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靠秋褲致富,每三户就有一户生產秋褲
秋褲生產哪家強?山東泰安姚家坡。姚家坡村現有300多户居民,幾乎每3户居民就有1户在做秋褲,整個村年銷售額已經過億元。網友:今年冬天冷,給我來三條。對此有很多南方的童鞋紛紛表示:今年秋天好冷啊,那又怎麼樣,依然表示不知秋褲為何物
不知不覺又到了穿秋褲的季節
説起秋褲那可是每個北方的童鞋童年時期的灰暗記憶
記得小編小時候就特別不喜歡穿秋褲,因為小編小時候特別皮好動,在玩耍中秋褲褲腿會往上縮,有時還會縮到膝蓋處。那種感覺簡直生不如死,在同學面前又不好把手伸進褲腳把秋褲褲腿給拽下來,所以一整天都是這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巨難受
每次到了該穿秋褲的季節,都會與我媽有一場曠世大戰,直到我乖乖的穿上了秋褲,看到我乖乖的出了們,我媽才會露出滿意的笑容。。。
反正小編我是特別不喜歡穿秋褲,你們呢???
——記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黨總支書記吳豔良
7年光景,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修新路、搞集市、建合作社……這一系列的“動作”,不僅讓東興村的村容村貌變美了,還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一個曾經的後進村蜕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樣板村。一手打造出這一切的全國人大代表、東興村黨總支書記吳豔良卻不滿足,他信心十足地説:“這僅僅是開始,更美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吳豔良2009年入黨,2010年當選為東興村黨支部書記。剛上任,他便立下修路的軍令狀——“3個月內讓全村人出門走路腳不沾泥,不把路修好,我就主動下台。”
經過實地勘察測算,要修通全村的路、橋涵,再精打細算也得50萬元,可當時村集體欠的外債就有近百萬。為了給村裏修路,吳豔良帶頭到銀行擔保貸款,找關係託朋友借款、賒料,把能用的法子全用上了,最後還把自家的十幾萬元拿來救急。從開工那天起,吳豔良就沒離開過修路現場,搞測量、運石料、築路基、鋪路面,事事想在先,樣樣幹在前,晚上還帶人在工地打更。深夜冷了,就鑽到路邊苞米杆子垛裏取暖。3個月後,不但修通了主路13公里、巷道8公里,還修築了8座水泥混凝土橋涵,實現了屯屯通、户户通。村路兩側還栽上了萬餘株風景樹,為東興村穿上一條美麗的裙襬。新修的村屯道路,不僅成為方便羣眾出行的“便民路”,更成為村民們發展產業的“脱貧路”“致富路”,通路後的東興村僅販運黃牛一項就增加收入100多萬元。
路修好了,如何讓村民增加收入成為了村裏的緊要問題。2012年,吳豔良帶領村“兩委”班子在村部門口設立集市,很快集市便吸引了周邊商販100多户。依靠每個月的3個集市,村裏的集體經濟慢慢開始有了起色,可吳豔良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建起了合作社。
為了改善東興村傳統分散、小户種植的模式,吳豔良排除萬難帶頭成立了豐滿源農業聯合社,在全村實行土地流轉入股、代耕代作等經營模式。短短几年,東興村不但還清了100多萬元的外債,還實現了每年十幾萬的穩定收入,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1.6萬元。合作社還通過打包秸稈向電廠銷售的方法解決了3萬畝玉米秸稈處理的難題。
伴隨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吳豔良又帶領合作社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2016年,他率先種植馬鈴薯1000畝。今年,他加大了對東興村整體的產業調整力度,種植了1000畝紅高粱、1000畝水澆麥、1000畝黑玉米和500畝馬鈴薯。並進一步與遼寧糧食集團合力發展“社庫合一”新模式,通過建蔬菜大棚、成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創收。
伴隨着合作社的壯大,吳豔良開啓了“以社哺村,村社合一”模式。他常説:“東興村好了,東興村的百姓一個都不能落下。”合作社成立共產黨員機車隊,每年為貧困户免費或者半價旋地、收地。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共建模式,合作社為本村貧困户提供就業崗位15個,為貧困户提供技術培訓19人次。通過土地流轉、扶持資金入股、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東興村實現96人、36户脱貧,也實現了貧困户人均收入過千元。
村民收入有了保障,吳豔良又搞起了軟環境建設。去年開始,東興村村民需要交費、辦證的事就可以直接在東興村便民服務大廳辦理,由村幹部全程負責代辦,實現了“羣眾動嘴,幹部跑腿”。新建設的東興村集貿市場、商業服務門市,完善村級衞生所、畜禽防疫站、幼兒園等服務功能,讓東興村的各項服務達到城鎮社區化標準。
正是憑藉肯吃苦的幹勁、肯拼的闖勁、肯發展的勤奮勁,2016年6月,吳豔良被遼寧省委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並在2017年1月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基層人大代表,就要敢於替農民説話、善於為農民代言,向黨和政府反映農村工作,把農民的聲音傳遞上去。”吳豔良説。(鐵嶺日報 記者 楊洋)
(2017-10-10)
説起“代購”,大家腦海裏蹦出的可能是 “網紅”“直播”這些互聯網熱詞。但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不少村子最近都多了一位專職“代購”。
近日,茶陵縣創造性地複製“遂昌趕街模式”,在全縣68個貧困村開設了“金融+電商”扶貧服務站。68位站長不僅幫助村民們網上購物、繳費,還收集村裏的農產品信息,想辦法幫村民把東西賣到城裏。
9月19日,在茶陵縣洣江街道渡裏村的小賣部老闆周武生的屋院裏,一個黑色的“架子”吸引了不少村民的駐足。村民大哥手拿鼓槌,腳踏踩錘,饒有興致地為圍觀村民演奏了一曲。
演奏現場
這台電子鼓正是小賣部老闆周武生升級為"站長"以來,為村民代購的第一件產品。
電商、站長、代購,這些詞兒是如何和一個貧困村聯繫起來的呢?事情還得從今年5月説起。
選址:導航到不了的地方,他們到了
位於湖南東部的茶陵縣,一共有219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68個,佔到三成以上。有些村落地處深山,村民們一年到頭難得出門一趟。
“我們平常都是騎摩托車,車子不快頂多40碼,騎車去鎮裏得要40分鐘。”茶陵縣高隴鎮水頭村村民李方君説,自己也算是村裏的“網購達人”,但如果選擇坐班車去鎮裏拿快遞,自己早上五點半就要起牀,購物一個小時就得往回趕,錯過班車就只能坐別的車到村口,再走半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這樣的村落還不在少數,更有甚者還要翻越大山去隔壁縣,才能採購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
今年5月以來,湖南趕街團隊對茶陵縣的68個貧困村進行摸底瞭解,對“金融+電商”扶貧服務站進行選址。
湖南趕街團隊開會討論
“有些地方真的導航都找不到。”茶陵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安回憶,在對貧困村進行走訪瞭解時,路上的時間總是耗費最多的,往往跟着導航抵達“目的地”,聯繫村民後發現,還得繞着山路再走十幾裏。
但導航到不了的地方,湖南趕街人到了,還帶來全新的扶貧模式——“金融+電商”。
建站:“做得好就讓老公回村,一起創業”
所謂“金融+電商”扶貧服務站,實際上是在茶陵68個貧困村設立一個“中轉站”,這個站既是村裏的物流集散地,也是取款、繳費、網購等便民服務的提供場所,更是鄉村農副產品消息的集納平台。茶陵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勇介紹,68個服務點的設立,從選址、簽約、安裝直至最後落成,前後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
茶陵縣三華村一位村民前來選購
“每一個站點和每一位站長的選擇,我們都綜合了多方面的情況。”張勇説,根據當地所在行政村村委書記推薦和平台企業的綜合考察,團隊基本將站點設在村裏人流比較密集的地方,而站長的人選則主要有三類:小賣部老闆,返鄉創業的村民以及村醫。
茶陵縣湖口鎮南江村的村醫譚小明,就在“金融+電商”扶貧模式中完成了身份的轉變。“看到村裏的小孩子,老吃一些垃圾食品,我想網上的東西、城裏的東西,質量應該會有保障。”作為村裏的醫生,譚小明有他自己的考慮,聽説“金融+電商”扶貧服務站可以為村民們買到網上的東西,這和譚醫生的想法一拍即合,“我大兒子大學專業就是電子商務,看到湖南趕街這些小夥子的幹勁十足,我也有了信心。”
村醫譚小明
前文所提到的“網購達人”李方君,則是返鄉創業村民的代表。1991年出生李方君已經榮升為“孩子媽”。一年前,李方君從深圳回到了茶陵老家,成為全職媽媽的李方君覺得“無所事事的感覺不太好”。得知“金融+電商”扶貧服務站要開到村裏,她一口答應當站長,“在家創業,一邊帶孩子一邊創業,幹得好就讓佛山的老公回家,我當站長,他開車送貨。”
李方君和孩子
賣貨:讓互聯網便利惠及鄉民
茶陵的“金融+電商”並非是網絡代購那麼簡單,在湖南趕街人的口中,其實有兩層含義,一稱作下行,就是把生活用品、農資用品等賣到農村,解決生活便利的問題。
高隴鎮石衝村肖站長為村裏的舞蹈隊團購舞服
但湖南趕街模式的最終目的,是建立貧困村農產品的上行機制,換言之,就是通過發掘農村綠色、天然的農產品,藉助電商手段賣出,幫助老百姓增收。目前,茶陵縣68個貧困村的建站工作已經完成,9月11日,茶陵縣趕街“金融+電商”扶貧服務站站長培訓會也順利召開。
9月11日,站長培訓會順利舉行
“我們會通過夜校、集體培訓等方式,開展一對一幫扶的培訓。”湖南高速廣和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陽雲介紹,湖南茶陵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作為其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將通過綜合培訓,先讓站長掌握電商操作,瞭解產品包裝、網絡營銷,以此構建農村電商服務體系。
三華村扶貧服務站站長正在整理農產品展示區
今年上半年,湖南趕街在茶陵縣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將茶陵縣申報為電商綜合示範縣。目前,68名扶貧服務站的站長在提供代購、取現、繳費、貸款等服務的同時,正在進一步蒐集各自村內的特色農產品。
“推動茶陵成為電商項目的綜合示範縣,核心項目就是打造一個縣、鄉、村三級電商網絡。”歐陽雲表示,下一步該公司將依託高速公路網絡和有交通行業的政策支持,通過培養了物流和電商發展團隊,推進物流行業和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
記者手記:
雖然習慣了奔波,但跟隨這隻特別的扶貧隊伍走訪的這一天,説實話有點兒累。
從南江村到水頭村,我們乘坐的越野車,以東陽湖為中心,盤繞着山脈起起伏伏,足足有5個小時之久。行經桃坑鄉時,越野車為了避讓對向來車,車子不小心衝出了路面,左前輪懸在了半空,旁邊就是20多米高的懸崖……
湖南茶陵趕街團隊的這羣年輕人,每天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天穿梭於這些村落之中,一個點工作結束,顧不上吃飯又開始往下個村落趕。
採訪結束時,時間已經過了晚上10點,大夥兒把我送到會議室門口,道了一句路上小心便輕輕合上了門。
燈還亮着,會議室裏傳來討論聲,站在門外的我有種錯覺,一天的工作,又開始了。
(記者 談馨)
(2017-10-05)
花垣縣十八洞村獼猴桃園開園,園區獼猴桃將直供港澳市場。楊斌 攝
紅網時刻9月28日訊(記者 楊斌)9月28日,花垣縣十八洞村獼猴桃園開園暨湘西果蔬直供港澳首發儀式在花垣縣舉行。今年十八洞村獼猴桃可採摘200噸,可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村民每人可增收1000元以上。2019年進入盛果期後,十八洞獼猴桃年銷售收入可達2000萬元以上,十八洞村村民每人每年將實現穩定增收5000元以上。
十八洞村獼猴桃是精準扶貧策源地結出的碩果。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花垣縣十八洞村調研,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思想。十八洞村針對當地人多地少、“地無三尺平”、地塊分散、難以實施產業化和規模化種植等問題,因地制宜提出“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產業”的思路。
2014年,該村採取“飛地經濟”模式,由十八洞村全體村民與企業合股成立公司,在湘西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流轉土地1197畝,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為技術依託,選擇“金梅”和“東紅”兩大優質獼猴桃品種,共同建設獼猴桃精品產業園。
在獼猴桃產業園開發中,公司嚴格按照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的規劃設計,實施精細化培管作業,並按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要求進行作業,獼猴桃園產出的果子品質好、質量高。今年以來,經過省、州檢驗檢疫部門4次分別在獼猴桃不同成熟階段取樣,進行嚴苛的635項次技術檢測,產業園獼猴桃237項質量指標全部合格,達到出口世界任何國家的質量標準。
同時,花垣縣還在獼猴桃種植基地周邊流轉土地2000畝,複製十八洞模式,帶動3個鄉鎮貧困對象2352户9600人發展獼猴桃產業。
(2017-09-28)
天麻作為中醫與藏醫中常用的原材料,其根莖入藥可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五省藏區《喜迎十九大·藏區萬里行》川藏線採訪團近日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波密縣瞭解到,當地已成功探索出一條培育仿野生天麻的途徑,並採取科學的運營模式,助推農户增收致富。
走進波密縣松宗鎮棟曲村仿野生天麻種植基地,除了門口的標牌和鐵絲網做成的護欄,幾乎看不見其他的人工痕跡。基地內草木茂盛,與林地融為一體。
因地制宜
棟曲村村支部副書記洛布佔堆介紹,基地所在的這片林區本身就具備天麻生長的自然條件,林下有不少野生天麻分佈,村裏大部分農户都以採挖天麻為生:“這裏面本身就有天麻,老百姓就建議圍起來,一起再種一點天麻,效果會很好!”
有了純天然的生長環境,種植天麻無需太多人工干預,只需在前期進行人工授粉,加入萌發菌和蜜環菌,助其萌發生長,兩三年後便可產出商品麻。
成立基地
去年3月,在波密縣政府的引導下,縣科技局、農牧局、扶貧辦投資112萬,全村33户村民自籌25萬,成立了棟曲村仿野生天麻種植基地。棟曲村村支部副書記洛布佔堆:“我們把這裏圍了270多畝,先種了2000斤,後面又種了7000斤,一斤一個平方,共種了9000個平方。它長出來後跟野生天麻一樣,不像其他田裏種出來那種看起來就是人工的。我們這個就和野生的一樣,價格基本上沒差別。”
籌備公司
松宗鎮政府有關負責人次仁拉宗介紹,現在市場上,新鮮波密天麻售價為每斤50元左右,種植仿野生天麻能為當地百姓帶來十分可觀的收入。為拓寬銷售渠道,棟曲村眼下正積極籌備銷售公司:“預計兩三年以後能收穫商品天麻1萬多斤。(記者:這麼多天麻市值多少?)值75萬多元吧!每户能增收1萬多元!”
《四川觀察》編輯 唐納
(2017-09-25)