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園會考古發現古墓1146座 包含完好魏晉家族墓地
世園會考古發現古墓1146座 時間跨度近兩千年 包含兩片完好魏晉家族墓地
歷時一年有餘的北京世園會地下考古發掘接近尾聲,將進入對出土文物進行室內整理和研究的階段。該考古項目勘探發現1146座貫穿東漢至明清的土坑墓,時間跨度近兩千年。毫無疑問,這是延慶地區目前最大的考古發掘項目,而在其中發現的魏晉家族墓、唐代合葬墓等重要墓葬的出土文物中,考古工作者都發現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對當時的史料具有“補白”的意義。
銀製龜鈕“偏將軍印章”
延慶最大考古項目發掘1143座墓葬
世園會考古負責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專家戢徵介紹,自去年6月12日至今,世園會考古工作已進行一年有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世園會進行了考古勘探、發掘,並協調相關工作。迄今,世園會已勘探面積約262萬平方米,勘探發現古代墓葬1146座,已發掘1143座,包括東漢、魏晉、唐代、遼金時期的磚室墓以及明清土坑墓,時間跨度近兩千年。是目前為止延慶地區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項目,預計將於近期結束。
“在考古工作過程中,發現了眾多地下文物,包括古墓葬1146座、古井2口、古窯址1座。對這麼大量豐富的地下文物進行科學地考古發掘,在延慶區乃至北京還是很少見的。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對這一區域內地下文物的發掘和保護。”
▲部分墓葬航拍圖
兩片魏晉家族墓地保存完好
眾多考古成果中,最為重要的要數在魏晉家族墓地發現的9座墓葬,其中6座未被盜掘、保存完好。戢徵介紹,“本次世園會考古中,一共發現了兩片未被破壞的魏晉家族墓地,這在北京地區是極為少見的。”
兩片魏晉家族墓地分別位於原李四官莊村委會東北側高地和世園會圍欄區東北側,墓主人的年齡從十幾歲到50多歲,屬於貴族階層。其中原李四官莊村委會東北側高地的墓葬羣共有7座,除兩座遭到破壞外,其餘的墓保存完好。
為什麼説是家族墓呢?戢徵解釋,不論是從墓葬的位置關係判斷,還是從墓葬出土的器物類型的比對,都能發現墓葬之間不可割捨的聯繫。“其中,一座墓裏合葬的是一位成年人和一位十幾歲的少年,與夫妻合葬相比,這樣的合葬形式非常罕見。當然了,下一步我們還將對採集的各類標本開展綜合研究。”
另外,該西晉貴族墓出土了金器、銀器、弩機、瑪瑙、半圓形透明飾件等珍貴遺物,還發現了帶有“上谷”字樣的銘文磚,在北京地區較為罕見。
白貴夫婦合葬墓墓誌銘
“紀年磚”證明墓葬年代為西晉早期
在魏晉墓葬中,出土了許多帶有文字的文物,攜帶着不少不為人知的歷史信息。如發現的帶有“上谷”、“太康六年”、“阿秋侯君”等字樣的銘文磚。
戢徵介紹,刻有“太康六年”、“在六年”、“太康”的銘文磚屬於“紀年磚”,太康為晉武帝司馬炎年號,證明這是西晉早期的墓葬。北京地區曾於上世紀80年代在順義發現了類似的墓葬,“當時順義地區發現的紀年磚刻有‘泰始七年’的銘文。而‘泰始’是司馬炎的第一個年號,與‘太康’前後相差6年。”戢徵表示,同時對比在順義以及北京其他地區出土的魏晉墓的器物類型,可對延慶魏晉家族墓年代進行判斷,此墓為西晉早期的墓葬。
而刻有“阿秋侯君”的銘文磚則可推斷墓主人姓侯,名號為“阿秋”。從延慶當地史料可以查到,侯氏在魏晉時期是延慶當地的名門望族。而刻有“上谷”的銘文磚意為此處曾為上谷郡。戢徵表示,“‘阿秋侯君’是否能體現墓主人的真實姓名?上谷郡是侯氏的郡望之一,兩者是否有關?這些都是有待進一步取證的。”
另外,在這個墓葬中出土的還有銀製龜鈕的“偏將軍印章”,這對判斷墓主人的身份具有重要價值,證明墓主人身份應為“偏將軍”。但這個“偏將軍”是史料上的哪個人物,目前還不得而知。
唐墓誌銘揭示白居易宗侄生平
在本次的考古發掘工作中,還出土了十幾座唐代墓葬,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座白貴夫婦合葬墓。為什麼説它重要呢?戢徵介紹,該墓的墓主人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是同族。
白貴夫婦合葬墓受破壞的程度比較嚴重,不過從僅剩的部分可以看出,墓葬內部是有壁畫的。而這個墓葬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兩盒墓誌銘,“這對研究延慶地區唐代的歷史、地理具有重要價值。”墓誌記載,墓主白貴,字子道,原籍太原,為白建後裔,與白居易同屬一族。而白貴之妻高氏也出自渤海望族,是北齊高庵後。
在墓誌中,可以看出白貴的家族因序,他的父親名叫白F,在唐代是與韓幹、薛稷齊名的花鳥畫名家,是白居易的宗兄。他的長子曾任幽州節度衙前將、殿中侍御史,次子曾任監察御史。
另外,墓誌還記述了儒州、儒價城等唐代延慶古地名。“驗證了延慶在唐代被稱為儒州的説法。儒價城是唐代儒州的治所,位於今天延慶城區的東南部。”
磚石漢墓可能與鮮卑文化有關
在已發掘的墓葬中,有不少文物、遺蹟都填補了人們對歷代葬俗文明在認知上的空白。例如,出土了漢代的木槨墓和磚室墓。其中,木槨墓均帶墓道,而且未被破壞,有的木槨墓在槨底平鋪石塊或是槨上壓有石塊。一座磚室墓墓底部鋪有石板,這種葬俗在北京地區很少見。
較為重要的還有大量的明清時期墓葬,絕大多數為平民墓葬。其中兩座磚石混合結構的墓葬形制比較特殊,但因破壞嚴重,僅出土“洪武通寶”及黑釉小罐。不過,其中發現了明朝末年的明堂,砌築明堂的磚大部分都用硃砂寫有易經64卦名,已辨別的包括“地水師”、“天火同人”等,這在延慶地區還屬首例,可能與當時民間道教的流行有關。
世園會發現的遼金時期墓葬被破壞得比較嚴重,但其中兩座小型磚結構燒骨保存比較完好,對研究這一時期該地區的葬俗有重要的意義。
戢徵表示,目前,發掘工作已接近尾聲,但尚未正式完成,還有許多“疑團”有待解決。例如,延慶地區地處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交融的前沿區域,世園會考古中發現了很多可供深入研究的文物資料,來展現這一區域的特點。如磚石結合的、木石結合的漢墓是否與鮮卑文化有關?這還有待下一步對出土文物進行室內的整理和研究。
本報記者 孫樂琪 J245
市文物研究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