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關於津巴布韋總統拒領中國“孔子和平獎”,討論熱烈。“孔子和平獎”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中國為其頒獎卻遭到鄙視了呢?10月26日,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的發言人表示拒領這一獎項,中國機構十分尷尬。
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
津巴布韋媒體稱,穆加貝的發言人北京時間26日表示,穆加貝不承認並拒絕領取該獎。到27日,津駐華使館未能證實這一消息的真實性,但傳聞已讓頒發“孔子和平獎”的機構陷入尷尬。
“孔子和平獎”是什麼?為什麼不願意領獎?
據瞭解,“孔子和平獎”2010年設立,首次頒發給台灣政治家連戰。2011年頒給普京,去年頒給古巴前領導人卡斯特羅。不難看出,獲獎者大多是西方不喜歡的政治人物。2010年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給在中國監獄服刑的劉曉波,“孔子和平獎”的價值取向迥異,給人印象深刻。
“孔子和平獎”的設立其實與中國政府無關,它目前由在香港註冊的“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評獎並頒發,實際是一些討厭西方政治做派的文化人士在運作。
第二屆“孔子和平獎”舉行發佈會借用了文化部一下屬機構的名義。導致該機構被取消,官方與該和平獎的切割態度十分明確。
“孔子和平獎”與中國社會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其實,牴觸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傾向,這在中國很普遍。願意看到有人搞出一個與之不同、甚至能與之抗衡的和平獎,在中國大概也有一部分人。不過,也有很多人對此持現實主義的態度,認為搞一個有影響力的和平獎需要軟實力的支持,而中國社會現在缺這個能力。
“孔子和平獎”的運作到現在來説都不算成功,今年的“穆加貝風波”增加了人們的這一感受。該獎不斷受到嚴重爭議,這樣來説總體上是,弊大於利。因為種種原因,該獎在中國主流社會中獲得的認同度也不夠高。
所以,這個獎只能看成中國一批有鮮明價值觀的人所做的嘗試,如果一定要用大眾性和小眾性對照它的話,它顯然更屬於後者。
“孔子和平獎”代表了一部分中國人的想法和態度,它同時承受了包括來自主流社會內部的諸多質疑。它要延續下去,就需首先爭取更多國人的支持,進而爭取國際社會的更多認同,這會導致它的自我調整。
總的來説,“孔子和平獎”有人喜歡,有人覺得它“不入流”。中國並沒有義務為它的挫折埋單,它或許想進去主流社會,但卻不被人看好,外國總統不領情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