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三農”傳播高端論壇舉行 聚焦三農話語傳播力
圖為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北京
10
月
29
日電(袁秀月)“農業高等教育的初心是什麼?涉農學術研究和業務實踐的初心是什麼?中國農業大學的初心是什麼?”
10
月
28-29
日,首屆“三農”傳播高端論壇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編委會主任錢學軍如此發問。
他在致辭中自問自答説,“我想,這些初心就是去回應和解決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所有關涉“三農”的問題。‘三農’傳播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本次論壇以“‘三農’傳播:挑戰與機遇”為主題,設三個分論壇,吸引了來自全國十餘省份高校的專家學者和數十位從事、關注“三農”傳播的業界人士參加。
錢學軍指出,“三農”傳播研究在傳播學術領域並不是主流,但其意義和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
圖為與會專家錢學軍、李慶海、高鋼。主辦方供圖
全球修辭協會會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汝東教授從國外發來賀信,他認為,
2020
年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三農”,更離不開“三農”傳播。“讓農民能説話,會説話,中國農村話語體系的建構,關鍵在農民。扶貧的重點、難點,是提高農民的話語能力。”
論壇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的鄉村振興戰略。與會專家學者認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民來説,最重要的是幫助其找回自信。什麼自信?兜裏有錢,腰桿子硬的自信;生產美、環境美、人文美、生活美的自信;歸根到底是一種鄉村文化的自信。要充分挖掘鄉村的生產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教化價值,激發農民的精氣神是“三農”傳播研究者和媒體人的重要任務。
論壇還就新媒體與“三農”話語、鄉村傳播與社會發展、“三農”視閾的影視與新聞傳播進行了專題論壇交流。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鋼指出,“學術界有一個説法,傳播學正在演進為人類社會科學第二哲學,信息傳播對整個中國農業農民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人類社會演化的目標和手段是連接,農業不僅僅是耕地,而是農民和土地的連接,農民和農民的連接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將他的“大數據連接論”和“三農”問題結合起來,他認為,大數據不僅給農民賦權,還會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圖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發言。主辦方供圖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曹三省教授以“新媒體與三農”為題指出,在對農傳播中,新媒介可以實現零門檻,可以更好地用新媒體手段呈現農村的新面貌。
中國教育電視台副總編輯、《教育傳媒研究》總編輯張志君,梳理了建國以來對農傳播媒體的發展歷史,他認為,主流媒體對農傳播正在經歷“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過程。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宮承波以“對農老年廣播:一個亟待加強的領域”為題,分享了他見到的鄉村老年人的生活,他認為,在對農傳播中,“對農老年廣播幾乎被忽略了”。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紅豔則以一個典型的農民“小丁”一家為案例,藉助公共悲地概念,分析了媒介技術作為公共產品,在鄉村與城市的信息博弈中,如何突破城市人與鄉村人之間的制度與社會隔閡,為沒有鄉土資源、沒有城市資源、沒有教育資源的傳統鄉村人提供了與城市社會人對局的可能性。
圖為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牛耀紅博士,從公共傳播理論視角研究了一個西部鄉村的微信羣實踐。他認為,村民通過微信羣從不同地域的現實空間走向網絡公共空間,經過長期互動形成了合作場域,將“半熟人社會”轉變為“熟人社會”,實現了“離散化”村莊的再次聚合,從而奠定了維繫鄉村秩序的基礎。
農業部新聞宣傳處處長李慶海指出,在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供給側改革等“三農”發展的新背景下,“三農”傳播應該圍繞“三農”新政策、新問題主線進行宣傳,針對受眾的新需求和需要應對的“三農”突發事件,做好“三農”新聞的策劃與報道工作。
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系主任安文軍表示,“三農”傳播高端論壇擬定期舉辦,希望能夠聯合關注三農傳播的其他院校和業界共同搭建平台,拓展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