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網絡熱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網絡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社會、民生、國家等熱點綜合資訊。
活禽限售區不斷擴大 羊城晚報記者林桂炎 攝(資料照片)
2日,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就擴大活禽限售區域召開新聞會議進行解讀。疾控專家介紹,擴大之後限售區域連成一片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同時數據顯示,近三年發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來自活禽交易非限制區。
從8月1日開始,廣州市進一步擴大了活禽交易限制區,擴大的活禽限售區域包括:海珠區原限制區外所有區域;荔灣區橋中街;天河區沙東街、興華街、五山街、棠下街、天園街、員村街;白雲區三元里街、雲城街、新市街、棠景街、同德街、松洲街。廣州從2014年5月起,在部分區域進行家禽生鮮上市試點,實行活禽限售措施;2015年4月起,在原區域基礎上擴大了限售範圍,正式推行家禽生鮮上市。
對於擴大限售區域的原因,廣州市疾控中心主任醫師李鐵鋼介紹,世界衞生組織(WHO)指出,攜帶病毒的禽類是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傳染來源,暴露於活禽交易市場是人感染禽流感主要的危險因素,研究證實“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是預防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發生的有效方法,“家禽生鮮上市有效減少城市禽流感病毒污染,降低了人羣暴露和感染風險”。
而此次擴大的街道,是“將限售區域連成一片”。以往市民可能過個馬路,這邊是限售區,對面就是非限售區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李鐵鋼表示,廣州市疾控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近三年發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均來自活禽交易非限制區,都有活禽接觸史或活禽環境暴露史。
目前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及我國港澳地區已經實行生鮮禽類代替活禽上市。我國香港、台灣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經實行全市範圍的活禽限售,限售後均有效降低了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發生。
專家表示,擴大活禽交易限制區,有助於做好廣州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市民生命健康。
專家
生鮮雞營養和口感更好
廣州市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風險檢測部主任劉于飛則從生鮮雞的營養和口感角度做了解答。
他表示生鮮雞的營養和口感,其實都是比現宰雞好的。“生鮮雞是指對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屠宰後的雞胴體進行冰水冷鮮、風冷,使雞胴體温度在1小時內降為0-4℃,然後進行保鮮處理和包裝,並在後續的加工、流通和零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4℃範圍內的鮮雞肉。”他解釋,動物被宰殺後,其營養素含量的變化與保存的温度和微生物污染狀況有關。温度越高,營養素的降解破壞越大。室温下微生物生長繁殖快,也會分解和破壞食物的營養素。温度在0-4℃或更低温度時,營養素比較穩定,微生物生長繁殖慢,因此,保存營養好。
口感方面,宰殺動物後,其肌肉組織轉化成適宜食用的肉要經歷一定的變化,包括肉的僵直、解僵和成熟等。活雞宰殺後的2.5-4.5小時,雞肉因乳酸的釋放會出現僵直,這時候烹飪雞,肉纖維會粗糙硬固,肉汁不透明,口感不好。整個雞肉僵硬的過程會持續6-12小時,然後雞肉才會進入最適合烹飪的肉質純熟期。雞肉僵直期後的1-2天,肉質的保水性反而會增加,肉感最為鮮美﹔如果宰殺後的雞,能一直在0-4℃的環境下冷藏,還能適當延長雞肉的這種最佳狀態。冷鮮雞從宰殺到上市,本地貨源至少需要12個小時,外地貨源大概需要24小時。此時買到的生鮮雞,雞的肉質剛好進入了最適合食用、烹飪的階段。
他表示,以生鮮家禽取代活禽是大勢所趨。生鮮雞安全衞生、汁液流失少,質地柔軟有彈性,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記者 符暢
實習生 王斌
通訊員 穗衞計宣)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