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豪車, 豪華體驗面子爽開着卻提心吊膽
新聞閣每日新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共享經濟來了, 出現在我們身邊,充足的資金讓大鱷們投入到共享經濟圈內。短短一年間,“共享”概念不僅深入民心,還進入民眾的生活,先後有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器、共享健身艙、共享睡眠艙等等。當出現共享豪車後,卻讓人耳目一新。
共享汽車中的貴族是什麼?
北京中心商業區街頭月初出現了以奧迪A3和寶馬i3為主的共享豪車。押金2000元
瀋陽出現的是藍色共享寶馬1系汽車。押金999元
共享豪車如何才能使用?
以瀋陽豪車為例,只需要付押金999元,免油費,每公里收取的費用也很低,1.5每公里,每天不超過200元。
我想租用寶馬i3,具體的操作流程是什麼樣
2、通過手機app打開汽車門鎖。
3、在中控大屏幕你可以查看導航地圖。方向盤上方為顯示速度電量及裏數的電子面板。
費用如何?
平台1.5元每分鐘收取時租,30公里耗時44分鐘,收費22元,比打的便宜。
豪車比普通的共享汽車更加單調,車身沒有明顯的廣告,而普通的汽車,有廣告,且必須在固定的地方停車和取車。
寶馬和奧迪價格不菲,駕豪車上路,對很多人來説可能是不一般的體驗。開車時倍有面子,如果駕車時如過有碰損,隨時要天價賠償,這不是得不償失?
面對豪車體驗和天價賠償,你是如何抉擇?
共享經濟模式的核心是將閒置的服務、產品共享給需要他的人們,用户所耗費的成本低,還可以有效的解決閒置資源的浪費問題。然而,如今無論是共享單車、網約車、KTV、雨傘,還是共享充電寶、健身房、睡眠倉,除了運營模式上的侷限性,還需要面臨一系列的監管、安全、運營管理的問題。
共享豪車如寶馬、奧迪的入局,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車輛的鉅額成本問題。瀋陽出現的1500輛寶馬車,單是購買車輛就需要3億元的資金消耗,再加上平台開發、工作人員的工資成本,該模式一出現就標註了只有土豪團隊才能玩得起。
那麼,共享經濟模式的軟肋是什麼?為何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再到共享雨傘等最火爆的都是概念的炒作?他們何時才會走向規模化盈利?
1、燒錢補貼的通病,沒有好故事就沒有資本站台
網約車標榜的是讓天下沒有難打的車,共享單車則是主打低碳出行,他們都講了一個好故事,至於到底何時才能實現規模化盈利,平台、資本方誰也説不清楚。
而有了資本支持之後,便是迅速擴張的開始。面對競爭對手,只有通過燒錢補貼來贏取消費者的支持,而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擴大數據庫用户儲備,以為下一輪融資做好準備。此謂之“補貼大戰”,競爭雙方明知補貼來的用户大多是沒有忠誠度,沒有明確立場的,但是沒有補貼就沒有用户。行業形成了不補貼、沒用户、沒投資的惡性循環,而資本的消耗是會促進居民消費的,對於整個社會體系來説是有價值貢獻的。
這樣一來,行業企業為了爭搶用户而不得不陷入資本大戰中去,燒錢補貼也就成為共享經濟模式的通病。除非沒有競爭者,單純到以情懷和服務取勝,而這在中國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
2、規模化盈利依然還是未到來的“美夢”?
2017年初滴滴獲得了55億的新一輪融資,估值達到了500億美元,這個估值水平是從哪裏來的?融資水平的高低是要與企業的經營狀況有關的,這就意味着在2016年估值340億的滴滴在僅一年裏又給出了好數據。但是,滴滴依然沒有實現規模化的盈利。
在監管規定空降後,網約車“合法化”加速了行業的清洗,雖然有不少司機出局,但是網約車的價值鏈條依然存在,業內認為滴滴模式是比較成熟的共享服務模式。從產品的角度來講,共享汽車更多的是提供的共享實物產品,二者從概念上來講雖有共通之處,但在本質上卻是不同的。一個輕資產,一個重資產;一個是“平台+服務”,一個是產品即服務,這也就註定了二者未來的商業化走向也是不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哪個共享模式,都未能實現規模化的盈利。其中已經上市的僅有神州優車,它與其他網約車在運營模式上是有差別的。滴滴主要提供平台服務,鏈接的是乘客和司機兩端,神州則以自營為主,車和司機都是自己的,賺取的是乘客的錢。
此外,共享單車的不同之處是,押金是一筆巨資,營收的來源主要是訂單量,不過在鉅額補貼用户之後,距離盈利也還是有距離的。目前摩拜和ofo的日訂單已經破千萬,按照單次1塊錢,單日營收達千萬級別,要想規模化還是需要擴大市場佔有率、提升訂單量。
但是,不少共享經濟模式的公司在還未規模化盈利之前就已經相繼倒下,頭部企業佔據了主動權,競爭也在那僅有的幾個實力型公司之間展開。從現在看未來還是美好的,只不過目前還無法觸及。
3、監管仍處在初級階段,區域化管理增加運營成本
以共享電單車為例,因為出行安全、停放、充電等問題,在南京等地是被禁止以共享模式存在的,在其他地區則沒有這樣明確的規定。這樣一來,共享電單車是否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就成了問題。
另外,網約車在不同城市的監管要求也不相同,有的城市限制司機户口,有的城市限制車輛排量、車軸距。在此基礎之上,運營企業就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法規來進行平台的運營管理,運營模式、團隊管理因為地區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化,運營的成本是要隨之而增加的。
即便是奧迪、寶馬這樣的豪車參與到共享汽車行列,除了車輛成本外,其他的諸如監管問題、安全問題、牌照問題,還有盈利問題依然是其不可避免的。據媒體計算,用户使用共享寶馬等豪車的消費,相比租賃來的價格是要低很多的,這樣汽車租賃企業是否會和出租車有相同的命運?
共享寶馬們如何保證盈利?
共享寶馬平台規定,每個用户需要繳納千元的押金,而無論是按行駛里程付費還是按使用時間計費,看起來要賺回一輛車的成本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假設一輛車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被用户使用,按照小時計費,前半小時15元,之後每分鐘1.5元,那麼一天就是2115元的營收,即便是這樣也要100天才能收回單輛車的成本。再加上運營費用、保險以及其他費用,怎麼也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收回所有成本。相比共享單車的45天回本要超出太多時間,無形之中增加了運營風險,是不划算的。再加上各種不穩定因素,無論怎麼來看都是這麼的不靠譜。
而共享豪車們要想實現盈利除了被人們付費使用外,還有那些盈利的方式呢?燒錢燒出來的只是用户的數據?乘車習慣?
毫無疑問,除了走共享路線,還可以走營銷路線、電商模式以及社羣經濟模式,就看平台要的是什麼了。再引資本入局,利用資本的力量,長期運營下去,這是上上策。或者與重資產的汽車租賃公司合作,他們提供車輛,平台進行收編,所得利益進行再分配。但是,無論哪種模式,共享豪車們需要的是快速盈利。
共享豪車們會不會曇花一現?
因為成本的限制,共享豪車都不可能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進行全國佈局,除非資本的介入。而就目前共享行業的前景預期,資本更多地是持觀望態度。按照瀋陽1500輛寶馬3億元成本計算,即便佈局10萬輛也需要200億的投入,再加上運營團隊以期其他投入,至少也要消耗千億。可以肯定的是,從一開始共享豪車打的就是一場資本戰,他們是最缺錢的。如果沒有資本支持,很可能因為資金鍊斷裂而呈現曇花一現之勢。
除了網約車、共享單車外,諸如共享充電寶、KTV、睡眠倉以及雨傘等雖然剛出現的時候很火,但是運營一段時間後總會暴露很多問題,這就意味着並不是所有的共享模式服務都是剛需,用户不會全部買單,除了服務要好,還要講出一個好故事?
筆者認為,共享豪車依然未能解決共享經濟模式普遍的燒錢、盈利以及監管上的硬傷,即便在資本的支持下有了長期運營的本錢,未來依然是不可預期的,看好未來不如經營當下。以新的消費模式來運作,以盈利為根本訴求,而不是一開始就想着靠融資活下去,這樣下去會很被動。只有變被動為主動,從一開始就被資本認可,創造盈利基礎,才能在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耿彪 首發:iDoNews 專欄)
(2017-08-15)
視頻|幾百元就能開百萬超跑!共享豪車在杭州上線啦
2017-08-28
看看新聞Knews
一陣陣超級跑車的油門聲使下午的嘉裏中心顯得更加躁動,記者所在區域的氣温因十幾台總價約3億元豪車的發動變得更加炎熱。不過,這些豪車並不是純粹用來展示的,在“共享經濟”流行的當下,這些豪車也將進軍共享市場。
至尊寶豪車共享平台創始人 周銘傑:我們現在是從19.9元可以開(尼桑)GTR 到蘭博基尼 法拉利 以及49.9元可以開勞斯萊斯 這是我們在推廣期間的價格 最終正式上線的價格 應該是在300到600元每小時
不過記者也在現場看到標識牌,價值2000萬元的邁凱倫P1,一個小時的共享價為15000元。採訪中大部分市民認為,共享汽車,只要能滿足代步功能就夠了。
市民表示:“就覺得這跑車共享,一個我看還蠻貴的,600元一個小時。真正喜歡玩跑車的也不會玩這個,我覺得。”
另一個市民也表示:“共享跑車,這個單價會不會有點高,就是能不能大眾一點,普通一點就好,不用共享跑車。”
該豪車共享平台創始人周銘傑也承認,目前大部分人都認為豪車遙不可及,但他也有自己的觀點:“十五年前,兩千年初的時候,有人開私家車就覺得這個人肯定很有錢,要不就這個人有一定地位,他經濟條件會特別好。但那時候誰會想到十年之後,私家車可以如此之普遍,私家車可以當優步,可以當滴滴,就是真正的一個交通工具可以拿出來供大家使用 給大家分享。所以我覺得,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今天在做的這個事情,就是將超跑拿出來共享,可以給更多人使用。”
(來源:杭州綜合 實習編輯:黃麗文)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神”:我就擔心一點,開到高速服務區後,去上了個廁所,出來後車被沒了咋辦?被別人掃走了呢?
網友“꧁༺ༀ࿅夏末࿅ༀ༻꧂”:出了車禍算誰的?保險公司敢不敢接這投保
網友“︵ǒノ”:找機會去杭州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