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次衝突的真相: 我們究竟在哪裏修路? 印軍要跑路?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文|大國不易

  筆者覺得,洞朗地區對峙過去了一個多月了,局勢已經逐漸明朗了,某些人譁眾取寵,往往只擇其引起共鳴的旁枝末葉,對本身主要事實而不顧。現在的人比較浮躁,喜歡快餐文化,又有多人能心平氣和地靜下來把這篇文章看完呢?

  都説我們在修路,但是究竟在哪裏修路?洞朗對峙點多卡拉山口究竟在哪裏?估計很多朋友都沒有弄清楚,筆者接下來一一道來。

  這次對峙中有個細節很多朋友可能不見得注意了。中方在亞東地區(洞朗屬於亞東縣)進行道路建設,引起印方過來阻止,印度的阻止行為有點250,他們直接越界了,因為不越界就無法阻止。我們現在更應該關注的是,因為印度的阻止,中方的建設是不是停了呢?

  如果停了,那是我們軟弱,如果沒停呢?這説明印度過來的力量不足以阻止中方的建設,從目前的跡象來看,他們沒能阻止得了。那麼既然他們沒能阻止,又為什麼不再增加兵力呢?顯然印度也沒準備好,或者説走到現在印度反而不知所以了,所以大家就僵持在那裏。

  7月25日,外交部的新聞發佈會,估計很多人都沒有仔細看,仔細品。二十多年來,這是第一次主動在中印問題上放狠話,實際上是斷了那些想停工撤退換印度撤兵的人的念想,這些話既是説給印度人聽的,也是説給國內某些人聽的。

  國防部(不是外交部)發言人也説“不要存有任何幻想”,意思就是印度必須先撤軍然後才能談。印度現在迫於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所以不能先撤軍,而是要求我們承諾停止修路,然後雙方談論一起同時撤軍,我們當然不可能答應。今年亞東還有邊境牧場道路設施在招標呢,現在還在掛着呢。

  言歸正傳。筆者圖文並茂來説説路在何方,這次究竟在哪裏對峙。

  一、首先,筆者再次申明洞朗地區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不存在爭議。

  打個比方,筆者有一套房產,屬於完全產權的,但是筆者不經常住,有一天,某個流浪漢破門而入,在房子裏面住了幾天,被筆者發現了,然後把流浪漢趕了出去。很淺顯的道理,房屋被流浪漢偷住了幾天,但是,房屋產權是筆者的,所以房屋還是筆者的,是不存在爭議的。如果房屋因為被流浪漢偷住了幾天,產權就存在爭議,這是沒有道理的。

  洞朗地區也是相同道理。條約必須遵守,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根據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第一款規定,西藏與錫金以流入錫金梯斯塔河及其支流的水流和流入西藏莫竹河及向北流入其它西藏境內河流的水流間的分水嶺為邊界。這段邊界線起自與不丹交界的吉姆馬珍山,並沿上述分水嶺行至與尼泊爾邊界。

  根據這一條約規定,洞朗地區屬於中國領土,印軍越界地區的分水嶺非常清楚。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多次以書面形式對此予以確認,承認雙方對錫金段邊界走向沒有異議。

  2004年出版的由中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事務條約集——中不卷》指出:中不邊界從未以條約或協定正式劃定,但兩國間存在着一條傳統習慣線,邊境地區基本穩定。對於有爭議的領土,中不兩國前4輪邊界會談達成了指導性意見,此後雙方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並對邊界地區進行了實地勘察,繪製了邊界地圖。

  二、亞東地區的地理位置。

  説到喜馬拉雅山脈,朋友們估計第一個想當然的就青藏高原,第二就是珠穆朗瑪,第三是不是地理上的那個所謂的8000多米的數字,其實不然,喜馬拉雅是個山脈不假,我們不要把它想當然的理解為4000米、5000米甚至8000米的連續的山脈,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有幾個斷續點,而且斷續點處海拔不高地勢還不算那麼險要,這就給西藏(此處僅指藏文化)乃至中國能染指山脈以南的有利條件(山脈以南的勢力當然也作死過,通過這幾處往北進過西藏)。

  整個亞東縣大致就是一個深入走廊地帶的男性金箍棒,如果把原錫金王國理解為一個長方形的話,則此長方形上邊基本是雪山的山脊線(有幾處便於穿越),長方形的東邊,基本是雪山山脊(喜馬拉雅山脈沒有按虛線在此處隆起反而向南隆起)這就是所謂的1890中錫邊境線,但是從乃堆拉山口開始,中錫邊境開始有便於穿越了而且不止一處。這也是導致本次印度越境的原因。

  準確地説,亞東縣離印度東北咽喉,西里古裏·查德瓦走廊很近,若順河南下,從不丹借道,直搗西里古裏·查德瓦走廊,僅數十公里,數小時內即可切斷印度與東北部的聯繫。而對於中國而言,即便不從軍事角度考慮,從經濟發展的立場上,亞東是中國和南亞次大陸貿易的窗口、青藏鐵路的未來出境點,必然要對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修路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怎麼可能交於印度之手?印度也不會輕易把喉嚨拤在中國手裏。這就導致雙方在該地區衝突不斷,一直延續至今。

  説明下:下圖中的紅色線僅代表亞東縣附近喜馬拉雅山脈山脊線大致走向,與國界線無關(GONGRI的谷歌在這段的國境線壓根錯的離譜,只好選擇隱藏國境線,所以説把谷歌趕出大陸是完全正確的。)

  下圖中黃色的就是谷歌顯示的國境線,不作惡的谷歌的嘴臉如何?最外圍的紅色虛線大致就是中國地圖的邊界線畫法,中錫、中不段基本都是沿亞東河流域的分水嶺而畫。

  區域1大致就是新聞中説到的洞朗地區,區域2大致是亞東河流出國境的地方。

  區域3/4/5/6 分別是亞東河支流的小流域。

  我方在洞朗地區的路線從山口1處(下圖右上方,紅線開始處)開始至巡邏車道終點這段,(大體上就是沿着紅線,實際上很曲折),目前應該是想沿着山脊也就是中錫邊境線繼續修或者沿山坡橫着修(紅色虛線),目的地應該是這個遮草場哨所方向(圖中黃色線僅僅為谷歌所標註,筆者僅代表筆者本人對此表示抗議。)無論如何,阿三的越過山脊中線進入洞朗地界的地堡等工事都比較礙事。印媒不是説我們強推了2個地堡嗎?

  1、通過衞星圖,我們能明顯看到,亞東所在的亞東河是往南流 ,與北邊西藏主體部分顯得有點另類,有點是個單獨的獨立地理單元的意味。

  其實不然,他這個單元東邊、西邊都是雪山(東邊部分南段海拔稍微低點從北往南從4500--2000的樣子),下圖中標記為1的地方簡直就是造物主給中華提供的一個通道,黃線為西藏內地去亞東的省道204線,這條道路雖然在1處很長一段距離內,海拔都在4000-4500之間,只要仔細觀察這道路兩端都是開闊地帶,並且不缺水源,在遠古時期騎着馬或者犛牛的藏族人帶着點糌粑和風乾的牛羊肉,外加一個水袋,就能很輕鬆的一路南下去到現在的亞東(不過也就能止步與現在的洞朗地區的與亞東河交界點。)

  [關於上圖説明兩點:(1)、上圖中粗紅線僅僅代表我國國境線大致走向,也就是自然的分水嶺,如何實際的國境線有出入,以官方為準。(2)、圖中2區域也就是這次的洞朗地區,森林資源還是很不錯的,半山腰是草場,山頂很荒涼。]

  2、西邊的錫金方面在遠古時期即使某一段時間能力強過西藏,也是然並卵,他要想染指亞東河谷,他得爬上乃堆拉山口及以南地帶在穿越亞東河溝,北進,遠古時期的錫金人只有累癱的份。看看現在中印沿着錫金段分界線從乃堆拉山口及以南修路的困難程度,我想遠古時期錫金人進到亞東河谷後還能不能有活命的可能。(不排除有個體活下來的)。

  3、同2點一樣亞東東邊大體上山脊線都比較高,從一條紅細線(北邊開始一直往南)海拔才稍微低點從北往南4500--2000的樣子,不過不丹就是個悲催的命,他國地勢從北往南大體分三個台階,最南邊海拔才100多米,這還不算,整個不丹山川、河流大體上又是南北向的,我國修通了四條進藏公路後好多年,不丹這個幸福度最高的國家還沒修通條東西向公路呢。

  囉嗦奚落不丹這麼多,一個意思,就是不丹很難形成有效的力量來進攻亞東方向(組織好力量,爬完山峯又入股溝再爬山峯,接着又入股溝如此循環幾次,臨了準備來個衝鋒,發現前方是個比剛才爬完的幾道山峯還要高的山脈),累個半死的不丹勢力能打的過已經在亞東紮根的藏人勢力?(歷史上有過不丹攻入西藏的例子,還不是乖乖滾回去了,就那還是中華民族最黯然無光的走下坡年代)。

  4、肯定會有人提不丹(或者印度勢力)為何不從亞東河谷攻入亞東,筆者只想説從現在的亞東縣城往南 一直到阿三境內河谷兩邊都是原始森林,局部地方兩邊太陡,壓根無法沿河谷穿越的。進攻方如遇到這樣的話,即使沒犧牲在原始森林裏,也所剩無幾,在遇到只能爬着通過的地段,你即使有部分人進入亞東,有卵用?

  5、歷史已經進入21世紀,人類修理地球的能力早就強過遠古時期很多倍,現在亞東邊境東邊局部地段已經不足以構成中方滲透。首長説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連好好的高鐵品牌和諧號都“拋棄”了,另行建立復興號品牌,搞轟轟烈烈的一帶一路怎麼能不帶上不丹兄弟呢。

  從地緣上論述亞東河谷歷史上屬於中國並只能屬於中國到此結束,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並補充資料。

  三、亞東縣的洞朗地區及中印對峙的多卡拉山口。

  1、洞朗地區,印度方面稱之為“多蘭高地”,海拔約3500米,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北部寬高,南部窄低,隸屬於我國藏南地區亞東縣。洞朗地區中部和東部都是森林河谷,地勢崎嶇,汽車無法通行。

  中方準備按照我邊防軍傳統的步行巡邏路線,沿相對平緩的多卡拉山分水嶺山脊東側(中方一側)向南,繼續修通前往洞朗地區最西南中印邊境不丹軍隊非法設立的遮草場哨所(不丹稱為Zomphlri)的公路(也有可能轉向東方進入河谷,進入洞朗縱深地區)。公路新起點與遮草場哨所直線距離約為2.3公里。

  這次築路行動是典型的見縫插針行動。洞朗地區雖然是我國領土,但是公路附近敵情險象環生。不丹的這個哨所在山坡上,2公里外中國的施工動態一覽無餘(何況公路就是直奔他們而來)。更別提公路沿線幾十米外,就是強力圍觀的印度駐軍!我方的風險和難度可見一斑。

  本次洞朗印軍越界事件,筆者個人認為如果時間僵持過以久的話,以我們的一貫做法,肯定要就地搭帳篷,並且在稍後的有利位置,做二線部署。

  a、下圖中綠色線為進洞朗的巡邏道路,根據目前已有的衞星圖,能明顯看到綠實線段已經做了硬化處理,並有拓寬的痕跡。虛線段應該是本次大致需要繼續修建段。

  b、從2005年衞星圖就能看到洞朗地區我方巡邏道路範圍內有幾處不明設施(筆者個人認為1/2/3是牧民放牧需要搭設的。),不明設施6應該是有目的的準備做哨位用的(能看到大約50*30米樣子基礎,不知什麼原因,放置沒有繼續建設)。

  c、筆者個人認為如果時間僵持過久的話,以我們的一貫做法,極有可能會重啓這個不明設施6建設此處正好處在能壓制本次衝突的地點上方印軍營的地方,海拔上高出100米以上的樣子。(從黃色虛線處修個幾百米的路,還是很平緩的,直線距離也就800米,高差不到50米。)

  2、對峙的多卡拉山口。本次的熱點,多卡拉山口也是洞朗地區唯一一個可去以去錫金的山口,洞朗地區以北,中錫段已經有好幾個山口可以攻入錫金,印度能容許最後一個讓中方控制嗎?

  中錫之間有好幾個山口除了冬季,都具備通車的。有的山口,雙方有意留着幾百米沒溝通,戰事會急造公路的。中錫亞東段,印度能佔的,能修的都是儘量佔、儘量修,也説明了印度真心怕中國從這裏穿插進入錫金,之後去切斷他的西里古裏。

  多卡拉山口,中印雙方均有公路直達。阿三這十幾年來步步為營,逐步加強了騎線甚至越線工事。印軍設防十分嚴密,一個前哨據點佔據了分水嶺山脊分界線,距離中國公路新起點僅80米,距離新施工的中國工地僅四五十米。印軍前哨據點後方400米處即為印度軍營,駐軍約一個連兵力。印軍在山脊上修建了巡邏公路和戰壕體系,沿線密佈碉堡,對我方構成極大威脅。

  印度軍隊在多卡拉山口面向中國一側嚴密設防,恰恰説明他們承認這裏是中國的實控地區。所以説,洞朗最具戰略價值的地方不是南端與不丹交界的遮草場,那邊是吉姆馬珍雪山,山下溝谷也是原始森林無人區,只有姐普山口旁有山路通往不丹。真正有戰略價值的是國防公路終點處與阿三工事對峙的多卡拉山口。

  四、亞東縣的歷史。

  新中國能做到對西藏的實控,稍微多瞭解點,您都會覺得新中國及解放軍真心不容易。雖然事後都可以説如何如何會更好,畢竟是事後諸葛亮説的。

  1950進藏,在昌都打了一架,俘虜中有美國,有大英帝國、竟然還有阿三的人。當時的亞東,也就是這次對峙的點所屬的亞東縣(當時還沒設亞東縣),在1955年前還是阿三的殖民地。1955年才收回,設立下司馬管委會,之後幾年後接着設亞東縣。這麼多年,新中國一步一個腳印,雖然過程有折騰,有反覆甚至局部的倒退。我國版圖內,實控還是新中國最大化。歷史上有哪個朝代實控超過新中國?

  印度當年在亞東有過特權,新中國都已收回。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及解放之初,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外國在西藏地區長期據有特權。英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武力入侵西藏後,攫取了許多特權,如在拉薩設立英國代表處,在江孜、亞東、噶大克派駐商務代表;在江孜、亞東駐紮武裝衞隊;英國直接經營從亞東至江孜的電話、郵政、驛站等。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這些特權,英國駐拉薩的代表處改名為印度代表處,原班人馬全部保留,郵電、驛站、租借地改由印度經營,英國駐軍變為印度駐軍。

  新中國成立後,印度政府已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但其仍企圖保留在西藏的特權。1950年11月1日,印度駐華大使館照會中國外交部提出:印度由於慣例和協定在西藏享有權利,即印度政府在拉薩派有代表,在江孜與亞東有商務代表,在到江孜的商路上有郵政及電訊機關。印度政府希望這些機構應該繼續存在。

  對此,中國政府於11月16日在答覆印方照會中,在強調西藏是中國領土、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進軍西藏的同時指出:有關“中印兩國的友誼應該得到正常發展,中印在西藏的外交、商業和文化關係,也可以循着正常的外交途徑獲得適當的互利的解決”。

  但是印度始終把在西藏的特權利益抱住不放。1952年2月,印度政府又向中國提出一份《關於印度在西藏利益現狀》的備忘錄,開列了要保留的七項權益,其中與江孜有關的部分有:保留駐江孜和亞東的商務代表處,保留在到江孜的商路上的郵政及電訊機關,保留駐江孜的軍事衞兵。印度政府在通過與中國正式談判解決上述問題之前,仍企圖按原有的特權行事,遭到中國政府理所當然的拒絕。

  從1953年底開始,中國與印度圍繞是取消、還是要保留和擴大印度在西藏的特權問題開始了激烈爭論與談判。中印談判一共進行了12次,還有若干次小組交換意見,經過四個多月的磋商和反覆爭論,雙方於1954年4月29日在北京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共和國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同時互換照會。

  按照雙方互換照會的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印度將其在中國西藏地方所經營的郵政、電報、電話等企業及其設備和驛站及其設備折價移交中國政府”。同時規定,從互換照會之日起,6個月內,印方全部撤退其在中國西藏地方亞東和江孜的武裝衞隊,將所經營的郵政、電報、電話等企業及其設備以及亞東至江孜間的12個驛站折價移交給中國政府,並將其在亞東的商務代理處院牆以外佔用的地皮交還中國。

  此次中印會談,使印度政府正式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在西藏擁有完全的主權。

  1954年12月10日,按照中印雙方商定的辦法,中央政府派員與印度指派的代表,共同清點《協議》中所指的郵政、電報、電話等企業及其設備和驛站及其設備,並進行價格評估工作。

  1955年3月3日,中印兩國清點印度在西藏地方所經營的郵政、電話、電報、驛站及其設備工作結束,中印雙方官員在江孜簽訂清單和商定驛站設備價格總清單,所有設備總計價值316828印度盧比,摺合人民幣16萬5千餘元,由中國政府一次全部付清。

  1955年4月1日,印度政府將其在西藏地方所經營的郵政、電報、電話等企業及其設備和12個驛站及其設備交給中國政府。當天,中印雙方代表在拉薩簽訂了印度政府移交上述企業和設備的協議書,舉行了移交儀式。至此,中國政府接收了郵電、驛站等設備,收回了亞東下司馬的租借地。

  中國政府收回印度政府管理的在藏所辦全部郵電特權,徹底結束了外國政府在西藏的“客郵”歷史。在解放後西藏地區的江孜並存有中國人民郵政和印度經營的“客郵”郵政的局面至此被徹底終止。

  所以説,這就是亞東縣的歷史,真心不容易。在外人的眼裏,亞東是人間天堂,可駐守在這裏的某部隊下屬乃堆拉、則里拉、卓拉、詹娘舍等8個哨所,多數在海拔4300米以上,大雪封山期長達8個月之久,解放軍官兵們在哨所戰寂寞、鬥嚴寒,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叫響“絕不把領土守小了,絕不把主權守丟了”的口號,把忠誠與奉獻大寫在了雪山之巔。覺得本文説的有道理,小編推薦大家微信搜索關注一個傳遞正能量的公眾號:大國不易。

  這樣的人民子弟兵難道不值得大家尊敬嗎?邊防艱苦,有幾個噴子敢去邊防為國守疆?

  五、地圖開疆。

  中印除了錫金段有條約,其他地方都是未定狀態,但是對峙地點筆者怎麼看起來像是在出版的標準版圖線外。其實最近這個熱點地區,也是建國後版圖線外。

  記住,疆域是隨着實力而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自古以來好比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這句話一樣,聽聽就好。

  請看看下圖的亮點。筆者真心喜歡中國慢慢地圖開疆,不斷落實。常有人對當時的中印戰爭説三道四,其實單從領土論,中國就從西線取得了三萬多平方公里的控制權。東線也前出不少,控制了很多的戰略要點,不打這一仗,能得到這些土地嗎?印度不是説它喪失了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而耿耿於懷嗎?領土問題就像錢財一樣,不在自己手上説得再多也沒用。

  六、要不要修路。

  修路就是要做實控制,能進能出,隨時可以機動,哨所是邊防必備,交通有了,才能提高支撐。

  筆者看着東嘎拉哨所前方好幾公里處的印方是騎線工事,真心的不是滋味。騎線的都是印度的營房、哨所及工事。我方哨所離山口約為7-8公里,印方沿山口向兩翼一字擺開約1.5公里。

  不過中方這幾年來巡邏道路修的還是很給力的。正經地發力修鄉村道路也好,修牧道也好還有增加執勤點,大多數都是本世紀才開始發力的。

  有了強有力的後方,大量物資才能運到前線,所以2016年一修好到達沈久拉的戰備公路,2017年就可以前沿對抗,後勤保障也就不會像以前那麼吃力。

  如果國防戰備公路按計劃這樣修,沿相對平緩的洞朗分水嶺山脊東側(屬中國)向南,修通前往洞朗地區最南端中國與不丹邊境地區的公路,以形成亞東較為便捷的交通網,為口岸貿易和中國邊境安全服務。

  筆者個人覺得,從完全控制洞朗的角度戰略規劃,我軍必須突破多卡拉,將國防公路修到吉姆馬珍,在庶草場設立連排級固定哨所,再將道路延伸至南端的姐普山口,建立班級前出哨所,俯瞰舌尖部位的原始森林,這樣洞朗地區就萬無一失了。

  雙方邊境的不對等基礎建設使印度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一味的增兵,沒有便利的交通,不但後勤難以保障,更是增加運輸成本。這些年印度往中印邊境增加兵力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了,還不是小數目,許多人看不到這點,只知道喊打喊殺的,中國只是修條路,印度就要曾兵,而我們中國呢,有誰聽聞向中印邊境地區增兵了?基建是國家必須要做的,我們這邊只是修修路,對面卻要增加兵力防守。

  七、中印邊境的後勤保障對比。

  印度侵佔區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交通,都比我國西藏地區要好的多。

  印度一側的地理條件比中國一側的好,中國一側主要是喜瑪拉雅山脈,而印度一側相對要平緩,因此,中國一側的後勤供給比印度難度大,中國當年已經完全可以奪取藏南而後又放棄了。

  印度的國土距離,使得印軍的補給要遠比解放軍容易。西藏地區是沒有什麼經濟基礎的行政區,無法提供後勤保障,作戰物資需要從一千多公里外的內地調撥,維護這麼龐大的後勤需要付出多少代價,這是客觀事實。

  就這次對峙區的亞東縣來説,亞東的邊防團,1962年沒有跟印度作戰時,當時的補給物資中的糧食大都從印度購買。

  亞東縣是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一個低海撥地區,中國的所有補給都要越過喜瑪拉雅山的山口送到亞東,當年走馬隊時,起碼要走半個月以上。

  青藏線、川藏線、新藏線道路狀況都不太好,物資從成都平原運到拉薩大約要20天左右,拉薩或幾個大城市再到邊防哨所起碼還要再準備10天路程。車輛不能滿載,路途還有損耗和一路上兵站人員物資的消耗。可想而知要把一噸物資運到一線邊防哨所要花費多少代價。

  西藏地區交通條件改善是近幾年國家投資幾十億修了隧道後的事,那以後才真正通車。所以中國在青、川藏的道路建設,都是有着明確的戰略目標的。

  不過,也不要把高原簡單化。高原上路就很難修,即便修好一些路也只是緩解下後勤壓力,我們這邊在巨大面積的高原上,大雪封山那是沒法通車。

  所以説,印度確實佔有地利。至於從高原居高臨下俯視對方,首先你得將重裝備先越過高原上的重重山巒到達那個邊界點,才有資格俯視對方。

  我方這邊的道路今非昔比,有很大改善。但畢竟山區公路的運力無法和平原公路相比,並且還有大雪封山的顧慮。如果我們這邊有坦克(輕坦也行,目前輕坦正在測驗中),印度何至於這麼囂張。

  所以説,前線的人民子弟兵並不是三頭六臂的齊天大聖,沒有可能輕而易舉的打敗10倍以上的印軍,也不可能在缺乏後勤保障的情況下跟印軍持續作戰。

  中國曆次的對外戰爭都要進行長期的準備,後勤戰略物資的大量儲備,這得需要時間的,後勤保障不是玩遊戲,隨時隨地就可以挖礦,挖資源補給,輿論動員,國際外交協調後才能發動一次有限的局部戰爭。

  八、中印邊境兵力對比。

  筆者聲明,筆者只陳述中印洞朗對峙前的兵力部署,經過一個多月的兵力調動,增兵多少,筆者不清楚,就是清楚,筆者也不會泄密。

  1、印軍戰鬥力。

  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是沒有戰鬥力的民族,所以印軍欺負周邊小國主要靠幾個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

  印度從尼泊爾僱用了兩萬多名廓爾喀僱傭軍軍人,印度的錫克族男人也是以當軍人為主要職業,再加上幾個善戰的少數民族,印度軍隊共編有29個民族聯隊。

  這29個民族聯隊轄有3—4個營,印度又怕少數民族軍人造反,所以印軍每個旅由3個不同民族的營混編組成。29個聯隊大概可以編出10個師的印軍部隊。

  不過印軍擴軍再多,少數民族聯隊數量沒增加,就基本是增加吃飯充人頭的兵力,注水的豆腐兵。真正在一線賣命的都是印度的僱傭軍人和少數民族。

  印軍的山地部隊,主要由廓爾喀人組成的山地部隊稍有戰鬥力,這幾十年打的巴基斯坦軍隊沒有脾氣。

  2、印軍的優勢。

  印軍離本土近,後勤補給方便。印軍的山地部隊榴彈炮機動現在基本實現直升機吊運。我們現在只有幾個山口可以運輸人員和物資,戰時很容易被封鎖。而印軍位於山下,背後有良好的道路網和便利的後勤保障條件。修築了50多個直升機機場。

  空軍方面,西藏高原空氣稀薄,機場上的戰機不能滿載起飛。後勤補給線漫長,所以在空軍這一方面,在邊境我們的空軍在局部並不佔優勢,反而處於劣勢。

  兵力上,印軍大約有五個山地步兵軍,邊境上的印軍兵力是我們的四、五倍。

  3、亞東地區的兵力部署。

  前面,筆者也説了,亞東地區是中國插入錫金和不丹之間的一個突出部,一個狹長半島形的國土,錫金有一個印軍的山地軍軍部,不丹邊上的藏南達旺有另一個軍軍部,原與中國亞東邊防團對峙的印軍兵力大約是1:20的懸殊比例,所以亞東這裏我們是憑藉62年勝利對印軍的心理優勢,以劣勢兵力維持這一地區的防禦。現在根據印度的報道,錫金、不丹一線的印軍己達5萬多人。

  有人會説中國難道不知道要在亞東多派些部隊,可是能麼?亞東的補給要穿過喜瑪拉雅山,雖然亞東是喜瑪拉雅山脈到南亞最便捷的道路、山口,但一個交通運輸不便的因素,就註定了亞東不能駐守太多的軍隊。光向亞東補給的後勤壓力就會很大,所以在亞東只能以一個簡編的邊防團防禦一個師另一個旅的印軍常備部隊。

  在中印邊境上,我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個邊防團就駐在亞東,再看看漫長的邊境線才那點兵力守衞邊防,就清楚亞東己是重點中的重點。

  邊防部隊的補給物資都要從成都平原和甘肅不遠千里運輸到邊境上,運力有限。上世紀九十年代時的説法就是喜瑪拉雅山脈每駐守一名軍人,身後就要一輛軍車全年不休的運輸物資。當然現在後勤保障好了很多。

  有人可能説,可以增援。援兵,印軍增援比我們更容易。就算是增援上來的機動部隊,也會因為亞東補給不便,裝備來不及運輸而保持在不大的規模內。錫金和不丹一線就有印軍的兩個山地師,後方還有更多可以隨時增援的印軍部隊。

  我們的增援要翻過喜瑪拉雅山脈,通過山口再抵達高原寒區的亞東,印軍是從山下往山上,後勤補給比我們便利很多。喜瑪拉雅山脈有道路、能通過成建制部隊的地方就那少數幾處山口,基本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

  九、對印度的囂張行為,要不要打,怎麼打。

  靜觀其變,反正不急於一時,凡事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凡事預則立,不預測廢,決策必須從最壞處着想,必然的小規模的局部衝突,戰前應作好一場戰役的準備,國家領導人講的不打無把握之仗嘛!

  大家應該看到,我軍一直在進行着準備,62年我們準備了何止三年,一支30萬軍隊一天的消耗量當在8萬噸以上,至今我們還只准備了40幾天,一場大仗不是説打就打的。我們更不應該因此對人民解放軍失去信心。

  從筆者個人感情來説,當然也希望我軍馬上採取行動,對入境印軍以迎頭痛擊,彰顯我中華軍威。

  如果要打,究竟怎麼打?

  印軍:哨所多,步兵多,牽引大炮多,機械化少,機場多,飛機少,質量差。也許印度覺得在那種山地地形下,高科技武器不如人數來得實惠。

  1、如果中印東線發生衝突,由於印度在這裏沒有什麼重要的縱深區域害怕被中國打擊,所以不怕被我軍深入,中國也不可能長期佔領印領土。而冬季一來,又恢復原狀。這就是藏南地區印度的地理優勢。

  中線的洞郎地區雖然有切割印度東西兩域之可能,但由於後勤問題很難守的住,説白了就是打不痛印度。

  2、西線確實可以直搗黃龍,給印度以足夠深刻的教訓,可避免將來的拉鋸扯皮消耗戰。打印度這種國家,要麼不打,要打就要打痛他,以免陷入不間斷的邊境紛爭之中。大家看中印西線距離新德里不遠,反而事端少,準確地説印度不敢在西線鬧事。

  所以説,如果升級規模,可以考慮直接往新德里那邊打。 或者是把西側大吉嶺方向的機場和道路全部佔領,並且不再撤回。

  圖為西藏軍區某部在海拔4600米某高原演訓場,組織遠火、火箭炮、加榴炮等炮兵分隊,跨晝夜進行多彈種精確打擊實彈演練。

  十、對策。

  對峙事件結束後,我方應下定長期鬥爭的決心。

  1、在多卡拉山口中方一側快速修建針鋒相對的關隘,並構築前進基地,與印方陣地形成近距離永久對峙的局面。利用夏季加緊車運、空運儲備物資,以便堅持過冬。

  2、在洞朗地區遮草場哨所附近的我軍傳統巡邏路線終點處,搶建簡易哨所與不丹軍對峙,並不斷完善,迫使不丹的單方面佔領行為無效化。

  3、在坦克、裝甲車等充足武力威懾掩護下,從多卡拉山口前進基地打通到簡易哨所的車路,不斷維持高密度巡邏護路。

  最後,處理中印邊境問題需要有理有據有節,既要果斷處理,不能讓其得寸進尺,又要冷靜,避免激烈衝突,維繫對我們發展有利的國際環境。

  此次邊境事件,國家壓根就沒想讓印度善了。印度違背國際法這就是下了一步臭棋,印度棋局上技術本來就臭,還又下臭棋,國家沒理由不抓住機會。只是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説機會怎麼把握實在太深奧。

  回顧這一個多月就會發現一些問題。印度從高調到“雙撤軍”到不丹代替,這足夠體現印度在退讓。國家也一直強調談判底線:印撤軍,這基本上就是直接堵死談的可能,也堵死印撤軍的可能。

  高調的來,灰溜溜的就走,印度真要這麼做,周邊小國誰還鳥他?佈局一個多月了,差不多也是收割的時候了,接下來就看國家怎麼下手。拿不到一點利益就收工照樣毀中國的形象,國家也不可能這麼做。

  筆者預測一下,9月3日是個時間節點,大家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軍迷圈轉碼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