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興仁9月14日電 題:“鯉魚”躍“農門”:激活“人文田山水”
作者 楊雲
九月的鯉魚村,稻浪金黃,遠近各處樹木鬱鬱葱葱,一棟棟苗族、布依族傳統風格民居掩映在綠蔭之中,寧靜,愜意。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大家無由讚美:“山間鄉愁地,農耕畫卷美。”
鯉魚村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縣屯腳鎮北部,轄18個自然村寨,28個村民組,1108户,4920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比例為90.73% ,曾經是滇桂黔石漠化區貧困村之一。
鄉愁濃郁的興仁縣屯腳鎮鯉魚村。 楊雲 攝
隨着中國政府反貧困力度不斷加大,貴州省對旅遊支柱產業的定位,黔西南州對國際山地旅遊目的地的積極建設,“石上風情”濃郁的鯉魚村也悄然發生着改變。
興仁作為中國最大薏仁集散地,鯉魚村有大批青壯年勞動力投入到薏仁產業鏈,所得財富改善了家園面貌。但,鯉魚村“石上的煩惱”依然存在。
“以前房前屋後石頭多,村落衞生狀況髒亂差,道路泥濘難進出。”正在裝修自家新房的村民陳育強回憶説,“現在的鯉魚村,滿眼都是綠,天然大空調。河清水亮,稻穀飄香,通組路乾淨。”
陳育強曾長期在外漂泊。“以前離家為逃窮,現在回家為致富。”陳育強説,“現在惠農富民政策好,我回家就是想擼起袖子加油幹,過上小康生活。”
鄉愁濃郁的興仁縣屯腳鎮鯉魚村。 楊雲 攝
美麗鄉村建設,讓一切,都在發生改變。
近年來,鯉魚村黨支部按照“強黨建,抓基建、謀產業,講文化,促脱貧”的思路,因户施策,因組推動。
2012年開始,鯉魚村按貴州民居設計格調,對218户民居實施立體改造,對438户農村危房修繕改造;2013年,全村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電話、寬帶網絡、廣播電視訊號入户實現全村覆蓋;2015年,通組路硬化(油化)覆蓋全部村民組;2017年,全村供電線路改造,換用節能電線,全村供電覆蓋率達100%。
“提升改造民族文化廣場,新建寨門廣場、風雨廊橋、文化長廊、文化浮雕牆、民族博物館等設施,硬化農户庭院,安裝了生態節能路燈,對村容寨貌進行全面整治。”鯉魚村黨總支書記楊建平告訴記者,“我們已經做了規劃,鎮村一體化建設,按照苗族傳統村落特色對鯉魚村進行‘美麗鄉村’打造。”
“最好的變化是年輕人有事做,搞產業做旅遊謀創業守法律。”陳育強説。記者在村裏走訪,切身感受村民思想觀念、法制觀念發生的深刻變化。
鯉魚村發生着可喜的變化。對變化的感受可不只是陳育強有。
鯉魚村鯉魚五組村民岑育偉介紹説,“我們這個小康房建設有特點,跟薏仁旅遊小鎮配套,住起來很舒服。”
鄉愁濃郁的興仁縣屯腳鎮鯉魚村。 楊雲 攝
鯉魚村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綠色“家底”?“不僅要保,還要建、還要治、還要改,讓綠色‘底版’更鮮亮。”楊建平認為。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媒介。”屯腳鎮鎮長劉天祥認為,“在鯉魚村,‘人文田山水’很好的組合融匯了民族文化、農耕文化、康養文化、生態文化,讓遊客來鯉魚有看有學有玩有體驗,這就是文化融合帶來的發展選擇,山地生態康養旅遊核心區將會是鯉魚村的未來名片。”
據瞭解,鯉魚村民族鄉村旅遊已具備一定規模和效應,每年吸引的遊客達20餘萬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4000餘元增至目前8400餘元。
近年來,貴州省黔西南州積極推動鄉村旅遊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了傳統農業,催生了生態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體驗農業等農業新業態,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推動着“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
“空氣真乾淨!”鯉魚村裏,人民銀行正在這裏進行“金融夜校”培訓的工作人員不由感嘆,“在鯉魚村,我們感受到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效益的同步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