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武生演員出身的陸海榮已經在日本呆了16年,他去日本是為了學習歌舞伎。而前10年,他都在等待,等待一個學習歌舞伎的機會。如今,他已成為日本唯一一位有舞踴藝名的在日華人,日本舞踴協會會員。攝影/新新
陸海榮10歲時被母親送到上海戲劇學院“調教”,從此和崑曲結下不解之緣。14歲獲得赴日演出的機會,開始對日本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盼望自己從戲劇學院畢業後能夠赴日學習歌舞伎,即使那時候並不知道歌舞伎究竟是什麼。陸海榮至今還保留着14歲時赴日本演出的照片
從“上戲”畢業後,為報答國家的培養,演員們都需要為國家效力5年。陸海榮一邊在上海崑劇團演崑曲,一邊在復旦大學攻讀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
1999年,陸海榮終於實現自己當年的想法,來到了日本東京。初來乍到,語言不通,首先去語言學校攻讀日語。從語言學校畢業時,他在日本淺草觀音堂前拍了張紀念照。
忙碌的生活,並沒有讓陸海榮把來日本學藝的初心拋擲腦後。他不斷聯繫培訓歌舞伎的機構,但都被拒絕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歌舞伎,招生條件是:23歲以下的日本男性。作為一名外國人,他沒能進入這個圈子。而且,歌舞伎不同流派的繼承人,只能是自己的兒子。
現在,歌舞伎流派繼承人的准入條件稍有放寬:養子也可以。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便是作為養子進入歌舞伎世界的。他是陸海榮最崇拜的大師之一,陸海榮把坂東玉三郎演出《牡丹亭》時的海報貼在了冰箱上,激勵自己。
進不了日本傳統藝能界,不如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先介紹給日本人。從2001年到2009年,陸海榮在東京一家演藝公司工作,去日本各地演出崑曲和京劇。期間,他認識了日本演出家佐藤信,佐藤信很支持陸海榮的想法,告訴他,不如先來東京學藝大學跟他學表演,再看看有沒有別的機會。
2009年,陸海榮從師兄那裏得到消息:日本文化廳要辦日本傳統藝術普及活動,外國人可免費學藝,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文化廳一連辦了3年類似的活動,陸海榮每期都參加,在那裏學習了能樂、歌舞伎和日本舞踴。一起學習的外國人挺多,但很少有人像他一樣每期都去,每週上課
通過這些活動,他認識了日本舞踴藤蔭流派——藤蔭靜枝的第三代傳人。藤蔭靜枝的現代傳人無子女,因此視學徒如己出。歌舞伎和舞踴的關係很微妙,可以説日本舞踴是歌舞伎的舞蹈部分。
歌舞伎的表演者只能是男性,想表演歌舞伎的女性只能成為日本舞踴表演者。藤蔭流派的學生多為女士。在東京,藤蔭流派一位男士都沒有。藤蔭靜枝的傳人見到了有中國戲曲功底,又對日本傳統藝術如此執着的陸海榮,很是高興,並收他為徒。2013年,他修得了日本舞踴藝名——藤蔭靜之祐。
“靜之祐”中的“靜”是“藤蔭靜枝”中的“靜”,“祐”是老師賜的,有輔佐之意。老師希望他把藤蔭靜枝派的日本舞踴發揚光大。在日本傳統藝術界,拿到名字便獲得了身份認同,相當於取得了從業資格證。脩名後不久,他(左二)便登台表演了日本舞踴《鶴龜》。供圖:陸海榮
學習了日本的多種傳統藝術,在日本度過了16年歲月的陸海榮如今已不再執着於非要在歌舞伎的某個流派脩名,他覺得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學過的這些傳統藝術,致力於中日傳統文化間的交流。
學習日本藝能的這段時間裏,陸海榮並沒有忘本。2013年,他策劃了一次大型演出,讓中日兩國傳統藝術表演家共同出演了《中日楊貴妃的響演》。陸海榮在這場演出中扮演郭子儀。供圖:陸海榮
此外,陸海榮還在日本慶應大學等多地開展崑曲普及演出和講座,介紹中國崑曲文化。供圖:陸海榮
現在,陸海榮在做中日間的藝術文化交流工作以外,還在東京開辦了“水袖舞蹈”培訓班,讓在日華人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陸海榮正和同仁們策劃一場大型的中日傳統文藝演出,他想把京劇、崑劇、能樂、歌舞伎和日本舞踴一起搬上東京國立劇場的舞台。
陸海榮説,不少人來日本,能看到他們乾淨的街道,看到他們“擅長”排隊,一切都井井有序,感到日本很“文明”。而這種文明從日本的“傳統文化”中更能找到緣由。學習日本傳統藝術,能讓自己從更深層面瞭解日本。在藝術方面,也能看到兩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利弊,互相交流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