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偉是個可愛的小男孩,可是就在他五歲的時候,父母離異,這對他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很快,孩子就變得不愛説話了。
由姥姥撫養的小偉,在和姥姥回家的路上遭遇了車禍,這場突然起來的車禍差點奪取了他的性命。
小偉住進醫院,姥姥日夜守護。小偉疼痛難忍的時候或在昏迷中的時候,就會喊:媽媽別離開我,媽媽別不要我。
姥姥守在身邊真是難受極了,可她給女兒打過電話,也給小偉的爸爸打過電話,她們不是在忙就是電話無法接通。
醫院裏護理小偉的護士把這一些都看在眼裏,她充當起小偉媽媽的角色。
明明已經下班了,可還是守在小偉的身邊,幫助小偉的姥姥一起照顧孩子。
這樣的照顧經歷了半年有餘,中間小偉的爸爸來過一次,交過了住院費就離開,而小偉的媽媽在國外飛不回來。
由於護士的照顧得當,小偉醒過來了,姥姥和護士喜極而泣。
小偉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愛你”。而小偉的眼前就是護士阿姨啊。
姥姥忙過來解釋,可是護士卻微笑着阻攔住了。
護士阿姨一面答應着小偉,一面握緊了孩子的小手。
她覺得如果小偉是快樂的,那他叫自己什麼,自己都願意接受。
最重要的是,孩子能開心,身體能快速康復起來。
由於護士的愛心,姥姥的轉述,小偉的爸爸、媽媽也紛紛覺得是自己太自私了。
媽媽回國來了並決定和爸爸復婚。
在護士的祝福下,小偉一家人恢復到了從前的幸福生活中。
不過,復婚前姥姥説的那句話更值得夫妻倆好好思索一下:無論是在婚禮裏,還是生活中,人最重要的責任心。
尿牀是指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故又稱遺尿。多為3一12歲小孩之疾病。發病原因分功能性、器質性。前者與遺傳有關,好發於神經質小孩;後者屬於某些疾病的一種症狀。先天性大腦發育不全或後天各種因素所致的大腦功能紊亂,或由於脊髓的反射弧消失,或由於泌尿系及其周圍組織病灶刺激,都有可能產生尿牀。3歲以前因中樞泌尿機能發育尚不完善,此時出現反射性排尿,則不屬此病。本病中醫亦稱“遺尿”,俗稱“尿牀”。認為腎與膀胱俱虛不能制約水道或脾、肺氣虛不能約束水道時可致。
小兒尿牀是臨牀上經常見到的現象,有的甚至到了二十幾歲才能自愈。國外有關專家通過系統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尿牀自愈晚的孩子平均智商低於正常兒童,在身體發育方面比正常兒童遲緩,長大後身高、體重平均低於正常人,容易出現泌尿、生殖等諸多心理生理問題,且多數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如自卑、內疚、膽怯、緊張等。家長對孩子尿牀的問題不可等閒視之。
由於部分家長不能正確對待小兒尿牀,對孩子動輒訓斥打罵,結果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反過來又加重尿牀,於事無補。
正確的辦法是應當分析小兒尿牀原因,想辦法克服。如果是吃飯吃得過飽引起的,應當提醒孩子睡前節食;如果是玩得太累引起的,應當注意不讓孩子玩耍過度;如果孩子是因為學習負擔重,壓力大的原因,應當多方開導孩子;另外,家長應詳細觀察,在孩子容易尿牀的時間前,及時叫醒孩子上廁所,使其養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
家長要教育並督促養成睡前排尿的習慣;
白天不要讓孩子太疲勞或太興奮;
睡前給孩子按摩背部或讓孩子聽舒緩的音樂;
飲食不宜過鹹或過甜,忌食生冷;
晚餐少進湯粥、飲料及高蛋白食物;
平時要同孩子多溝通鼓勵孩子。
(2017-09-21)
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我這孩子並不比別的孩子笨,就是沒耐性,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知道,做事是否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屬於心理活動中的意志品質問題。
意志是否堅強,對長大後學習、工作的成敗都有重要的影響。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呢?
I often hear some parents complain about their children: "my child is no more stupid than the other kids, but he is impatient and does things by halves."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parents should know whether there is a head and tail, a beginning and a beginning, a mental activity of the will quality problem.
Whether the will is strong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study and work. So how should parents cultivate their children's patience?
家長要做出榜樣。許多孩子沒有耐心,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頭蛇尾。所以,首先要求家長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廢的行為習慣。
在開始一種新的活動之前,必須讓他把正在進行的活動有個了結。如讓孩子去洗澡,應在開始燒水時就告訴孩子畫好這張畫後,就去洗澡。
然後在孩子洗澡之前別忘了認真檢查畫到底畫完了沒有,這本身就是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
Parents should set an example. Many children are impatient because their parents' demands for their children's work are often anticlimactic. So, first of all, parents should be careful not to cause children to give up half way.
Before embarking on a new activity, he must have an end to the ongoing activity. If you want your child to take a shower, you should tell your child to take a shower when you start boiling water.
Then don't forget to carefully check the painting before the child takes a shower. It is a good habit to cultivate the children.
給孩子設置點障礙。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點障礙,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難的機會。因為耐心是堅強意志磨鍊出來的,越是在困難的環境中,越能鍛鍊孩子的耐心。
要鼓勵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做好一件事要經過努力,才能完成。孩子經過努力完成一件事時,應當及時給予表揚,強化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
Set some barriers to your child. Parents should consciously set some barriers to their children and provide some opportunities for them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Because patience is a strong will tempered, the more difficult environment, the more able to exercise children's patience.
To encourage him not to do things by halves, do a good job of getting things done. When a child tries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he should give praise in time and strengthen the good habit of doing things well.
此外,要集中孩子的精力,使他們持久地沉浸在一種活動中。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許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
有時孩子餓了馬上要吃,渴了馬上要喝,想要什麼玩具當時就要買,家長可有意延緩一段時間,不要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以培養孩子的耐心。
(2017-09-14)
今天看到一個關於溺愛孩子 打父母、打老人的新聞,由於視頻效果不佳,截圖説明
孩子生氣對旁邊母親大打出手,咬住媽媽的手臂死不鬆口
小孩把奶奶撲倒,不停的用拳頭打奶奶,最後還拿腳使勁踹奶奶的頭部
小孩死死揪住媽媽的頭髮不放手
之前看到一個總結的話,大概意思是:小孩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孩子會把怒意轉移到大人身上,這個時候大人一貫忍受,久而久之孩子怨氣更重,最終導致小孩使用暴力發泄,而暴力對象往往是溺愛方,父母、爺奶。。。造成這種原因是大人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無條件滿足,導致兒童心理一致認為理所當然。
孩子被溺愛已經非常普遍。小孩的心性發育很快,在2歲左右大人的教育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從現在開始,學着拒絕孩子,不再輕易滿足他,讓他自己學會思考。
不要特別對待,大人吃什麼孩子吃什麼,不要有刻意的照顧。讓孩子有個清晰的自我認知。還有不要過分誇讚,給孩子一個真實的自己。
(2017-09-11)
家長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在應該對大人説“NO”時,不敢表達自己的獨立意志和不同意見;恰恰相反的是,在不該對大人説“NO”時,又無理取鬧,甚至為所欲為。
孩子畢竟是孩子嗎?
追根溯源,問題還是出在大人身上,出自家長對“孩子畢竟是孩子”的錯誤理解。
“孩子畢竟是孩子”,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命題。孩子作為一個自然人,畢竟是孩子,但孩子又畢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他們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孩子。我們的社會和文化,正是在該把孩子當孩子的時候,沒有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而在不該把孩子看成孩子時,又把孩子當成孩子。
呵護孩子,這是人的天性,但不是人的專利。許多動物都有這種行為。所不同的是,人從出生到成熟自立,所需的時間最長。小馬出生後,幾乎立即就可以站立,但人從呱呱落地到脱離大人的呵護而自立,一般至少需要十五六年。因此,作為自然人,孩子需要一個生長的空間和時間。
這一自然程序,使大人自自然然地成了孩子的“監護人”。“孩子畢竟是孩子”,於是,大人可以“無私”地替孩子“思考”,替孩子“選擇”,替孩子“説話”,既替孩子説“YES”又替孩子説“NO”。
長期以來,我們家長,甚至整個社會都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糟糕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始終是個“受體”。我們往往忘了,孩子還是一個有個性、有思考、有追求的主體。他們的個性、思考能力,以及對未知世界的追求的慾望和能力,就如你我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説,孩子不僅僅是孩子,他們還是一個完整的自然人和社會人。
一方面,孩子的自然人的成長需要時間和空間。但是,孩子一降臨到這個社會,他們又是一個有其社會關係和社會屬性的“社會人”。而這種“社會人”的人格是隨着“自然人”的降臨而產生的,並不需要等十年、八年。
當我們僅僅從孩子的自然人角度去考慮“孩子畢竟是孩子”時,孩子的社會人方面,如人格、個性和獨立性等就被忽視,孩子就被抽象化。他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意義僅在於按照成人的意願去成長,去考試,去獲得高分。這就是孩子們的全部生活。美麗的生命才起步,就面對高山大海。
教育應該既要照顧到孩子自然人的成長過程,又要兼顧孩子社會人的成長過程,這種兩重性使得我們既不能把孩子只當成孩子,也不能不把孩子當成孩子。
孩子雖然是孩子,但孩子首先也是一個人,是一個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獨立追求的人。
只有當孩子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然人”不管有多幼小,也能以平等的“社會人”出現在社會交往中。
然而,我們的文化從來就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個重大誤區,是混淆了孩子的自然人成長過程與社會人的成長過程,忽視了孩子的社會人落地生根的“人格”。
(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