,必然會有家長出手,這也會造成一種不公平。根據孩子年齡階段的自我發展和探索能力來佈置作業,也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
十九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家長對陪讀的吐槽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有質量的”學校教育的期待,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正視家長的苦衷,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督促學校善盡責任,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孟然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東木書廣”:現在讀書感覺不像是孩子自己的事,更像是家長在讀,孩子是陪襯了。過於強調家長對小孩學習的參與度了。學習最好的就是自主學習和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輔助指導才正確吧。像我讀書時認識的學霸,基本家長不操心學習。沒看過她上過補習班,成績總能全校前幾,後來還上到復旦大學了。所以教書能讓學生不厭學,主動學習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網友“漫漫”:又要上班,又要陪讀,傷不起啊,還有各種興趣班。
網友“風輕雲淡”:老師減負了,天天要求家長監督
網友“JQ~好心情”:自從兒子讀一年級開始,我就從一個淑女變成了一個母老虎,天天上班那麼累回到家還要陪他熬夜寫作業到半夜,陪了幾年,我還沒到三十看起來到了四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